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茉莉花的花色与花瓣细胞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有关,控制色素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茉莉花的花瓣细胞中某一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后,花色由紫色变为白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基因突变不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基因突变发生后,色素种类和含量可能发生变化
C.控制茉莉花白色和紫色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D.这种变异是体细胞突变造成的,不能遗传给后代
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分布的关系,科研人员用幼苗进行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注:图中暗斑深度表示营养物质转移量多少
A.甲组是对照组,乙组和丙组是实验组
B.甲组和丙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
C.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含量高的地方营养物质的分布多
D.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
3.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照实验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
B.据实验结果推测无机盐X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
C.与正常幼苗相比该幼苗叶绿体内的NADPH的合成速率增加
D.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了的浓度可能会增加
4.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用于降解某种农药的残留,基本流程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的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逆转录酶和核糖核苷酸
B.过程②需使用限制酶和DNA 聚合酶,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C.过程③需要使用NaCl 溶液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D.过程④可利用DNA 分子杂交技术鉴定CarE 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5.细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

某实验小组想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A.B.C.D.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B.单基因遗传病成人较青春期发病率高
C.妊娠早期避免致畸剂,可以显著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但随年龄增长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酸雨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来研究酸雨对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用硫酸和硝酸混合配制成pH分别为7.3、2.3.4.3的模拟酸雨,用自来水(pH5.6)作为对照,对茶树全株喷淋66天后,获得部分数据如下。

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pH值叶绿素a(mg/g)叶绿素b(mg/g)类胡萝卜素(mg/g)
pH5.6 7.79±6.63 6.94±6.67 6.33±6.67
pH4.3 7.27±6.66 6.93±6.67 6.33±6.62
PH2.3 7.74±6.69 6.86±6.69 6.49±6.64
pH7.3 7.47±6.68 6.52±6.67 6.47±6.67
(7)茶树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呈__________色,其作用包括捕获__________光中的能量。

(7)pH=7.3的环境中,茶树叶片光合速率大幅下降,一方面,从表中数据可知,由于__________明显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减少;另一方面,pH过低导致细胞中__________降低,从而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2)研究发现,茶树在pH=4.3环境中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8.(10分)猕猴桃味道酸甜,维生素C含量丰富,以猕猴桃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汁及经发酵制成的果酒维生素C
含量较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汁时常加入果胶酶,因为果胶酶可以通过分解果胶来提高果汁的____________。

由于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为了降低成本,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或____________法将其固定。

(2)猕猴桃果酒制作时,发酵液未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杂菌却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微生物中富含果胶酶,通过酶解法和吸水涨破法释放出其中的果胶酶,分离该酶的方法有
___________和电泳法,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___________、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

(4)本实验中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酶进行鉴定。

根据如图的电泳结果,某同学得出“所提取的酶具有两条链”的结论,这种说法可靠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某科技小组的同学,欲测算农田中某种农作物在晴朗的白天6~9时有机物的制造量,进行了如下操作:在农田中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用透明玻璃罩罩住样方内所有植株形成密闭小室,并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相连;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置于自然光下,乙组将玻璃罩用黑布罩住;两组在该时间段内连续采集数据3小时。

请回答下列问题:(1)6~9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间段内测得甲罩内CO2浓度先升高后下降,CO2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6~9时,甲组罩内CO2浓度最高时,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叶肉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小组测得6~9时甲组罩内CO2平均减少量为a,乙组3小时各罩内CO2平均增加量为b,则__________表示6~9时样方内该农作物固定CO2的总量,进而可推算有机物的制造量。

有同学分析后认为该结果与农田中该种农作物有机物的实际制造量会有较大误差。

请从非生物因素角度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Ⅰ.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体细胞含有32条染色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n=16),雄蜂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雄蜂体细胞中含____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条同源染色体。

(2)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的只能产生_______ 种类型的精子。

Ⅱ.今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

为研制相关疫苗,科学家首先要了解该病毒的结构,确定它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假设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类型。

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11.(15分)结合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常用高产三孢布拉霉菌生产胡萝卜素,为获得该菌株的高产性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筛选高产菌株,需选用__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并在接种前,用_________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以避免杂菌污染。

(2)用上述霉菌生产的胡萝卜素可用___________法鉴定。

(3)有一种细菌,它无需阳光,只要存在空气即可生存。

若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常采用_____法。

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与该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似的有_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A、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A正确;
B、基因突变发生后,色素种类和含量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花色改变,B正确;
C、控制茉莉花白色的基因是由紫色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C正确;
D、这种变异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属于可遗传变异,即使是体细胞突变造成,也可以通过无性繁殖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幼苗的右侧有含14C的营养物质,在甲组两侧叶片均喷施等量清水后,两侧营养物质的含量差别较小;乙组在左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右则营养物质较多的转移到左侧;丙组在右侧喷施细胞分裂素,左则营养物质均较多分布在右侧。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的变量为细胞分裂素的喷施对象,故乙组和丙组为实验组,甲组为对照组,A正确;
B、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右侧叶片细胞分裂素的有无,实验结果均为右侧(含14C一侧)营养物质含量高,不能表明细胞分裂需要营养,B错误;
CD、对三组实验可知,营养物质较多的分布在细胞分裂素存在定的部分,原因是细胞分裂素吸引营养物质向其所在浓度高的部位运输,C、D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明确实验的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并明确甲组实验是初始的对照试验。

3、C
【解析】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进行,当植物缺镁时叶片发黄,光合作用下降。

【详解】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X,实验组缺乏无机盐X,对照组应使用含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小麦幼苗,A正确;
B、将小麦幼苗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现象。

根据现象推测无机盐X 可能是一种含镁元素的无机盐,B正确;
C、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反应下降,叶绿体内NADPH的合成速率下降,C错误;
D、植物吸收无机盐具有选择性,当植物吸收水大于吸收某种元素时,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离子浓度可能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mRNA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DNA;过程②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基因工程核心步骤);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

【详解】
A、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过程②需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B错误;
C、过程③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的感受态细胞,C错误;
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CarE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5、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该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是含有A抗生素和含有B抗生素,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符合分析的图示只有C,故C正确。

6、C
1.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胎儿期发病率较高,在出生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多基因遗传病从胎儿期到出生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出生到青春期逐渐降低,在由青春期到成年发病率显著增加;单基因遗传病在出生后发病率迅速达到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青春期后略有回升
【详解】
A、人类因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的疾病才是遗传病,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不一定会遗传,A正确;
B、青春期时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单基因遗传病成人发病率比青春期发病率高,B正确;
C、妊娠早期避免致畸剂可以降低畸形胎的产生率,但不能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
D、出生后染色体病风险明显低于胎儿期,在成人中发病风险更低,但多基因遗传病在成年之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显著增加,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蓝绿色蓝紫光和红光光合色素(或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H]、ATP 酶的活性模拟酸雨增加了土壤中的N、S元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
【解析】
光合色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色素的含量将影响光反应的速率,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活性受外界温度和PH等条件的影响。

【详解】
(7)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PH值下,茶树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为叶绿素a,叶绿素a呈蓝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7)pH=7.3的环境中,茶树叶片光合速率大幅下降,一方面,从表中数据可知,pH=7.3的环境中光合色素明显减少,吸收的光能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ATP减少,使C2的还原速率减慢;另一方面,pH过低导致细胞中
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

(2)在pH=4.3时,可能是模拟酸雨增加了土壤中的N、S等元素含量,使光合色素含量增加,且接近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最适pH值,因此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8、出汁率和澄清度物理吸附果酒发酵的无氧、pH呈酸性条件和代谢产生的酒精抑制了杂菌的生长凝胶色谱法带电性质差异(或带电情况)迁移速度不可靠,只能得出提取的蛋白质含有两种大小不同的肽链,不一定是两条
【解析】
1.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

2.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也称做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所用的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这些小球体大多数是由多糖类化合物构成的,如葡聚糖或琼脂糖。

在小球体内部有许多贯穿的通道,当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人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人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3.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详解】
(1)由分析可知,果胶酶能催化分解果胶,从而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

为了使果胶酶能被再次利用,通常采用固定化酶技术来实现果胶酶的重复利用,由于酶分子量小,因此通常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将其固定。

(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得发酵液pH呈酸性,同时代谢产物酒精也能抑制杂菌,因此猕猴桃制成的发酵液在未经严格的灭菌处理的条件下,杂菌也不能正常生长。

(3)科研人员发现某种微生物中富含果胶酶,由于微生物具有细胞壁,需要通过酶解法去壁,然后通过吸水涨破法释放出其中的果胶酶,再用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将果胶酶分离出来,其中电泳法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带电性质差异(或带电情况)、大小以及形态不同,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

(4)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因此,结合如图电泳结果显示的两个聚集位点可知提取的蛋白质中含有两种大小不同的肽链,但不一定是两条,因此该同学结论不可靠。

【点睛】
熟知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固定化酶技术以及酒精发酵的原理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9、光照强度和温度(温度可不写) 光照较弱时,呼吸作用产生的2CO 多于光合作用消耗的2CO 大于 此时植株2CO 的产生量等于消耗量,但植株中有部分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a+b 用玻璃罩罩住样方内作物后罩内温度和2CO 浓度等与农田相比都会发生变化
【解析】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
(1)6~9时,由于光照较弱,植物的光合速率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所以此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此时间段内测得罩内CO 2浓度先升高后下降,CO 2浓度升高的原因是光照较弱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2)6~9时,罩内CO 2浓度最高时,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原因是此时植株二氧化碳的产生量等于消耗量,但植株中有部分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3)若该小组测得6~9时各罩内CO 2平均减少量为a 黑暗处理3小时各罩内CO 2平均增加量为b ,则a+b 表示6~9时样方内该农作物固定CO 2的总量,进而可推算有机物的制造量。

有同学分析后认为该结果与实际会有较大误差,原因是用玻璃罩罩住样方内作物后,罩内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与农田相比都会发生变化。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1 0 一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 病毒;反之为DNA 病毒
【解析】
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

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
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题图分析,雄蜂精子的形成过程是: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此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16条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内,该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精子细胞,另一个细胞退化消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染色体,退化消失。

【详解】
Ⅰ(1)蜜蜂中工蜂和蜂王是二倍体,雄蜂是单倍体,含有16条染色体,故可知雄蜂体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2)根据图中蜜蜂精子的产生过程可知,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的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精子。

Ⅱ.(1)实验目的是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实验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应根据两种核酸的特殊性来设计实验,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尿嘧啶是RNA特有碱基,另病毒为专性寄生物,故为了检测病毒是否被标记,应该首先获得标记的宿主细胞,然后再用病毒去侵染该细胞,然后再检测病毒的放射性。

故此实验思路如下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

培养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则该病毒为RNA病毒;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无放射性,而乙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则该病毒为DNA病毒。

【点睛】
熟知病毒的特性以及DNA和RNA的区别是解答本实验设计的关键!正确辨别图中的信息进行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1、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固体高压蒸汽灭菌纸层析甘油管藏醋酸杆菌(或“醋酸菌”)乳酸菌
【解析】
1、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型的细胞核。

【详解】
(1)工业上常用高产三孢布拉霉菌生产胡萝卜素,为获得该菌株的高产性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

为了筛选高产菌株,需选用固体培养基,并在接种前,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以避免杂菌污染。

(2)用上述霉菌生产的胡萝卜素可用纸层析法鉴定。

(3)若要长期保存该菌种,常采用甘油管藏法。

该细菌为原核生物,生产果酒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生产果醋的菌种主要为醋酸杆菌,为原核生物,生产腐乳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为真核生物,生产泡菜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所以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与该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相似的有醋酸杆菌和乳酸菌。

【点睛】
本题结合产胡萝卜素的菌株的筛选,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不同培养基的用途、灭菌方式,识记菌种保存的方法、色素的鉴定方法等,难度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