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打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概念
议论文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文体。
一段完整的议论文必须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论证的结构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议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一、确立论点——有理(言之有理
1、议论文中的论点是指作者提出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以及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观点、主张、看法和见解。
简单说,就是要表明作者对这一客观事物的态度。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写作中对论点的要求就是:正确(观点正确,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是非观念、鲜明、新颖(即文章的论点要出新、出奇,这样,才能达到使所写文章具有新意、吸引力。
2、如何提出中心论点
论点提出的位置可以在文题、开篇、中间、结尾。
最常见的是开宗明义,文章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的观点、主张、态度,不做半点掩饰,给人一种简洁、明朗的感觉,收到“观点鲜明”的效果。
(二、找好论据。
——有据(言之有物
1、要想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论点的确立外还必须做到议论有据。
所谓的“有据”,就是有论据。
观点正确往往不能让读者信服,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成立的事实或理论根据。
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2、选择论据要注意
一要真实可靠,二要典型,三要新鲜。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这样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无新鲜可言,何谈吸引力。
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三理清思路——有序(言之有序
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确立了主题,筛选了材料,下面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些材料有序的组织起来,这也就是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
2、①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解决问题(结论,怎么办
②常见的论证结构:a、对照式结构b、层进式结构c、并列式结构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
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
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三、难点解答
(1、中心论点确定之后,如何展开论述
常用议论文论证结构
1、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最后往往还要再总括起来,回应论题。
因为从整体上看是有总有分,所以又叫总分总式。
例:《满招损,谦受益》
总说: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得到好处。
分说:满招损(以项羽等反面事例为证
谦受益(以孔子等正面事例为证
总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层进式(递进式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纵向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这种布局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层进式结构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章整体结构是纵向的,一种是分论点呈纵向的排列。
例①《要严于剖析自己》
提出问题:要严于剖析自己
分析问题:为什么要严于剖析自己?人都有不足,有错误缺点。
如果不剖析会怎样;如果剖析又会怎样。
解决问题:怎样剖析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要有维护真理的勇气。
例②《说“读书”》
提出问题:读书要会读
分析问题:分论点一:要博览群书,注意面得积累
分论点二:在博的基础上力求精,学有专攻,在某一领域读出收获。
分论点三:读书要学以致用,切忌死读书、读死书。
3、对照式(对比式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
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例:《要有博大的胸怀》一文,引论部分可以指出胸襟宽广才能走向成功,斤斤计较必然干不成大事。
本论部分用对照式布局,第一层次是正面说理,先说胸怀坦荡方能成大事,再说胸怀博大有利事业,也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二层次从反面说理,指出
心胸狭隘、锱铢必较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在选用具体事例时,既要有正面事例,又要有反面事例。
(2怎样选择和运用论据
1、选例。
一篇文章观点确定之后,应该紧扣论点,选择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
选例首先要恰当。
选例要尽量有权威性。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并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尤其要选择一些名人名事。
尽量不要选择本校本班的事或者影视剧的内容作为论据,这样的事例缺乏典型意义。
选例要注意多角度。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给人的感觉总是饱满的。
因此我们要在论据的多样性上下功夫。
即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不同领域引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正反引例。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能
增加文章内容的广度,更有说服力。
例: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嬴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
当代著名作家、书法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
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不同身份(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文字的信息量是丰富的,论据显得厚实而饱满。
2、述例。
即在确定论据之后,叙述时应该有所侧重,且述例语言要简洁。
①一个论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不同的道理,说明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述例中要着重叙述证明观点的那个方面,对材料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例: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
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
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凭借轮椅上的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
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走向人生的顶峰。
例: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
有了它,人们才可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
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残疾的躯体,整日不知疲倦地从书中吸取“养分”来丰富自己,每天习惯在一到两点入睡,早上七点半、八点左右就起床,他利用自己的勤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
霍金是不幸的,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勤奋工作,终于走向人生的顶峰。
②对一些篇幅过长,内容比较多的论据材料,叙述时必须简洁,否则会因无用的文字太多影响议论,削弱论证的力量。
学生作文文体不清有时和对论据材料的引述有关。
用三四百甚至更长的篇幅叙述一个事例难免让人产生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疑惑。
3、议例。
所谓“议例”,是指议论文中就事例发议论、作分析,目的是使例子与论点融为一体,真正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运用论据并不等于简单地罗列事实,因为论点要靠论据来论证,这中间当然少不了“议论”,也就是对论据材料进行分析阐述。
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不能互相渗透、交融。
通过评析,才能揭示论据本质属性,使论据产生强大的力量,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述的观点。
如何来分析论据呢?
①、借助感叹或反问议论
例:(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论据我国汉朝时候,匈奴经常南下抢掠财物,大将霍去病抵御匈奴侵扰有功,汉武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华丽的房子,请他去观看,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怎么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呢?”(议例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这不就是先忧后乐的精神吗?
②、反面假设论证法
例:(论点科学研究需要“滴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
(论据明朝杰出的地理学
家徐霞客,从22岁到56岁年间,徒步为车,跋山涉水,先后考察了16个省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写考察记录,终于写成了世界上关于石灰岩地貌考察的最早科学文献《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的正是这种坚强的毅力。
(议例试想,如果他在露宿野外的困苦日子里,当他屡遭盗劫,频频绝粮,几乎病危,多次落荒之时便偃旗息鼓,那么,《徐霞客游记》的这部巨著岂能问世?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徐霞客游记》正是靠“滴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换
来的硕果。
③、由事及理法:即分析事例所包含的道理,以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例: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有一次,列宁外出打猎时,看到一棵小松树被压在一棵
大树下。
列宁搬开大树,小心的把松树扶起,并用一根小棍加以固定。
一位年过半百的伐木工人见到了,问列宁:“先生,看您的年龄和我也差不多,等您把这棵树培养成材能享用吗?恐怕您早就见上帝了。
”列宁听后,故作惊讶地答道:“是这样吗?真遗憾,假如我们仅仅为了自己享用的话,今天出门就把斧头带来了。
”
列宁幽默诙谐、富有哲理的回答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享用着眼,而要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幸福着想。
列宁的一生就是充满“栽树”精神的一生。
他为着人类的解放,为着建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进行了艰巨的革命理论创立和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终其一生而不懈。
在培养共产主义这棵遮荫后人、造福万代的大树的过程中,列宁是贡献最杰出的巨大者之一。
由事及理法:按下面步骤展开议论
——承接事例,就事论事:XX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借题发挥,议论升华:XX事证明无论做……都要……道理。
④追本溯因议论法
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没有原因的结果是不存在的。
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
分析因果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理想的阶梯》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了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的水门汀地面,竟然被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响,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
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
也正是这种毅力与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
文末的文字分析,点明了观点与材料之间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理想和追求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人们的刻苦勤奋又是攀登理想高峰实现人生追求的阶梯和条件。
作者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人们登上理想之巅的原因,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四、考场模式:
六段定“乾坤”。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一般不超过50字。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
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平常练习就应该让学生
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一般不超过30字。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
因为它的优势很明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六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使阅卷老师一看即明;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五、范文展示
名家典范1
《说“勤”》
林家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
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
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
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
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想和做
胡绳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
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
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
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
一起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
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
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
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
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
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
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
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