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 第3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第3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练习
第一部分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6-8题)
表1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l,完成1~2题。
1.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A.开拓国际市场 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 D.降低生产成本
2.该公司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生产基地,可以()
A.降低劳动成本 B.增强集聚效应 C.便于产品销售 D.便于原料运输
3.该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便于利用当地的()
A.市场 B.资金 C.原料 D.技术
答案:1.A 2.C 3.D
(10年全国文综I3—5题)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
下图示意M 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
据此完成4—6题。
4.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5.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6.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答案:4.A 5.D 6.A
(10年江苏卷地理第25-26题)
图l3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8.关于两区域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答案:7.AC 8.CD
(10年天津卷文综第7题)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区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第9题。
9.图5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B.基础设施C.燃料D.消费市场
答案:B
(10年上海卷地理)
(十二)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5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同理,某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该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优化与升级.这种产业或行业的优化与升级有一定的规律,“雁行模式”是揭示这种规律的一种模型。
它是指作为“雁头”的领先地区,在发展新型行业的同时.将本地区的传统行业逐步转移到“两翼”相对落后地区,实现“雁头”和“两翼”各自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我国东部基地区是图内综合宾力较强.制造业较发达的区域。
十多年来,甲市作为“雁头”,带动了作为“两翼”的乙、丙两市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0.下表显示,在三市的主导行业中,产值比重均持续上升的行业是____业,持续下降的行业是___业。
这一现象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地区的_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上升,而____密集型行业比重在持续下降。
我国东部某地区制造业主导行业(比重高于6%)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11.表格显示的甲市某一主导行业比重下降,而乙、丙两市相同行业比重上升,反映了该行业由甲市向另两市进行的转移。
以钢铁工业为例,甲市由l998年的第四层次,下降到2002年、2006年的第五层次;而接受转移的乙市1998年、2002年未进入主导行业.2006年上升到第四层次。
读表,再找出一个由甲市转移到乙市或丙市的主导行业,并说明依据。
转移的行业是_______ 。
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雁行模式”认为,当“雁头”率先进行行业结构升级时,“雁头”与“两翼”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扩大;当“两翼”跟随“雁头”进行行业升级后,它们之间的行业结构差异则随之缩小。
下图显示。
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过程呈现_____特点。
其中,1998年至2004年期闻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变化趋势表明,这一时期,甲市率先进行_____,甲市与乙,丙两市行业结构差异______。
13.图中2004年到2006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趋势,既体现了该地区行业结构调整的台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雷同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加剧,会产生哪些问题?结台所学知识.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0年海南卷地理)
14.图8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
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8分)
答案要点: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N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分)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
(3分)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3分)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2分)[ (10年安徽卷文综第33题)
15.(28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
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15分)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13分)
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地理第11题)有人把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现象称为“资源
诅咒”。
对于这种现象,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自然资源质量差 B.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C.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输出
D.资源收入主要用于社会福利
答案 C
(09年海南地理第19,20题)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分析表1、表2,完成2~3题。
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
年份种植面积(万h㎡) 总产量(万t)
1979 18.0 896.0
1980 360.6 16335.2
1999 1335.0 40513.5
2000 1523.7 42399.7
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
区域 1980年 1999年
大城市郊区 70% 20%
其他农区 30% 80%
2.1979--2000年我国蔬菜()
A.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
C.位面积产量下降
D.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答案 C
3.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
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
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
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
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
答案 A
4.(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3题)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
价廉,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答案 D
(09年重庆文综第5题)读图2,回答下题。
5.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咖啡、甜菜
B.花生、咖啡
C.甜菜、亚麻
D.亚麻、花生
答案 A
(09年山东文综第1,2题)图I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6~7题。
6.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
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答案 B
7.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热量
C. 水源
D.土壤
答案 C
(09年四川文综第2题)图1是亚热带欧亚大陆东部某地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8.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
A.甲——育用材林
B.乙——培育橡胶
C.丙——种植棉花
D.丁——发展茶园
答案 D
(09年江苏地理第14,15,16题)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9~11题。
9.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答案 C
10.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答案 B
11.m、n两地均盛产葡萄。
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答案 C
12.(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1题)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产地
C.能原产地
D.研发基地
答案 A
(09年天津文综第8,9题)读图文(下图)材料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
回答13~14题。
13.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
B.原料、市场
C.技术、市场
D.交通、能源
答案 B
14.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
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
C.工业产品间都有“上下游”联系
D.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答案 D
(09年福建文综第 8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
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的Ⅰ、Ⅱ、Ⅲ示
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读图回答下题。
15.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答案 B
(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7,8题)图2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2,完成16~17题。
16.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形平坦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17.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 D
(09年江苏地理第23,24题)图12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12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
A.集聚现象
B.分散现象
C.产业升级现象
D.产业转移现象
答案 BD
19.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A.增大就业压力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促进技术创新
D.改变能源政策
答案 BC
(09年广东地理第14,15题)企业的空间扩张受区位条件影响。
读图5,回答20~21题。
20.有关该企业的叙述,与图中不相符
...的是()
A.生产基地布局在成本低廉的外地农村
B.销售部门布局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农村
C.研发中心布局在科技发达的本地城市
D.公司总部布局在人才聚集的本地城市
答案 A
21.按区位因素分,该企业的类型是()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答案 A
(09年海南地理第5,6题)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
据此完成22~23题。
22.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答案 A
23.该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
答案 D
24.(09年上海文综第17题)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该理论假定只考虑运输因素,则工厂应建于运费最低的区位。
右图中M1表示原料
地,M2表示燃料地,C表示消费地,P表示生产地,则P最可能是()
A.炼铝厂
B.制糖厂
C.纺织厂
D.家具厂
答案 B
(09年广东文基第45,46题)读某大企业各部门区位指向示意图(图3),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5~26题。
25.图3中甲、乙、丙代表的部门分别是()
A.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配套生产部门
B.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配套生产部门[
C.配套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核心生产部门
D.配套生产部门、核心生产部门、管理和研发部门
答案 A
26.关于该企业各部门布局的区位条件,下列对应关系最合理的是()
A.甲——环境容量大
B.乙——配套企业多
C.丙——土地成本低
D.甲——接近能源地
答案 C
二、综合题
27.图8和图9是某两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局部示意图,图9中饼图是C城市的工业结构图,A、B是两个
水资源调入区代表性城市。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A、B两城市多年月均温(单位:℃)
(1)与A相比,B的气温有何特点?
(2)分析图中的两个水资源调入区缺水自然原因的异同点。
(3)甲区域是玉米和(粮食作物)生产基地,乙区域是以生产和蔬菜为主的农业专业化地带。
(4)从经济、劳动力因素分析甲、乙两区域作为农产品商品基地不同的有利条件。
(5)根据图9分析C城市最大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1)年均温高;年较差小。
(2)共同点: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不同点:图8调入区春季升温快,蒸发强烈;春季降水少;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9调入区夏季降水少;地处背风坡,加剧干旱。
(3)小麦;水果。
(4)
(5)①靠近能源、原材料基地;②工业协作条件好;③科技力量雄厚;④海运发达。
28.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
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A:高原 B:山地
(2)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无结冰期;含沙最小;水流平缓。
(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源灌溉;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建水库。
(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29.(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
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图5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
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
(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石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
(4)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便于利用进口铁矿石,降低铁矿石运输成本便于钢材出口,降低出口钢材的价格(邻近市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长江口附近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续大量沉积导致甲地沿海地区水浅且水深不稳定(3)乙地钢铁厂炼铁,甲地钢铁厂炼钢可以充分发挥甲地钢铁厂的技术、设备优势和乙地港口优势
减少铁矿石的转运成本
(4)丙地应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条件,可停泊大型货轮)原料(铁矿石)运输路线短,运价低建设成本低(地价低)
30.(09年海南地理第21,23题)近些年来,G市(图8)大力建设工业开发区,以优惠政策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G市属于①省,铁路名称是②铁路。
(2)指出G市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①江西(2分) ②京九(2分)
(2)临近广东省,交通方便(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连)(2分),劳动力和地价便宜(较低) (09年北京文综第39题)
31. 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在欧盟前身“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国中,德国煤矿资源丰富,法国铁矿资源丰富。
该组织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两国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
(1)指出该组织成立之初德法两国大型钢铁企业所邻近的城市,并说明布局理由。
(2)说出德法两国之间煤和铁矿石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势。
答案(1)分布在杜伊斯堡、梅斯附近。
钢铁工业是原料指向型企业,因此靠近煤或铁矿石的产地
(2)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运费低。
2008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08全国卷Ⅰ5~7)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答案B
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答案C
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答案 D
(08全国卷Ⅱ3~5)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4~6题。
4.图中a、b、c分别代表 (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答案 C
5.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答案 B
6.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 )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答案 C
(08山东1~2)右图是世界某地区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答案C
8.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家具制造
答案 D
(08山东3~4)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
据表回答9~10题。
9.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 )
A.30°N ~40°N 西海岸
B.30°N ~40°N 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答案 A 10.
表
中
的
中
国
产
区
与
美
国
产
区
相
比
,
具
有
的
优
势
是
( )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08山东3~4)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 )和人口密度(b )。
读图,完成11~13题。
11.M 、N 、P 、Q 四
地
中,降
水量最多的是
( ) A.M 地
B.N 地
C.P 地
D.Q 地
年平均气
温℃ 年降水量
(mm ) 1月平均
气温(℃) 夏季平
均气温(℃) 生产成本
(元/千克)
中国某产区
8~12
490~660
-8~-1
19~23
0.64
美国某产区 15~17 470~520 6~8 18~12 2.05 北半球最适宜区
8~12
560~750
>-14
19~23
1.20
答案A
12.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答案 A
13.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
答案 B
(08全国卷Ⅰ1~2)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4~15题。
14.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答案B
15.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答案A
(08全国卷Ⅰ1~2)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该作物()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答案A
17.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
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答案D
(08重庆10~11)下图是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 ( )
A.谷物总产量下降
B.农业劳动力减少
C.谷物需求量减少
D.谷物单产下降
答案 A
19.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 ( )
A.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国际合作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减少粮食消费
D.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
答案A
(08江苏25~26)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双选)()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答案CD
21.图示曲线反映了(双选)()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答案BC
二、综合题
22.(08广东34)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
图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
资料二:
资料三:
资料四:见下表
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
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
东部地区93.86 87.69 87.77 87.83
中部地区 3.87 9.25 9.38 9.17
西部地区 2.27 3.06 2.85 3.00
(1)图二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填正确项字母)。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2)图三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图表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
答案(1)共同特征:①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②1990—1992年增长(上升);
③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④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⑤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
慢BDE
(2)产业结构特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
地区分布特征:①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②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3)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④经济发达,城市密集;⑤基础设施完善;⑥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⑧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⑨经济腹地广;⑩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对策:①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生态环境;④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⑤扩大税收等优惠政策;⑥调整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