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
发展第一次模拟试题(带答案)(3)
一、选择题
1.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民国建立后,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D.废除科举制度
4.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对他们遇到的所有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

”这说明
A.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B.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影响不大
C.社会习俗的变化总是带有强迫性D.英国外交官的描述不符合史实
5.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冲击
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6.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习俗B.外交C.娱乐D.教育
7.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8.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经科、法政科(政治、法律)文科(中国文史)格致科(地质、化学)农科、工科、商科七科。

据此可知
A.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
B.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成果
C.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
D.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有利于科举制的废除
9.下列作品创作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有()
①《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②《毕业歌》(1934年)
③《黄河大合唱》(1939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0.文学和艺术创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代表个时代的风貌,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同时,时代的精神也为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下列作品中创作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是
A.《毕业歌》B.《义勇军进行曲》 C.《国际歌》D.《黄河大合唱》11.《中国近化工业史资料》在描述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时说道:“铁路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

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

”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官僚资本的玉迫D.一战后我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下降1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由此可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13.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指民族工业的
A.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衰落
14.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干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A.艰难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走向衰落
1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16.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下图所示为实业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

票据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933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18.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19.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0.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B.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
C.促进教育近代化D.挽救了清王朝统治
21.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A.星期工作制的实行B.大众传媒的流行
C.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D.民众服饰的多样化
22.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叙述正确的是
A.洋运动时期创办南洋公学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C.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D.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23.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24.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
B.商务印书馆是在广州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申报》创办于北京,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聂耳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25.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国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教育发生巨大变化。

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是
A.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同文馆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可知,材料强调一战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由此可以得出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民国建立后,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的政治
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的现象,ABC三项都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不符合题意;而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它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属于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并且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习俗的变化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A。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发展高潮是《马关条约》之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因此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包括选项BCD,但是不符合题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选项A不属于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内容,科举制属于我国的教育方面的内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和题意无关。

故选D。

7.A
解析:A
【详解】
结合图文中示意图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缓慢,依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发展的机会,但由于民族资本的自身特点,轻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重工业极其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B项“沿海地区”在图文中没有显示,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叙述是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整体评价,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D项说法是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之一,与题文不相符合,故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内容反映了京师大学堂设置的学科齐全,且符合近代发展的需求,说明京师大学堂是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

故A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的成果,但是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是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建立的,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京师大学堂设置的学科都是近代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有别于以往的四书五经,体现了近代化的需求。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和创作于1943年的《团结就是力量》符合题意,故③④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排除①;《毕业歌》创作于1934年,排除②;排除ACD。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指的是1937——1945年。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

选项B 符合题意;《毕业歌》表达了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A排除;《国际歌》是巴黎公社后,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C排除;《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D排除;故选B。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随着资金的相对增多、制度的逐步完善、先进技术的逐步采用,民族工业的产品质量也逐步提升,故D符合题意;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后来又有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萧条甚至破产,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那景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文献,说明国民政府重视和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说法错误,当时还有帝国主义和官僚势力的阻挠,排除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抗日战时期争,排除D。

故选A。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整体落后,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主要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衰落四个时期。

根据题干材料中诗句的意思及所学知识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对应初步发展,B符合题意;“干呼万唤始出来”对应产生,A排除;“忽如一夜春风来”对应黄金时代,C排除;“无可奈何花落去”对应衰落,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进入“黄金时代”。

故“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故C符合题意;艰难产生对应的是“干呼万唤始出来”,排除A;初步发展对应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排除B;走向衰落对应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排除D。

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自由平等风尚,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姻,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崇洋趋势,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风情,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以及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法令。

出现了题目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等级观念在消除,自由平等的风尚在逐渐形成。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计为民国元年;公元1913年,即民国2年;公元1914年,即民国3年……其中规律为: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21,由此可见,民国二十五年,25+1912-1=1936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它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使新型知识分子得到解放,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促进教育近代化,但仍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对废除科举制影响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挽救了清王朝统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1.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分析题文的“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这首竹枝词,其中的七天礼拜指的是星期工作制的实行,B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南洋公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D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排除。

故选C。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
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故D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旗袍西服中山装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排除A;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排除B;民国时期劝禁女子缠足,倡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排除C。

故选D。

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留下的唯一的成果,选项A表述正确;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B项错误;《申报》创办于上海,C 项错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D项错误。

故选A。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

每到科举试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

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

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制度是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

故D 符合题意;ABC发生在科举制废除之前,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