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
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
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
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
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
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
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
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
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
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
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
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与宇宙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
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
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
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
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
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
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
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
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
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
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
孟浩然的特点是淡。
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
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
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
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
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
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近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
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
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
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
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
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
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
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平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
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后,李白才感觉到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
B.与前代诗人相比,只有李白诗歌作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宇宙境界。
C.李白将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是因为他热烈的情感难以保持长久。
D.李白先是视自己与宇宙等量,接着又与帝王齐观,最后才蔑视权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李白具有的宇宙境界及这种境界具有的三个特点。
B.文章在论证李白形成的宇宙境界时,将李白与屈原、曹操、“二谢”等人进行了对比。
C.文章作者认为李白的宇宙境界能从大处把握,比之于杜甫、孟浩然,他更加推崇李白。
D.文章举李白的《宿五松山下媪家》为例,为了论述目无权贵的李白对百姓却是亲切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具有宇宙境界与他拥有宏观视角、洒脱气质和独立人格密不可分。
B.李白的赠友诗中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因为他以宇宙眼光看待人事。
C.李白的独立人格使他从来不曾为某种现实目的而取媚于人或者改变自己。
D.李白既笑傲王侯又体贴民众,这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为既宏伟又平凡的境界。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
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
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⑧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是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 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了通感、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C. 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 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8. 第⑥节写荷花运用了哪些写法?请联系文章作具体赏析。
9.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
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
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
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
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
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上嘉之。
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
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
C.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
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B. 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
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C. 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
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 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
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14.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
[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
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
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
④宝镜:唐李潜《松窗杂录》载秦准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人肺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5.首句中___________一词直接点明诗词的题材,其中“危”的意思是___________。
16.分析下阙的表达技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与友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2)《琵琶行》中作者多次寄情于月,以月传情:“_____”衬托了送别时的感伤之情:“_____”侧面写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超,表达了赞美之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写看到百姓忘却战败的历史并把北魏皇帝当作神来供奉的句子是:“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某报报道,“我是东北人,在火车站下车后想问个路,结果别人都指着一个大大的蓝色提示牌却不理我,牌上写着: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
这牌子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昨日,火车站旁的一块提示牌引起了外地游客的异议。
警方表示,车站一带常发生诈骗案,这属于善意提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某图书馆组织了一次以“家风建设”为背景的“家庭文娱活动状况”调查,选出“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一项()
A. 郊游、聚餐、健身、打麻将
B. 聚餐、健身、打麻将、追剧
C. 兴趣班、手机游戏、网络小说
D. 郊游、运动、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是科学成就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各国彰显科技实力的大舞台。
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领域自设奖以来,美、英、德三国占获奖总人数的70%,而在我国本土研究获该奖的科学家只有屠呦呦一人。
诺奖确实是我国的一个痛点,对此有人抱怨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问题,缺失培养产生诺奖的土壤和环境,所以诺奖难见我国科学家的身影;还有人认为羡慕甚至妒忌之心并不可怕,至少还有救治的希望,最怕的就是如同阿Q“我的祖上比你阔多了”的盲目自诩……在未来,中国也许会零星的蹦出这样的世界级成果,但仅靠单个天才或天才团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打好“诺奖金字塔”最底端的根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和理解。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