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临床处理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临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fc9a3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7.png)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临床处理I. 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与接受医疗有关的新发或扩展的感染。
它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医疗质量。
本文将针对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II. 病例分析1. 病例背景患者为65岁女性,因肺炎住院治疗。
入院后未出现明显的感染迹象,但在住院第六天起出现发热、咳嗽、痰咳出现变化等症状。
2. 诊断与检测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患者为医院内感染的病例。
血液培养结果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检测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3. 感染原因分析根据感染部位和细菌学检测结果,确定该患者的感染源是呼吸机的使用。
呼吸机是患者机械通气的重要设备,但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可能是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导致感染的发生。
4. 处理方法(1)感染控制措施:立即将患者隔离,并实施严格的手卫生、空气消毒和设备消毒措施。
同时,对所有接触过该患者的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监测。
(2)抗生素治疗:根据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此病例中,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耐甲氧西林菌株敏感度低,故选择其他抗生素方案。
(3)护理管理:加强对患者的个人护理和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和滤网,并维持呼吸机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4)教育与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加强无菌操作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训,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III. 结果与讨论在上述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下,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并且痰液咳嗽症状得到改善。
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康复顺利。
医院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质量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防控和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病例,我们不仅可以及时处理感染病例,同时也能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医院感染病例的处理,既需要科学的诊断和检测手段,也需要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感染控制措施。
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
![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b83955804d2b160b4ec09e.png)
重 者还会威胁 患者生命, 导致机 械通气失败 , 患者 死亡[ 。 4 ] 其原 因有: 急诊抢救 中患者的全身情况较差, 抵抗力下降, 易 导致感染 。 再者是呼吸机使用 的技术和方法不 对, 如吸氧管
道? 湿化器与雾 化器 , 呼吸活瓣 与呼吸管道 等呼吸机设备 消
毒不严或更换不及 时 , 湿化器温度 宜保持在 5 %, 0 以防止病 原菌在湿化器 中定植和生长 。 7 吸引器设备使用潜在 的感染 因素 吸引器是急诊抢救中用于缓解某 些疾 病的症状 ?减轻 患者痛苦辅助 医生治 疗必须 的设备 , 吸引器被污染 , 若 不仅 容易导致患者在使用过程 中发生医院感染,加重患者的身 心痛苦 。增加患者 因治疗感染而使用 多种药物造成的不 良 反 应和经济负担, 还会 导致医 院耐药菌株 的产生, 造成 医院 感染 的聚集性发生或暴发。 再者 , 储存瓶 内潮湿环境也为细 菌创造繁殖和生长环境 , 成为医院感染潜在 因素 。 8 氧气 湿 化 瓶 使 用 感 染 因 素 在急诊抢救 中, 氧气湿 化瓶被广泛应用, 以湿润氧气, 用 避免干燥氧气对 呼吸道黏膜 的刺激 等,是抢救患者 的必要 设施? 患者在抵抗力低下 , 各种侵入性疗法广泛应用等诸多 原因, 极易引起 医院感染 。 虽然其造成医院感染 已经得到重 视, 但是, 内芯海绵污染往往被忽视? 内芯因浸在湿化水中时 间长, 且不是 一次性使用品, 携带污染细菌的可能性就很大。 9 导 尿 潜在 的感 染 因素 急诊抢救 中的病人 常发生 尿潴 留, 需要 导尿, 但这也 易 引发尿路感染 。 其常见的原因: 细菌经贮尿器及导尿管内壁 上行 侵入膀胱 ,即导尿管接触到贮尿器 内的尿液 以及贮尿 器 内的气 泡进人导尿管时 即可 引起 上行感染; 者, 阴部 再 外 或尿道正 常存在病 菌大 量繁殖后,从尿道 口通过尿道黏膜 与导尿管外壁 的间隙上行至膀胱而 发生感染; 同时, 若膀胱 内仍残 留少量 的尿 液, 残尿有利 于细菌繁殖, 感染持续存在 难 以治愈。 1 静脉插管的潜在感染 因素 0 经静脉插管在急诊 抢救 中是不可缺少的。 是静脉插 但 管的应用增加 了患者感 染的危 险性 。 其感染的主要原 因: 包 括插管部 位 , 材料 , 操作 技术 , 抗生 素使用 , 留置时间 , 导管 护理 等因素都 能引起感 染, 其中插管部位的细菌? 输液接 H 污染 , 辅料污染是 主要 的原 因。 综上 , 在复杂而 紧张的急诊 抢救 中, 存在很多潜在 的感 染 因素, 并且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 的。 因此, 医护人员因明确 其 中的易发因素, 严格管理和执行, 医院感染的发生 。 减少 参 考 文 献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医院中的风险与防控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医院中的风险与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8c2994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a.png)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 健康检查,及时发现 并隔离传染病源。
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 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避免交理政策与法规
国家政策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了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等措施,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质量评估
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质量评 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确保防控工作得到持续改进。
PART 05
案例分析
成功防控案例
案例一
某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严格手卫生、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等手段,有效降低了急诊科医院感染 率。
案例二
某儿童专科医院针对急诊儿科患者特点,采取个性化防护措施,如使用儿童适宜的洗手设施、提供卡通口罩等, 提高了患儿家长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了交叉感染。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采 取预防性措施,如接种疫苗, 以降低感染风险。
改善医疗环境
加强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对病房、医疗器械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菌滋生。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01
02
03
04
持续改进防控措施
针对现有防控措施的不足,进 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措施,提
高防控效果。
加强培训与教育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与 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
养和防控意识。
强化多部门协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 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医院
感染防控工作。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eb38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c.png)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2:08:57.6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路琳[导读]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存在通风条件差、人流量大等不良环境问题路琳邓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474150摘要: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存在通风条件差、人流量大等不良环境问题。
由于病人流量大,诊所难以彻底清洁和消毒,病原菌分布集中。
急诊科的重症监护室是危重病人治疗的重要环节,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机械性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进行侵入性外科治疗,使病人感染病原菌的比例大大增加。
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加剧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疾病传播,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试用药物是中国各大医院的一个严重问题,药物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同时耐药菌的产生使用各种抗菌药物无效,如果病人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很难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急诊重症;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引言:目的:分析急诊重症(EICU)患者医院感染(院感)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EICU患者4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EICU患者院感发生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分析EICU患者医感的影响因素。
结果:456例患者中60例出现院感,院感发生率为13.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33%,所有患者中共测出病原菌78株,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23.08%。
不同年龄、不同住院时间、是否深静脉置管(DVC)置入、是否尿管置入、是否进行有创呼吸、是否反复应用抗菌药及是否存在多个病变部位的EICU患者院感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60岁、住院时间>7d、DVC置入、尿管置入、有创呼吸、反复应用抗菌药及存在多个病变部位是EICU患者院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高龄、住院时间长、置入DVC及尿管、有创呼吸、反复应用抗菌药及存在多个病变部位是EICU患者发生院感的危险因素,医院应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降低EICU患者院感的发生率。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7b7f61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2.png)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经常面对危重病人和突发情况,而医院感染是医疗保健系统中重要的安全问题。
急诊科医院感染对病人造成的影响严重,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会使医疗机构声誉受损。
因此,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应得到重视。
危险因素分析1.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急诊科是一个繁忙的部门,很难保持整洁的工作环境。
加之病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地区和经济水平,一些病人可能携带有抵抗力低的细菌和病毒,环境的不卫生会加剧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2. 病人特点急诊科病人数量众多,人口密度大,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
在急诊科,一些患者可能患有口鼻咽部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这些病情较轻的病人往往会被安置在一个房间或床位上。
这种情况下,这些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非常高。
3. 技术操作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医疗部门,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这些操作都与医院感染的风险相关。
如果操作不当或不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很容易产生感染。
4.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责任和作用。
如果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不能符合要求,就会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造成障碍。
对策分析1. 环境卫生加强急诊科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急诊科整洁、干净、无菌。
增加病人隔离病房和负压隔离病房的数量,对携带特定情况的病人进行专业性管理。
缩短诊疗间隔时间,减少房间内病人数量,降低病人在急诊科的逗留时间。
2. 病人特点加强急诊科病人的感染控制。
对来自传染病疫区的病人,严格进行感染性病例登记和隔离管理。
增加一次性消毒和隔离工具和设备的种类和数量。
3. 技术操作加强医疗技能培训和质量管理。
对急诊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培训消毒技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培训医护人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
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a571c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9.png)
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是指在急诊科部门中由于配合不当、环境不良或人员行为不当等因素导致医学手段传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这种感染在医疗机构中非常常见,因此对于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管理工作的加强十分必要。
感染的因素关键是生命的复杂性,加上医院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密闭环境,小到微生物传染,大到每个人得到疾病的高风险性。
因此,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认识到医院的急诊科部门是一个高风险的场所,在这里就诊的病人大多都是出现了急性疾病或是生命危急的情况。
所以,采取的诊疗措施所波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这令界面接触成为必然。
尽管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等职业人员会通过严格的规范化操作去实现严谨的防范作用,但湿度、温度、灰尘、设置情况等环境因素仍会使环境变得非常复杂,由此传染风险进一步升高了。
其次,医院内部管理的因素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医护人员的卫生习惯的问题,需要从通过规范操作策略,进一步引导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的卫生素养,以及在日常行为中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的要求方面解决。
另一方面,还有存在于医院内部的空气、水、物等问题,这些都存在着显着的传染风险。
因此,建立科学的卫生制度、公共卫生设施以及在日常消毒方面的操作规范的执行,能够有效地遏制医院内部的传染性疾病。
最后,医疗器械和药品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使用过的医疗器械或者操作过的药品在未消毒或未处理好的情况下就会存在极高的传染风险。
针对此问题,医疗机构必须要尽可能配备合规的医疗器械,以及对于医疗器械使用过后的彻底消毒流程实行严格控制。
综上所述,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的分析挺复杂的,包括各方面的环境形式、人员行为规范、传染性治疗设备等方面。
对于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策略控制,要求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中建立科学的规范和制度,从而促进医院的卫生管理能力提升,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显著降低医疗事故的产生。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的问题与应对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的问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0ad620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5.png)
05
结论
当前取得的成效
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提高
通过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明显增强,能 够更加规范地进行诊疗操作。
完善感染防控体系
急诊科建立了完善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包括清洁消毒、隔离措施 、患者转运等方面的规定和流程。
减少感染病例发生
通过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急诊科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率得到了有 效控制,降低了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加强与其他科室和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 同推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
感谢观看
THANKS
未来改进的方向
加强监测与评估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
定期对急诊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监测 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 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的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水 平。
优化诊疗流程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进一步优化急诊科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等 待时间和交叉感染机会,提高医疗质量和 安全。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 病原体。
患者携带耐药菌
部分患者可能携带耐药菌,对抗 生素治疗不敏感,增加了感染的 风险。
医院环境因素
急诊科人流量大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门户科室,人流量 大,病原体交叉传播的机会增加。
医疗操作频繁
在急诊科,医疗操作如插管、注射等 较为频繁,容易造成皮肤黏膜损伤, 病原体易通过破损处侵入。
增加并发症风险
医院感染可能引发其他并 发症,加重病情,影响患 者的康复进程。
降低治愈率
医院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疾 病难以治愈,甚至可能导 致死亡。
对医院的影响
医疗资源浪费
医院感染会增加医疗资源 的消耗,包括人力、物力 和财力。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的问题与应对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的问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8e6af1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b.png)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院感染在急诊科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 施,为提高急诊科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问题与应对,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 疗纠纷,同时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和医护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02
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和反馈。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
03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优化急诊科布局和流程
合理规划急诊科布局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科 室布局,确保患者就诊流程顺畅,减 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提 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环境 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传播 。
对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性用药、隔 离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研究展望
进一步研究医院感染的病 原体分布、耐药性及传播 途径,为防控提供科学依 据。
探索更加有效的医院感染 防控措施和技术,降低感 染发生率。
增加患者医疗负担
医院感染需要额外的诊断 和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医 疗负担。
影响医院声誉
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可能 对医院的声誉产生不良影 响,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 任度。
Part
03
应对策略与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1 2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
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管理措施
![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491fe0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f.png)
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管理措施摘要:急诊科为医院接治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此类患者由于病情严重且复杂,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是普通病房患者的3-18倍。
院内感染主要指的是发生于入院后48h的感染,发生感染后不仅会增加疾病严重性与治疗难度,还可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患者预后。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较强,发生医院感染后难以察觉,为改善患者预后,需加强此方面的研究,进而降低感染风险,且对防控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分析,同时加强防范管理措施,针对具体情况实施以下综述。
关键词:急诊科;重症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防范管理医院感染主要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仅会影响临床疗效,还可加重病情,因此需要加强此方面的分析,提高急诊科重症患者感染重视度,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特开展综述。
1.急诊科重症患者危险因素分析1.1、管理者缺乏重视度医院管理者未提高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视度,未将其纳入医疗质量及安全的范畴,且管理者对于医院感染较为陌生,导致管理混乱且无秩序。
此外,急诊科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未严格落实相关措施,未实现专人管理,导致医院感染工作被忽视[1]。
1.2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为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手术时间过长,原因是临床常讲的无菌条件均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
在目前所处环境、现有科学技术、经济条件影响下,难以让手术室达到绝对的灭菌。
因此手术时间较长,空气中细菌数量较多,污染程度加重,明显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此外,手术野组织被长时间暴露、牵拉、压迫后,可造成局部循环功能差,组织细胞缺氧,难以让机体发挥防御感染的功能,且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术后局部感染风险较高。
手术时间较长影响下,止血、结扎明显增多,多伴随休克、失血等,极易发生内源性感染[2]。
1.3滥用抗生素急诊患者一般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医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了忽略了医院感染,未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或者是落实不到位。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处理经验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处理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83ec5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f.png)
医院感染的病例分析与处理经验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医院感染已逐渐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仅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对医院的声誉和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和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经验。
一、病例分析1.1 病例背景患者A,女性,60岁,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入院治疗。
患者原本健康,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呼吸道感染。
1.2 感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和一般病例特征,对其进行感染风险评估。
患者A所患疾病具有较高的感染传播风险,同时她的免疫功能可能有所下降。
1.3 感染源追溯在进行病例分析时,追溯感染源是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详细的调查和病历资料,发现患者A在入院前曾去过一家人群聚集的场所。
此外,她也没有遵循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1.4 感染途径分析感染途径分析有助于确定感染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对患者A的病情观察和相关信息的整理,发现她可能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传播感染。
二、处理经验2.1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对于已确诊为医院感染的病例,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
其中包括强化环境清洁消毒、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培训和宣传、开展严格的感染预防策略等。
2.2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院应当加强个人卫生培训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
同时,通过设置咨询热线、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向患者和家属传递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
2.3 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控制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医院应当建立严格的抗生素管理制度,推行抗生素审批制度,确保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此外,医务人员也需要接受持续的抗生素管理培训。
2.4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有助于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的培训,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进展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593b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4.png)
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进展摘要:通过对现阶段的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探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防治对策,进而帮助重症患者快速康复。
关键词:急诊科;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医疗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急诊科每天接收的患者比较多,对于急诊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中的急诊重症监护室主要是用于抢救、诊治、监护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急诊重症监护室日常的患者流动性比较大,通常情况下,患者都是合并症自身有多重疾病,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紧急抢救,在此期间就很容易导致重症患者在医院感染的几率,进入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就需要进一步分析重症患者在急诊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日常预防。
一、急诊重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因素(一)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很多老年人普遍存在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的退化,身体中各种淋巴因子分泌均会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比较低,又加上老年人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感染的概率就会比较高,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感染风险更高[1]。
(二)体质量指数据有关数据统计发现,我国肥胖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高,在急诊重症监护室中这类患者的感染几率就会比较大,首先,由于肥胖患者接触的面积比较大,就会增加细菌入侵的风险;其次,就是由于大部分肥胖患者免疫功能减弱,机体免疫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进入就容易引起炎症反应,据相关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就处于一种低度炎症状态,尤其是在术后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糖尿病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糖尿病合并症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类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基础代谢功能紊乱,在急诊重症监护室中,就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患者中的防控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患者中的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f23909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7.png)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急诊科的实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 间,患者所获得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持清洁卫生。
空气净化
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定期对急诊 科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减少空气
中的细菌和病毒。
垃圾分类处理
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严格 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剂选择与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使用,确保消毒效 果。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急诊科的
03
实施
建立健全防控体系
1 2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医院感染防控政策、标准和规范,并监 督实施。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
负责具体实施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包括监测、控 制、预防等。
3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并处理医院感染事件,确保信息畅通。
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可以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
减少医疗纠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可 以减少因感染引发的医疗 纠纷。
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02
急诊科患者特点
病情紧急且复杂
急诊科患者多因突发疾病 或意外伤害入院,病情紧 急且复杂多样,需要快速 诊断和治疗。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患者中的管理
![医院感染在急诊科患者中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ad70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a.png)
患者自我监测
指导患者自我监测,及时 发现感染症状,并向医护 人员报告。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
明确报告流程、责任人及报告时限,确保及时上报感染病例。
强制报告
对于法定传染病等特定感染病例,实行强制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 员立即上报。
匿名保护
为保护患者隐私,报告时应采用匿名或代号,不暴露患者个人信息 。
案例二
某急诊科在处理一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时,由于未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导致患者伤 口感染多重耐药菌。
案例总结与启示
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培训和执行,以及对感染源的快速识别和控制。
失败案例则暴露出管理漏洞、培训不足和应急反应迟缓等问题。
启示:加强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监测评估等多方面 入手,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应重视对失败案例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医 院感染防控水平。
。
根据感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采 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如呼
吸道隔离、接触隔离等。
医护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正确 的隔离和防护措施,并确保在工
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03
CATALOGUE
急诊科患者的管理
患者评估
患者入院时评估
对急诊科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病情状况、感染风险、免疫 状态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管理 方案。
ABCD
规范医疗操作流程
加强侵入性操作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操作过程中 的感染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加强与临床药师的合作
合理选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风 险。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分析与改进
数据收集
定期收集医院感染相关数 据,包括感染病例数、病 原体、感染部位等。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2b01e8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2.png)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ICU)是医院中专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症监护病房,包括中风、脑出血、脑外伤等重症疾病的患者。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往往情况复杂,病情危重,因此他们更容易患上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全世界范围内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一、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1. 医院感染的类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这些感染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病痛,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死亡。
2. 感染的原因(1)免疫抑制:神经内科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常见的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会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容易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
(2)机械通气:中风、脑出血等神经内科患者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的使用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长期留置导管:监护病房患者需要经常进行血管插管、导尿管等留置导管治疗,这些导管不但容易引起感染,而且更容易导致血流感染。
3. 感染的临床表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等,这些表现对患者需及早重视,及时处理。
二、对策1. 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要加强手卫生,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要进行手部消毒,各种导管留置护理要规范操作,以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
2.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医生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把握适应证使用抗生素,并遵守抗生素使用的规范,以减少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滥用,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3. 提高患者免疫力对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要注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包括合理营养、加强锻炼等措施,同时减少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患者抵抗感染的能力。
4. 机械通气护理呼吸机护理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尤为重要,要加强呼吸机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尽早脱机。
医院感染在急救措施中的防控
![医院感染在急救措施中的防控](https://img.taocdn.com/s3/m/db58d64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d.png)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医院感染概述 • 急救措施中的医院感染风险 •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急救措施中
的应用 • 案例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目录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 间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 院内获得并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
国际合作项目与经验分享
推动国际合作项目,共同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研究,分 享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促进全球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的提高。
感谢观看
THANKS
01
急救设备应在每次使用后及时清 洁,包括表面、按钮、手柄等部 位,以去除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 毒。
02
急救设备应定期进行深度清洁和 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液或紫外 线消毒设备,确保设备无菌状态 。
急救人员的防护措施
急救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服、 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 与病患的直接接触。
04
案例分析
成功防控的案例
案例一
某大型综合医院在急救中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包括对急救设备和环境进行定时消毒,对急救人员加强手卫生 管理和培训,以及定期监测和评估感染防控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该医院有效降低了急救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发生 率。
案例二
某儿童医院在急救中心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急救包、输液器等,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该医院还加 强了对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这些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医院感染 的发生率。
02
急救措施中的医院感染风险
急救环境与设备
急救环境
急救环境中的空气、地面和物体表面 可能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导致 患者感染。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b4399ae7e21af45b307a8ce.png)
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从我院 2017年1月至 2018 年1月接收并治疗患者的资料中当中随机选取 180 例,根据患者在接受急诊护理的过程中是否发生院内感染问题随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析护理人员的护理因.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急诊治疗时间和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随机抽取的患者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发现出现院内感染的有 30 例,院内感染率为 16.67%,。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急诊治疗时间、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
患者年龄≥46 岁、侵入性治疗、急诊治疗时间≥5 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 d 能够明显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环境消毒情况、侵入性护理操作以及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等对于院内患者产生感染问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P < 0. 05)。
结论:急诊护理中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根据感染风险发生原因采取科学的护理方法,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院内感染;风险分析;护理对策院内感染是急诊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在医院内获得并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
因某些风险因素的存在,急诊护理中也有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给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医护人员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为了更好地做好急诊科护理工作,需要对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加以高度的重视。
本文基于实际分析和总结急诊护理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 2017 年1月至 2018 年1月接收并治疗患者的资料中当中随机选取 180 例,根据患者在接受急诊护理的过程中是否发生院内感染问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平均年龄区间为 56.71 ±10.26 岁,接受急诊手术 54 例。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a16b1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6.png)
急诊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急诊科是医院治疗各类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
它具有疾病多样、患者集中、病情复杂、人员流动性大、诊疗操作侵入性强、管理开放等特点。
人员流动性大,监控难度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院内感染爆发的重要一环。
由于这些特点,病人在其他部位(例如伤口)较易受感染,影响他们自己的康复过程。
分析了急诊科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诊科;医院感染;护理对策院内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
由于感染有一定的疾病潜伏期,院内感染也包括在医院感染后出院的病人。
由于院内感染的成因复杂,涉及面广,本文从护理学的角度总结了急诊科院内感染重症监护室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和症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侵入性手术日益增多,使得治疗方法也日益增多。
急诊科是门诊感染的高危区域,在医院中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主要从消毒、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监测监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措施。
本文探讨了急诊科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环节,并探讨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1)护理环境差: 急诊科是医疗活动集中的地区。
很多病人都有家人陪伴。
此外,许多医护人员参与急救,很容易增加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
不良的护理环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期的情绪,而且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2)患者自身因素: 对于体重指数高的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层过厚,容易影响手术,延长手术时间。
同时,组织供应减少,容易形成空洞,因此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
医源性因素: 外科手术增加了细菌侵袭的可能性,破坏了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病原菌成功地侵袭了伤口,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操作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对术后切口感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4)护士缺乏院内感染控制知识、手部卫生观念及护理技术。
(5)季节和环境因素: 气温升高时,人体容易潮湿出汗,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急诊抢救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诊抢救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b87eab1eb91a37f0115cc4.png)
急诊抢救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抢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控制策略。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统计感染患者例数,分析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的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制定控制策略。
结果:感染比例较高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年气管插管等均是急诊抢救室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急诊抢救室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复杂,高危因素多,对于不同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感染的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诊;医院感染;控制策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医院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以往仅治愈疾病方面,对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的照顾逐渐提高。
而由于抗生素等滥用,医院感染发生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医疗卫生质量。
而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1]。
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急诊室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急诊室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278例,女性患者为202例,患者的年龄为12~82岁,平均年龄是(41.8±11.6)岁。
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无感染现象,没有慢性感染疾病史。
1.2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感染的部位、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和用药内容、病原学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这些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的关系。
1.3评价指标医院感染的判断按照《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治指南》中标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对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计数治疗采用n及%表示,并用t值进行检验,P<0.05,不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急诊抢救室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急诊抢救室收治的48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有98例,其中感染比较较高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18例,占比为28.5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28例,占比为18.37%;大肠埃希菌感染有16例,占比为16.33%;流感嗜血菌感染有12例,占比为12.24%;肺炎链球菌感染有2例,占比为2.04%;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有9例,占比为9.1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8例,占比为8.16%,其他真菌感染有5例,占比为5.10%。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在急诊科的执行情况分析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在急诊科的执行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20c1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a.png)
• 引言 •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概述 • 急诊科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在急诊科的执行
情况 • 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 其感染控制标准执行情况对患者的安 全和医疗质量有直接影响。
定期对隔离防护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确保隔离防护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医疗废物处理执行情况
01
医疗废物处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急诊科而言,由于医疗废 物产生量较大,医疗废物处理工作尤为重要。
02
医疗废物处理执行情况包括医疗废物分类、医疗废物收集、医疗废物处置等方 面。医疗废物分类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应遵循相关操作规程, 医疗废物处置应符合环保要求。
增加清洁和消毒设施,改善急 诊科内的环境卫生条件。
强化制度执行
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确保感染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
行。
改进措施
定期检查与评估
加强沟通与协作
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机制,对急诊科医院 感染控制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 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加强与其他科室和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 同推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国内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医院感染 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规范,要 求各级医疗机构执行相应的医院感染 控制标准。
03
急诊科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急诊科医院感染率统计
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 集急诊科近三年的医院感 染科医 院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 势,但仍高于全院平均水 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因素。
方法调取本院留存的813例病危患者急诊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患者在送诊时均未发现感染现象。
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未染组和感染组,其中未染组患者631例,感染组患者182例,对患者抢救过程中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导致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性因素。
使用SAS9.4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失血、严重基础疾病、意识障碍、呼吸道、尿道、消化道等管理不善以及多方面的医源性因素是导致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高危因素。
结论针对导致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因素分析结果,应在急诊抢救中指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病危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病危患者;急诊抢救;医院感染;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rescue.Method Retained in the hospital transfer of 813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all patients at time of referral were not found infectio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non infection group and infection group, which did not stain group 631 cases, 1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for saving the patients may lead to hospital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study the caus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in the process of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cli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Use software SAS9.4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non conditional logistic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ive loss of blood, severe basic diseases,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respiratory tract, urinary trac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other management poor and iatrogenic factors is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rescue process occurs the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occurre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linical factors analysis results, shouldbe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in specifie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improve surviva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Key words]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mergency rescue; Hospital infec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病危患者在临床上主要指病情存在不稳定性,且已有病症出现明显恶化,病人存在随时死亡可能和生命危险的患者统称[1]。
在临床上针对病危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现,由于这类患者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导致其医院感染的问题不易发现和判断导致对于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严重的感染后果,大幅度降低病危患者的存活概率和急诊抢救成功率[2]。
所以,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中发生医院感染所导致严重后果以及其情况特殊性等原因,对这类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和相关因素分析,对于提高病危患者的急诊抢救成功率和预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可以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3]。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近2年本院留存的813例病危患者急诊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预后、针对当前问题制定合理的改善方案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调取于2013.5至2015.5期间本院留存的813例病危患者急诊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前均未发现感染情况,并且符合病危通知书下发标准,纳入分析的病危患者资料齐全。
根据患者资料中该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染组;其中未染组患者631例,男性357例,女性274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4.57±20.17)岁;感染组患者182例,男性97例,女性85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5.01±21.02)岁。
两组患者除感染情况、例数、原发病类型及致病危情况不同外,其他一般资料对比分析不存在特殊性区别,具有比对意义。
1.2 影响因素筛选针对病危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筛选,筛选因素包括以下方面:抢救结果、失血情况、严重基础疾病、常见并发症、患者意识、病情情况、呼吸道、尿道、消化道管理情况以及其他医源性因素;其中医源性因素可能包括手术器械、手术用具、仪器等污染等问题。
1.3 研究分析方法对未染组和感染组患者经影响因素筛选出的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且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和对比讨论主要因素的相关性程度及危险程度[4]。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资料采用SAS9.4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比各项主要因素的相关性差异及影响程度。
2 结果2.1 未染组和感染组的单因素情况比较未染组和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抢救结果、输血情况、失血量、严重基础疾病、并发症情况、意识状态、病情状况、呼吸道、尿道、消化道管理以及器械、用具、仪器污染等方面的比较,见表1,2。
表1 未染组和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死亡例数、输血情况、严重基础疾病、抢救过程并发症情况、呼吸道、尿道、消化道管理以及器械、用具、仪器污染等情况比较(n/%)相关因素未染组感染组X2P性别男357(56.58) 97(53.30)1.358 0.081 女274(43.42) 85(46.70)年龄(岁)<30 257(40.73) 24(13.19)8.912 0.002 30-50 218(34.55) 65(35.71)>50 156(24.72) 93(51.10)抢救结果存活607(96.20) 67(36.81)9.174 0.001 死亡24(3.80) 115(63.19)输血情况输血159(25.20) 124(68.13)6.413 0.005 未输血472(74.80) 58(31.89)严重基础疾存在210(33.28) 107(58.79) 7.141 0.004病不存在421(66.72) 75(41.21)抢救过程并发症情况发病93(14.74) 67(36.81)9.102 0.001 未发病538(85.26) 115(63.19)呼吸道管理管理103(16.32) 114(62.64)8.175 0.002 未管理528(83.68) 68(37.36)消化道管理管理87(13.79) 99(54.40)6.357 0.005 未管理544(86.21) 83(45.60)尿道管理管理101(16.01) 117(64.29)4.882 0.023 未管理530(83.99) 65(35.71)污染情况存在34(5.39) 13(7.14)5.917 0.012 不存在597(94.61) 169(92.57)表2 未染组和感染组在失血量、意识评分、原发和并发疾病评分比较分组失血量(ml)意识评分原发病情评分并发病情评分未染组412.17±50.69 76.15±10.97 36.15±1.97 37.59±2.07 感染组913.72±93.68 43.56±3.25 37.58±2.16 62.17±5.49 t 3.581 2.918 0.013 3.172P 0.039 0.048 0.915 0.043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表3 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部分量化表因素变量分级年龄X1<50岁=0,>50岁=1抢救结果X2存活=0,死亡=1输血情况X3输血=0,未输血=1 严重基础疾病X4存在=0,不存在=1呼吸道管理X5管理=0,未管理=1消化道管理X6管理=0,未管理=1尿道管理X7管理=0,未管理=1污染情况X8污染=0,未污染=1失血量X9计量数据资料意识评分X10计量数据资料并发病情评分X11计量数据资料2.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以发生医院感染为应变量,以抢救过程中患者年龄区间、输血情况、严重基础疾病、呼吸道、消化道、尿道管理,污染情况、患者失血量、意识状况以及并发症状况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纳入和排除标准分别为0.10和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