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作者:陈丹丹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7年第12期
朗读,是一种运用规范的普通话,对各种体裁的书面作品进行再创作,使之变成有声语言
的活动。

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全面教学息息相关。

那么,该怎样使学生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初步注意读出课文的感情,实现朗读教学的目的呢?基础朗读是
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第一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基础朗读,使学
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我认为可以采取
以下几个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策略一:把握基调准确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这里指朗读基调。

即指朗读某篇书面作品的态度感情及运
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

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好整体的朗读技巧。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
感染,并产生跟教师读的一样好的兴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到梅花山》时,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个整体感知,激发学
生的阅读期待,我借助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的多而密,香气的淡而远。

有了感官成果铺垫,接下来的朗读便有了意境。

策略二:正确规范标准读音,扫清朗读基本障碍
读音正确,扫清朗读基本障碍。

音准字熟是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

读中圈画,自
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初步练读,多碰多练,熟能上口。

对不要求掌握读音的字,可
提示跳读。

朗读中,正确读清普通话的标准语音,是朗读的基本条件。

教学中,要求学生:
1.每个词、每句话要读得准确明白,不丢音、漏字、添字中断等
例: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以小老师的说法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在这过程中请学
生找出自己最想把它读好但遇到一定困难的词句,教师再施加指导,如“一片片叶子从树上掉
下来”等。

2.要读准音变字的音调
如轻声字“看得清”“漂亮”等,又如“一、不”的变调。

“一 (yi)不(bu)小心”“不(bu)认识”“一(yi)点儿”等。

朗读中,我反复进行正音指导,加强操练,力求使学生读得准确。

3.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
亮明快;表达悲伤的、难过的、失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

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
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策略三:重视语气停顿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唱读
小学生在朗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唱读,所以要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的语气和停顿,
停顿是朗读时有声语言进行中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间歇。

注意词语之间的
读法,可防止和纠正唱读的毛病。

我觉得要避免唱读必须作到以下两点:
1.读流利,感知语言基本意思
眼到口到,是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

营造氛围,让学生放声朗读,连句成段,朗朗上口;读中反顾,找出难读字词,反复试读,同桌请教,解决问题;置疑
再读,教师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施加点拨或范读,学生体会,掌握方法;朗读交流,互听互评,互读互促,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2.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优美词句段落,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
语文内蕴的基础。

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策略四:创设语言情境训练,培养学生朗读情感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

作为审美接受的主体,其
审美情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唤醒后,也必然会能动地去感知所要接受的对象,使身心沉浸于
创造的情境和成功的欲望之中。

1.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的课文情境,让学
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产生浓烈的情境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心理,这样就非常容易地投
入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文章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力,使得主体的情感在情境
中得以陶冶、感染。

2.由我及物,移植情感
无情的景物都和审美的主体一样,当有了活生生的感情和行为,就会令人品味无穷。

移情
能使美感活动充满鲜活的力量,使得审美对象被真情点化,化物为人,洋溢着情感。

如《鸟语》一课,写我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于是“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作者把
自己和鸟儿的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生学习时也会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能动地“移”入到鸟
儿的评语语言表象之中,再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的作用,就会与可爱的鸟儿合为一体,达到
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3.同情共鸣,触景生情
许多文章所描述的境界,同学生的情感世界相融,是活生生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再现,它们
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

当学生在朗读欣赏这些作品时,常会自然地进入作品境界。

有的文章
与学生的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槐乡五月》,正是描写
农村五月间槐花开放时的生活情景,这都是学生们所熟知感兴趣的,他们在学习时很自然地就
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揉合到文章的情境描绘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朗读时,学生就很自
然在把农村孩子勤劳、热情、纯朴通过自己质朴的语言流露出来。

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培养语感为标志,而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熟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为
本”“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亲品其味,亲染其情”的感觉,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M】,2014( 4)
【2】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钟琴,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2011( 03)
【4】谢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归因【J】.文教资料,2013(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