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导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看法,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领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此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增补资料
1.作家作品
( 1)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
“礼”感兴趣,年青的时候便精晓“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 多岁就已经很有学识,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争,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可以用他,他
又回到鲁国。

在他50 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
斗争中也获得了成功,鲁国的民风很快大有改良,这是孔子政治上最愉悦的一段期间,大概有
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后懒惰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慢待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
开始漫游列国。

14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件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首创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
是“仁”。

(2)《论语》共 20 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
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
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
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无特其余意思。

2.背景资料
春秋期间,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劳)
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拘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讨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停,动乱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目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突显出来,许多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医生掌握,公族、卿医生和国君之间
矛盾尖利,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对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

所谓“礼”,不单指平时生活
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仪,还包含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
依据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齐备了,所以他主张取法周礼。

从这类思想
出发,孔子以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从头走上正轨。

很明显,孔子“正名”的思想,是基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
实而阐发的。

孔子也讲“仁”,可是“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涵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
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究“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
曲肱而枕()戚戚()
..
2.通假字
( 1)堪称勤学也已.()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一日克己复礼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词类活用
( 1)就有道而正焉()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 4)知者动()

( 5)饭疏食、饮水()

( 6)克己复礼为仁()

( 7)戒之在得()

5.特别句式
(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识题
1. 基本理解:
○1 怎样评论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一样的个性。

子路率先回答,焦躁而不礼让,神态、个性呼之欲出;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采,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品德涵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隆重,语调舒缓,完整部是长辈风采。

“言志”的三句话简洁、精准、委婉而内蕴丰富,极具启迪性。

○2 怎样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定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
就是以博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男女老小,每一个人同等相处,本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地。

○3 孔子为何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品涵养上来说理智者与仁者各自所拥有的不一样的质量特色的。

“知者乐水”,是由于水拥有车水马龙的动的特色,这同智者捷于应付、敏于事功的精神质量
相近似,能够惹起智者精神上的共识。

相同,“仁者乐山”是由于山矗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色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稳稳重的质量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2. 深入理解:
○1 请联合孔子的经历研究他为何主张“慎于言”。

孔子主张“慎言” ,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谨慎,其原由是:(1) 孔子很重视言行相符,说
到做到,即“言忠信” “言思忠”,这样才能获得大家的相信,而假如爱说话,就不免名过其实,
言不由衷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 孔子以为说话要择取适合机遇,这样才不会惹起人的讨厌,
也才能发挥作用。

(3) 孔子以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分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必定对内
在有所裨益,更反对甜言蜜语,他以为“巧舌令色,鲜矣仁”。

○2 怎样对待孔子对于荣华“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孔子这类思想和儒家倡导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

能够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
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盘剥人民安于贫穷,以稳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
展了“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重视和固守民族时令、革命气派的优秀传统。

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荣华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
不移。

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悲观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踊跃作用。

五、练习
1.以下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此中矣
B.五十而知天数
C.堪称勤学也已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分析C项,“已”通“矣”。

A、 B、D 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C
2.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施:实行。

答案C
C.知者,仁者静:活。

6.以下各句中与其余三句式特色不一样的一是() D.小人戚戚:是。

A.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
分析 B ,“无施”是“不表白自己的功”的意思。

施,表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
答案B C.月出于山之上
3.以下各句没有活用象的一是()D.亦将有感于文雅
A.事斯矣B.知者水,仁者山分析 A 判断句。

B、C、 D 三均状后置句。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答案A
答案D7.默写出以下名句。

(4 分)
分析 A ,事,名作,从事、行。

B ,,形容的意用法,以⋯⋯。

C,(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安、信,的使用法,使⋯⋯安适;使⋯⋯相信。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以下句中加点的,古今意不相同的一是()(2) 子曰:“ 疏食、水,曲肱而枕之,亦在此中矣。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A.可勤学也已B.愿衣裘与朋友共
....
答案(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不而富且于我如浮云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D.血气方,戒之在斗
......
文本段,达成8~12 。

分析 C ,“一日”古“一旦” ,表假;今是“一天”。

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志?”子路曰:“愿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答案C渊曰:“愿无伐善,无施。

”子路曰:“愿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5.以下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是()之。

” ( 以上“公治”篇 )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渊仁。

子曰:“克己复礼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土成山,雨焉渊曰:“ 其目。

”子曰:“非礼勿,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 渊曰:“回不B.以俟夫人者得焉敏,事斯矣!” ( 以上“ 渊”篇 )
C.寒暑易,始一反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血气不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戒之在斗;
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 以上“季氏”篇 )
分析 C 与例句都是助,表述气。

A ,兼,“于是、于之”;B ,代,“它”; D8.以下加点的字,解不正确的一是()
,形容尾,“⋯⋯的子” 。

A.愿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控制。

间”的意思,而是假定关系的连词,“一旦”。

C.回虽不敏敏:敏锐。

答案 C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分析 C 项,“敏”应为“聪敏,聪慧”。

(1)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 分)
答案C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下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
一项()(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 )
A. ①敝之而无憾②少之时,血气不决
B.①天下归仁焉②就有道而正焉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①请问其目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D.①敝之而无憾②不义而富且贵(3)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 分 )
分析 A 项,①代词,指“车马衣轻裘”;②助词,的。

B 项,都是语气助词; C 项,都是代词;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项,都表示转折关系。

分析这三句话翻译的要点都是文言实词,注意“敝”“安”“信”“怀”“敏”“事”“斯”等词
答案A的含义。

10.以下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看法的一项为哪一
项()答案 (1) 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取出来与朋友共共享受,即便破了、坏了,我也不感觉遗憾。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我的理想是 ) 老人使他安适,朋友使他相信我,少年人获得关心、保养。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3) 我颜回固然不聪慧,请让我依据你的说法实践吧!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分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 ;⑥是对年青人的劝告。

清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C
11.以下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孔子咨询颜渊、季路的理想时,子路表现得比较爽快,颜渊则比较委婉。

B.从子路敢于咨询老师的理想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同等的关系。

C.孔子以为,“仁”是瞬时能够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一样年纪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一样特色,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分析 C 项,理解错误,“‘仁’是瞬时能够实现的”不切合原文意思。

原文的“一日”不是“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