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黄帝内经》阅读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为判定最受留学生满意的莫译本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短期留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结果:综合整理10个例句30份问卷的1200个答案,统计得出外国读者最为满意Maoshing Ni版的英译本。
结论:以翻译目的论为导向,针对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读者。
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能够达到很好的对外交流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译本;调查问卷;目的论
中医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被誉为中医之“圣经”。
这部典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也是海内外中医药学者学习中国医学史的重要著作。
随着中医学习在海外的人数的增多,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中医典籍也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和文化的载体,它的英译本在传播医学和文化的同时,也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本文借助调查问卷,对四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和译例分析,探讨四个译本的不同翻译风格,为中医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黄帝内经》及英译现状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共由162篇文章组成。
它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书名冠以黄帝,以显崇古,以增权威。
据考证,《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后的200~300年间,其中某些篇章有可能上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它与《难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现代中医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帝内经》早在汉代(前202年-公元220年)就已传入日本、越南等邻国,为其医药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进入18世纪后,它的思想体系渐渐传人西方,部分章节内容于1925开始在西方陆续出版。
兰凤利归纳了下表中的前8个和第10个英译本,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后找到了其余的补充信息,列表如下:
从1925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2部《黄帝内经》英译本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其中58%是外国学者及外籍华人的译作,这表明:一是西方人学习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有了解中医医学史的意愿;二是《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在国外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是中医英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二、针对四个英译本的调查问卷
学界已有许多学者针对一个或多个《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以调查问卷作为研究手段的尚为鲜见。
王宏印认为,由于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及读者调查反馈的费时费力费钱,对现有经典译作的评论方面的研究大大的地限制了这一方面的实例研究和有根有据的评论。
一个突出的困难就是,很难得知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典籍及其译本的阅读和评价情况。
以至于影响了研究和评论的视野和效果,有些译作难免成了译者和学界自作自评和自我欣赏的对象。
因此,依靠调查问卷,研究整理外国读者可靠的信息反馈,为中医典籍英译本之间的比较分析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四个英译本的选取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医典籍的英译达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期间已有8部《黄帝内经》英译本面世,调查问卷所选取的就是这期间的两位国内译者以及两位华裔译者的译作,分别是a(美籍华人吴氏父子版)、b(国内译者罗希文版)、c(国内译者李照国版)和d(美籍华人Maoshing Ni版)。
1 吴氏父子版
吴氏父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居美国,在美国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有深厚的中医学基础。
其译本在1997年出版,是一部英汉对照的全译本,便于读者学习和研究;文中无注解,在必要时采用拼音(释义)的形式。
如“膻中”译为Tan Zhong(indicating pericardium here),“脾瘅”译为Pi Dan(heat and wetness in spleen),来进行翻译。
2 罗希文版
罗希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也是我国中医药典籍英译翻译家,翻译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全英译本。
2009年,出版发行了《黄帝内经》第一卷的英译注解节译本,全书共分为两部分,介绍与素问前22章的英译(全文与详尽注释),文末附有中英术语对照表。
译本采用翻译加注释相结合的方法,为全英译本。
3 李照国版
李照国,英语硕士,中医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于2005年出版,是一部英汉对照的全译本。
为了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内涵,他在翻译中对于基本概念始终采用英译加文内注解,如六合(six directions),以及文后注释的方法。
翻译时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与时俱退,立足实际“及”译古如今,文不加释”。
4 Maoshing Ni版
Maoshing Ni出生于中医世家,在美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接受过中、西方两种医学的教育。
他的《黄帝内经》译本于1995年在美国出版,是一部全文编译的英译本,全文分为前言、翻译说明、致谢、拼音说明、正文、参考文献、译者简介以及索引8个部分,是一部融入作者对原文阐释的译释结合的译本。
由于译者背景以及翻译年代的不同,这四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有比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这也就是作者选择这几部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