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_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总结] (1)唐太宗在灭隋建唐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2)玄武门之变固 然是唐太宗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但客观上又是对传统 的重长幼、轻德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挑战,而奋发有为的 李世民的胜利,也有利于唐初社会的发展;(3)唐太宗广求贤 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政 治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4)唐太宗进步的民 族观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进了与 世界的交往。
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 A)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解析 材料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
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B、C、D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
(B )
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探究主题三 对唐太宗历史地位的认识 [探究点 1] 唐太宗晚年认识上的变化
情境材料 不同时期唐太宗对谏言的态度变化: 贞观初年―→“悦而从之”
贞观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
魏征死后―→对进谏者“面加穷诘”
探究思考 (1)分析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谏言“悦而从之”的心理因素。 答案 吸取隋亡教训;百废待兴需帝王励精图治;李世民进 取心强盛,魏征勇于直谏等。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举兵反隋
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 年,李渊父子起 兵反隋,618 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617~624 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 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课堂小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吸 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 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 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 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 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 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和总结, 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 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
(C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提示 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用贤指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的用人标准,使唐太宗身边聚起各类人才。纳谏即可笼络人 才,也是对人才、臣下的尊重。这两种品质对“贞观之治” 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
[自我测评] 提示 主要活动:(1)军事:①果断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 翻隋朝。②为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③具 有身先士卒、患难同当的作风。 (2)重人才: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魏征; 办学科举,广开才路。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从谏如流,奖 罚分明。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 护下属。
2.击破西突厥 (1)为打通中原和 西域 各国之间的商路,635 年唐太宗派李靖 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 投降。 (2)642 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 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 成婚。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 济的发展。
探究主题二 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
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
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探究点2] “贞观之治”的表现
情境材料
材料一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
否,岂以新故异情?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
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
年,米每斗值两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答案 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 等。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 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 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 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 局面。
教材栏目内容指导 [学习思考] 1.提示 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采取封官晋爵的原因:这是用
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妥当、开明, 这种措施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2.提示 态度不同:(1)承认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合法 存在;(2)不歧视少数民族,甚至给予一定的照顾;(3)相对尊 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4)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各 族自行处理内部事务。
探究思考 (1)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 答案 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 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 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 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 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 的政治遗产。 (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
(2)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 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原因: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 影响:减少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特别提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 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 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新唐书》
探究思考 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
答案 战争频繁,不利民生。以战争手段平定边疆,用怀柔政 策巩固统治。
[规律总结]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 往提供了物质条件。(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 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 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4)唐朝实行开明的 民族政策。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
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 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 休养生息 ,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
3.夺取帝位 626 年,李世民发动了 玄武门 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 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 1.击破东突厥
(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 10 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 敌方的策略。 (3)629 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 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 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制度”是
(C )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为人民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的制度
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
治管理,故此题应选C项。
3.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 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
(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唐律》等。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 田制,轻徭薄赋。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 促进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民 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⑤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 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
(2)晚年唐太宗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吗? 答案 隋亡教训已远去;大唐发展、强大;进取心减退;魏 征等诤臣去世。但不是昏君。
(3)你怎样看待上述变化?
答案 可从皇权独尊、束缚力大小、时代环境变迁等因素分 析。
[探究点 2] 对唐太宗的综年代,你希望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太宗面前》的 大讨论,下面是一些网民的观点: ① 太 宗 时 代 做 百 姓 最 快 活 ……② 做 像 魏 征 一 样 直 言 不 讳 的 臣……③皇子,做他儿子值!……④我免费替他做日本遣唐使 的翻译吧……⑤绝对不做他的哥哥或是兄弟……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 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 皇位。
2.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
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说的
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
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析 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四
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 B 项。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而身
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
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
年的唐太宗
探究主题一 贞观之治 [探究点 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情境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 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探究思考 (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 什么成就? 答案 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答案 李世民助父起兵灭隋,南征北战,结束各地割据势力, 于 624 年实现唐朝的统一大业。“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 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财政等方面 的改革,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民族关系,开创了历史上 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局面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究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以上几位网民分别论述到唐太宗哪 些方面的史实,每种观点的各自依据是什么?
答案 (1)观点涉及到唐太宗关注民生,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善 于纳谏,重用人才;著《帝范》十二篇,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 对外开放,兼容各民族;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夺取帝位等。
(2)用简炼的文字说一说自己心目中唐太宗的形象。
(B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
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 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 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不必 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贞观政要·论安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