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寿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寿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

B. “柔软得像一片湖”形象地写出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C.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意思是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

D. 结尾用“飘动的旗子”“涌出金黄的星星”的“火”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流变与追求光明的热望。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假设的语句来开头,用“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诘问,宣泄着诗人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

B. 诗人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式,引出一系列的美好意象,写出了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C. 这首诗采用复沓的结构形式,意在营造浓郁的氛围,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受到震动。

D. 用睡莲、丁香等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清晰显豁,意境优美。

3.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如何理解?
4. 诗歌中有些句子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举例简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斗寒图(节选)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

在那个风
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

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

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

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

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

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

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

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

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

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

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

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

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

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

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

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

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

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

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

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

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

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

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

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

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

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

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

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

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

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

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

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

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

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

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

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

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有删改)相关链接:
市友谊宾馆布置大厅,老沈为此画了几幅画,但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不良居心。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始交代我、老沈和潘大年同学,为下文写我担心老沈,潘大年看望老沈、请老沈赠画等内容作铺垫,暗示了我们三人关系非同寻常。

B. 老沈铺纸磨墨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意在突出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也有意与我和潘大年形成对比,从而暗示老沈在艺专学习的优秀。

C. 小说对老沈肖像描写中突出了他的头发特征,作者借此暗示老沈桀骜不顺的性格,也从侧面交代了老沈被赵雄盯上并被批判的原因。

D.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

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6. 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7.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小说结尾“我……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

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

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

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

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

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

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

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

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

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

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 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 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 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10. 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昊人顾况。

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

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

”完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上颇不悦,谓李绎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绎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鄄。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

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期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

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吾谓斯文遂绝绝:形容词,独一无二
②章武皇帝纳谏思理理:动词,治理
③而令师道掠美而:连词,表转折
④是朕拔擢致名位致:动词,获得
⑤丁母陈夫人之丧丁:动词,遭遇
⑥然多为排摈,小得用其才为:判断动词,是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B.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C.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D.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文才出众。

顾况擅长写文章,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居易的文章却十分赞赏,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B. 白居易擅长作诗。

他写的众多诗歌都富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之弊,补救政务的缺陷,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他很多文章。

C. 白居易积极进谏。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为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认为应由朝廷来做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白居易坦率耿介。

针对吐突承璀任招讨使一事,他进谏时言辞急切让皇帝很小高兴,幸亏李绛为他说情,才纾解了皇帝的不满。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15. 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

[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

北宋初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

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趋平静。

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

③夸:大。

④严忧:即严尤。

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

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暗示愿以两人为楷
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17.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屈原期望楚王能够纵马向前,自己甘愿作为开路先驱的政治理想。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景况,实写眼前扬州的荒败凄清,突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3)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既认为“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志”的重要性;又表达了如果“_________________”,也就无须后悔的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阅读某地警方发布的虚假网络游戏相关交易诈骗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在虚假网络游戏相关交易诈骗过程中,玩家在QQ客服指挥下充值购买物品或服务后,一般会出现什么情况。

(2)根据相关流程,给广大网络游戏玩家提两条防诈骗建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要求:格式规范,表述准确简明,措辞得体。

我校高三(1)班准备12月30日在教学楼310教室举行座谈会,主题为“迎战高考”,想邀请学部主任在那天16时30分来参加座谈会。

请你以高三(1)班班委会名义给主任写一份请柬。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款名为“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软件在众多大学生中悄然流行。

据统计,有30万大学生使用了此文章生成器,生成了近90万篇观后感。

有人分析,生成的文章分三大段:
首段:交代观看背景,然后谈及自己面对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感受;
中间段:列举防疫中涌现的“感人”事例,多用排比、铺陈的手法;
尾段:用感叹号表决心。

生成的原理就是以“三段论”展开,开头、举例和结尾各十段以上,第二三段内容有关联性,可互相调整顺序并随机组合。

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说,这不过是网络时代的小涟漪,纯粹就是个笑话,何必太认真;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大学生从小写到大以致写到麻木的“观后感”的一次偷懒行为,何必上纲上线;还有人说,如果让我自己写也就这水平……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呢?请结合自己写作经验,给使用“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的大学生写一封信(署名统一为“李明”),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你的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C项,“只能把寂寞化作光明”错误,应该是“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清晰显豁”错误,应该是“朦胧含蓄”。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处女作。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它是指舒婷、江河、顾城、杨炼、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中的“颤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