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变电流I1
发射线圈 交变磁场H1 地下良导体 感应电流I2 感应磁场H2 感应电动势
接受线圈
电磁法原理示意图
二、思考




什么是布格重力异常?获取布格重力异 常有哪些校正过程,分别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解析延拓?向上延拓和向下延拓 有什么作用? 重磁异常的导数的物理意义 说出有哪些地磁要素,并用图示表达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1)在大面积测量时,按1909赫尔默特公式计算正常重 力值,再从观测值中减掉它;
(2)在小面积重力测量中按下式计算:
g正 8.14 sin 2 D ( g.u.)
φ 为总基点纬度或测区的平均纬度;D为测点到总基点的 纬向(南北向)距离,在北半球,当测点位于总基点以北 时D取正号,反之取负号,单位km。
sAB
sAB

AB s
sAB
ρ1< ρ2
ρ1 ρ2
ρ1
ρ2
低阻背斜(基岩隆起)
ρ1> ρ2
高阻向斜(基岩凹陷)
(1)判断基岩相对覆盖层是高阻还是低阻
(2)根据大极距曲线形态勾画基岩起伏
3、电测深曲线
视电阻率ρs随着供电极距(AB/2)变化的曲线,称为 电测深曲线。 电测深曲线的特点:
充电点
1、理想条件下(即ρ0 =0或ρ0 << ρ),将不产生电位降, 电位在导体内及表面处处相等,故导体为一个“等位 体”,其表面为“等电位面”。
在充电体表面附近,电 位面的形状与充电体的 形状一致。远离充电体, 等位面趋于圆形。
电位V为对称曲线;电 位梯度△V /△X为反对 称曲线,即在充电体顶 部中心,电位梯度为零, 其正、负极值对应于充 电体边缘部分。
3、高度改正(δg高)
校正原因:若把地球当作密度均匀同心层分布的旋转椭球 体时,地面每升高1m重力减小约3.086g.u.。经地形、中 间层校正后,测点与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间还存在一个高 度差△h,要消除这一高度差对实测的影响,就要进行高 度校正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Δh
校正办法: g高 3.086 h ( g.u.)
设大地是水平的,与不导电的空气接触,介质充满 整个地下半空间,且电阻率在介质中处处相等,称这 样的介质模型为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即:
ρ空气
ρ0
地面
(3)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
电极装置—供电电极(A、B)及测量电极(M、N) 的排列形式和移动方式 ① 电极装置类型及电极距的大小 ② 测点相对于地质体的位置; ③ 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真电阻率; ④ 各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即形状、大小、埋深及相 对位置)
重 力 测 量 所 观 测 的 重 力 异 常
2、布格重力异常
布格异常包含了壳内各种矿体、构造等的影响, 同时还包括了Moho面起伏在横向上相对上地幔 量的巨大亏损(或盈余)的影响。
2
1 3
向上延拓平面
地面
异 常 体
异常 体
向下延拓平面
深部和浅部磁体解析延拓异常的对比 1-实测曲线; 2-向下延拓曲线 3-向上延拓曲线
Z a Z a ( x x) Z a ( x) x Z a Z a ( z z ) Z a ( z ) z
导数异常的物理意义
求导数的目的(作用)
●区分相邻磁性体的异常,减少其相互叠加的影响。或者分离 叠加在背景场中的局部场。 ●减轻磁性围岩的干扰。磁性围岩异常经导数换算后,异常幅 度和范围会大大减小。 ●确定磁性体的边界; 通常一阶水平导数异常的极值点或二阶垂直导数异常的零值 点与磁性体的边界相对应; ● 消除正常场背景值的影响(正常背景值的微商为零,对磁 异常换算成导数异常后正常背景值消失); ● 将某些非二度的异常转化为二度异常来解释。
应用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021032班,2005年下学期
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二、简答题(10题任选6题,每题5分,共30分) 三、定性分析题(4题,共16分) 四、综合分析题(共30分)
考试时间和地点:
1月6日晚7:00-9:00 教2楼 604
一、重力资料的整理
• 为了获得单纯由地下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重力异 常,则必须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通常要进 行如下校正: (1)地形校正 (2)中间层校正 消除自然地形起伏干扰 (3)高度校正 (4)正常场校正 —— 消除地球正常重力场影响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校正办法:除去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多余物质,并将 水准面以下空缺的部分用物质填补起来
2、中间层改正(δg中)
校正原因:经地形校正后,测点周围的地形变成水准面, 但测点所在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总基点所在水 准面)间还存在着一个水平物质层,消除这一物质层的影 响就是中间层校正。 总基点 Δh 大地水准面 或基准面 Δh 测点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2、中间层改正(δg中)
测点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σ
Δh
总基点
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
校正办法:中间层可当作一个厚度为Δh,密度为σ 的无 限大水平均匀物质面,其校正公式为:
g中 0.419 h
( g.u.)
测点高于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时,△h取正,反之取负。 中间层密度通常取为2.67g/cm3。
测点高于大地水准面或基准面时,△h取正,反之取负
布格校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高程Δ h有关, 将这两项合并起来,统称为布格校正(δ g布)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g布 (3.086 0.419 )h ( g.u.)
注意:地表实测重力值是地下密度均匀体和密度不均匀地 质体(如地质构造、岩矿体等)的综合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交点 的位移来判断脉状体的倾向。
利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有助于解决基底的起伏问题。
A AB ′ B′ 若基岩为高阻向斜, s 曲线在 s 曲线的下方; A AB ′ B′ 若基岩为低阻背斜, s 曲线在 s 曲线的上方;
A′ B′ 这是因为小极距时 s 曲线反映较浅处岩层的电性情况。 ρs ρs
岩、矿石受当时地磁场的作用
经历了构造变动,剩磁的方向变化
现代地磁场作用
总磁场强度是Mi与Mr的合矢量
由图可见: Mx = McosIcosA
o
My
x
N
My = McosIsinA
Mz = MsinI
y
A
I i
2
Mx
Ms =
2 Mx
2 + Mz 2 2
= M cos I cos A + sin I
1、地形校正(δg地)
校正原因:地形起伏往往使得测点周围的物质不能处于同 一水准面内,对实测重力异常造成干扰,必须通过地形校 正予以消除,又称为地改。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地形平坦 无需地改
地形起伏 需要地改
1、地形校正(δg地)
重 力 资 料 的 整 理
dm
-dm
注意:地形改正值恒为正
1、地形校正(δg地)
Z=B· sin(I) H2=X² +Y²
Y=H· sin(D)
H= B· cos(I)
tgD=Y/X
tgI=Z/H
B2=X² +Y² +Z²
地磁绝对测量中,通常测定 I、D、H 三要素的绝对值; 磁法勘探则是测定Z 或B 的相对值。 1.七个地磁要素是什么? 2.地磁要素间的关系是什么?
3.图示出地磁要素。
4、磁异常的导数换算 一般计算磁异常的一阶水平导数、一阶垂向导数及垂 向二阶导数。实际工作中,磁异常的一阶(水平和垂 直)导数常用差商代替。
Z a Z a ( x x) Z a ( x) x x Z a Z a ( Z Z ) Z a ( Z ) z Z
令 △x =1,△z=1则
一、基本概念
2、磁法勘探部分: 磁场、磁化率、地磁要素、天然剩余 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有效磁化 强度、有效磁化倾角、化向地磁极
(二)均匀各向同性半空间点电源的电场 在物理学中,恒定电场是用三个相互有联系的 物理量V(电位)、E(电场强度)和 j(电流密度) 来描述的,其间的关系为: dv=-Edr , E=j · ρ
上延:压制或消除浅部(局部)磁性体的异常,突出深部 磁性体的异常(或区域磁异常)
下延:压制深部磁性体的异常(或区域异常),突出浅部 磁性体的异常(或局部磁异常);
⑵ 重力异常的导数换算 ◆压制深部地质 体的区域异常, 突出小而浅的地 质体的局部异常; ◆ 高次导数异常 就是局部异常
◆划分多个相邻地质体的迭加异常
Ms = M
i=I (倾斜磁化)
S
N
--- - + 44° + ++++
Ms
2、A= 90°(剖面为东西方向),即磁性体走向为南北: Ms = Mz E W ---- i= 90° (垂直磁化) + + + +
Ms
3、90°>A > 0°,即磁性体走向为任意:
Ms =
2 Mx
2 + Mz
= M cos 2 I cos 2 A + sin 2 I
上述校正消除了起伏地形上各测点与大地水准面或 基准面密度均匀体对实测重力值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密度 不均匀体的影响。 因此,对于校正后仅由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异常而 言,上述各项校正后,各测点仍在起伏的自然表面上。
4、正常场校正(δg地)
校正原因:当测点与总基点不在同一纬度时,测点重力值 包含了总基点与测点间的正常重力场的差值,这一差值需 要消除。 校正办法:
z (方向指向磁北) I—磁倾角(B与xoy平面的夹角)。矢量B下倾,I为正;矢量B上倾,I 为负。 D—磁偏角(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矢量H东偏,D为正;矢量H 西偏,D为负。
上述的B、X、Y、Z、H、I、D各量都是表示地磁场大小和方 向的物理量,称为地磁要素。 由图可见各分量间的关系为:
X=H· cos(D)
Mz<Ms<M
I<i< 90°(斜磁化)
Mz tgi = = tgI / cos A Mx
磁性体的磁化强度与磁性体的走向或剖面方向有关, 走向不同,被磁化的情况也不同。
在同一局部地区,地磁场的方向是一定的,而磁性体的走 向,可能有不同的方向,不同走向的地质体,地磁场对它 的磁化特点也不同相同,即表面磁荷分布不同。
利用在地面上观 测得到的等电位 线的形状和分布, 可以判定充电导 体的形状和范围。
利用剖面电位曲 线和电位梯度曲 线,还可以判定 充电导体的顶部 和边界位置。
3、自然界中,导体都不是等位体(即ρ0 ≠ 0),对其 充电后,充电体上各点的电位并非都相等。
(1)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边缘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都 不对称; (2)当充电点位于不等位体的中心时,电位及电位梯度曲线 均成对称分布(很难与等位体区分开来)
二、思考
5、什么是地球物理正问题(正演)和地球物理 反问题(反演),举例说明地球物理反演的 多解性。 6、什么是区域场和剩余场?举出分离区域场和 剩余场的方法(两种以上) 7、地球磁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分别有什 么特征 8、什么是化向地磁极,有什么作用?
二、思考
9、视电阻率的测量公式和定性分析公式 10、比较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对称四极 剖面法、电测深法的装置特点、应用范围及 其优缺点 11、视电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2、应用充电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能解决哪 些地质问题? 13、应用自然电场法寻找金属矿的地质和地球 物理前提是什么?
(1)每个电测深点均可以得到一条电测深曲线
(2)该曲线通常以AB/2为横坐标,以ρs为纵坐标,绘 制在模数为6.25c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
(一)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对钻井、坑道等人工揭 露或天然露头的良导体 上接一供电电极(A), 另一供电电极(B)置 于离充电体很远的地方 (称为无穷远极),对 充电体进行充电(整个 良导体就相当于一个大 供电电极),进而查明 充电体的空间分布形态、 产状及延伸。
M (B)
Mz tgi = = tgI / cos A Mx
Mz
Ms
z
A为测线方位角 I为磁倾角
★ Ms为M(总磁化强度)在观测剖面内的分量(投 影),称为有效磁化强度。 ★
讨论
i 为Ms与 X 轴正向的夹角,称为有效磁化倾角。 以武汉地区为例, I=44°
1、A= 0°(剖面为南北方向),即磁性体走向为东西:
△x
㈡ 基本磁场
B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分别为: X —北向分量 —东向分量 Y Z —垂直分量
上述各分量的方向与相应坐标轴的方向一 致为正,反之为负。

x
(地理北)
1、地磁要素
X
D
O
H Y
N 磁北
I
y
(地理东)
H
B 在xoy平面上分量称为水平分量
B 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