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福建厦门质检)欧洲支付同盟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国际金融创新,其中规定,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B.扩大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
C.维持欧美之间的贸易平衡D.促成欧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A[材料中反映了美国意图稳固美元的中心地位,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本身提出了对欧洲的援助金额,欧洲支付同盟只是其一种方式而已,意图防止欧洲各国汇率波动剧烈,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援助西欧,另一方面消除了欧洲的关税壁垒,打开了欧洲市场,而非维持欧美贸易平衡,故C项错误;无欧美自由贸易区这一集团,故D项错误。
] 2.(2019·重庆调研)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D.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D[“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无法说明“世界自由贸易体制”,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标志着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故D项正确。
]
3.(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为满足国际结算和储备需要,应大量发行美元;为维持美元币值的稳定和坚挺,应减少美元发行。
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的“特里芬难题”,即美元在“信心”和“实力”之间不可兼得。
对特里芬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利于经济全球化
B.凯恩斯主义的弊端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D.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苏联、西欧和日本货币的冲击
C[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故A项错误;70年代,西
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导致美元失去霸主地位而不是凯恩斯主义,故B项错误;“大量发行美元与减少美元发行,美元在‘信心’和‘实力’之间不可兼得”,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矛盾之处,而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故D项错误。
]
4.(2019·山东德州高三期中)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
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
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B.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
C.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D[法国是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不是已经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排除A;根据题意可知法国并没有左右欧共体内部事务,故排除B项;法国主要是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力图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C项。
法国因为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而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其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求保障自身利益,故选D。
]
5.(2019·广东梅州模拟)二战后,在法国看来,建立包括法、德参加的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将联邦德国纳入共同的利益之中和欧洲的监督之下,加强欧洲的世界地位,而法国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则有助于凸显其世界大国地位;在联邦德国看来,加入欧洲联合组织,有利于消除法国对德国的成见和疑虑,取信于国际社会以重新崛起。
基于这种观念的转变,法德两国( )
A.共同协商以推进德国实现统一B.共同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联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通过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
D[根据材料中讲述的是加入欧洲联合组织对于法德来说都有好处,并不能说明法德共同协商能够推动德国统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为“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并非法德两国,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到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加入欧洲联合组织,并非国际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到的是加入欧洲联合组织的区域性组织对于法国和德国都有益处,因此材料中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欧洲走向区域一体化,故D项正确。
]
6.(2019·江西上饶模拟)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
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
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B[材料“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不能
说是采取宗教措施,故A项错误;“圣经”“十二铜表法”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因此说明构建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C项与“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欧洲的合作,并未涉及各国利益问题,故D项错误。
] 7.(2019·浙江十校适应性考试)美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显示:1994~1998年,美国输往加拿大的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自1998年开始呈递减的趋势;至2000年,美国与墨西哥两国进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呈显著增长,墨西哥受惠最大。
这说明( )
A.欧盟成立严重冲击了美加两国经济发展
B.美国急需组建以它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
C.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成员国发挥优势
D.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不平等贸易问题
C[材料并未提及欧盟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94~1998年,美国输往加拿大的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至2000年,美国与墨西哥两国进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呈显著增长,墨西哥受惠最大”,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利于美加墨各自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
8.(2019·山东威海模拟)1958~1979 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 5.5%增加到 27%和 7.9%。
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 14.8%和 19.9%下降到 7.2%和 10.4%。
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B.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D.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A[根据材料数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而初级产品出口下降,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情况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故B项错误;不能通过发展中国家减少食品出口,推断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没有涉及全球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
9.(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许多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了长期的贸易协定,代替了原来以一年为期限的短期协议。
这说明(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扫清
C.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影响巨大
D.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
D[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趋势发展迅速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故A项错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扫清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缔结长期的贸易协定,这本身就说明东西方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
]
10.(2019·安徽模拟)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
这反映了( )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C[精英主义在西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该派别并没有主张实行专制,故A项错误;民粹主义者反全球化,并不代表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故B项错误;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民粹主义兴起,故C项正确;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的觉醒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
]
11.(2019·山东日照质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 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A[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会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
12.(2019·广东汕头模拟)
该表可用于说明( )
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D.经济全球化发展
C[据表格各国均拥有一票投票权,无法体现一超多强,故A项错误;据表格综合国力较弱的挪威和汤加也拥有一票投票权,无法体现多极化,故 B项错误,据所学《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建立初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没有实现平等,据表格各国都有平等投票权,体现法制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各国在联合国的投票权属于政治而不是经济,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湖北名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
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
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要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
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
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
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英〕罗杰·E.巴克豪《西方经济学史》材料二20世纪后半期,随着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1989年官方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诞生。
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由于APEC成员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以灵活、自愿和协商的方式逐步推进和深化经济合作,是APEC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
各成员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承受力,对开放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单边协商机制下,APEC任何一个合作事项均实行成员主动倡议、共同协商、共同达成一致的方式。
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的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贸易额占46%,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
——摘编自马瑞霞《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西太平洋贸易圈与地中海贸易圈的主要不同。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等信息,得出古代西太平洋以中国为中心,以东亚、东南
亚为主要范围,地中海贸易圈则以地中海为中心,贸易量巨大,以地中海地区为主要范围;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得出西太平洋贸易圈围绕中国展开,实行朝贡贸易,形成东亚文化圈,友好交流是主流。
地中海贸易圈围绕地中海国家展开,形成南岸、北岸两种宗教文明对峙等。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由于APEC成员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以灵活、自愿和协商的方式逐步推进和深化经济合作,是APEC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得出成员国多元,差异大,官方经济合作,开放性,灵活性,渐进性,自愿性和松散性,多层次性(多边性)等特点。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20世纪后半期,随着太平洋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得出亚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二“由于APEC成员多元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可得出各成员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较大,联系所学可知20世纪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
答案(1)不同:前者以中国为中心,以东亚、东南亚为主要范围;(3分)后者以地中海为中心,贸易量巨大,以地中海地区为主要范围。
(3分)前者围绕中国展开,实行朝贡贸易,形成东亚文化圈,友好交流是主流;(3分)后者围绕地中海国家展开,形成南岸、北岸两种宗教文明对峙。
(3分)
(2)特点:成员国多元;成员国差异大;官方经济合作;开放性;灵活性;渐进性;自愿性;松散性;对成员国约束力小;多层次性(多边性);协商性。
(每点1分,答出5点即给5分。
)
原因:亚洲经济实力的增强;(2分)各成员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较大;(3分)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分)
14.(2019·湖北八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
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废话没有区别”。
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如: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一)观点: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
(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
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
(任两点4分)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
(4分)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
(2分)
(示例二)观点: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
(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
(2分)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
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
(2分)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
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2分)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
(2分)
结论: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