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基础练习+类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第10课三峡
重点字音
阙处(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 zhǔ)沿溯(sù)飞漱(shù)
曦月(xī)急湍(tuān)长啸(xiào)
重岩叠嶂(zhàng)
文学常识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北魏地理学家。

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这一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正》卷三十四。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章主题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理解性默写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

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描写泉水瀑布句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5.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
1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一句相照应。

16.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重点句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互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并提)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第11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课文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词语解释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山川之美:的
3.共谈:共同谈论的。

4.五色交辉: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5.四时俱备:时:季节。

俱:都。

6.晓雾将歇:歇:消散。

7.群鸟乱鸣:乱:纷乱,此起彼伏。

8.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

9.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竞:争着,争相。

10.实是:确实,的确。

1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又,再。

与(yù):欣赏。

其:代词,这。

奇:指奇丽景色。

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主旨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秀丽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重点探究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文章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
谢灵运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陶弘景于文末提及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水调歌头》等。

背景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重点词语解释
1.月色入户:门。

2.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与,和;者,……的人。

4.怀民亦未寝:睡觉。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荐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章主题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重点探究
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一指清闲的人,有空闲时间的人。

作者被贬黄州,有职无权,表面很是清闲。

二指被闲置的人。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却被贬官,谪居黄州,“闲人”委婉地表达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三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作者处在人生低谷,仍能看到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可见他是一个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第12课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吴均(469~520),字书庠,吴兴故鄣人。

南朝梁文学家。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被时人效仿,称为“吴均体”。

主要作品有《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最早见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其中描绘富春江雄奇秀丽景致的一部分。

这部分写景文字清新美丽,成为了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

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都)净(消散),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跟,随)流(江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3.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约数,上下、左右、大约)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浅青色)
5.急湍(急流的水)甚箭(厉害),猛浪若奔(奔马)。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凭借)势竞(争逐)上(向上),互相轩邈(作动词,比高远);
7.争高直(笔直地)指(向上),千百成峰。

8.泉水激(冲击)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作(发出)响(声响)。

9.好鸟相鸣,嘤嘤(鸟鸣声)成韵(和谐之声)。

10.蝉则千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断绝)。

11.鸢(老鹰)飞戾(到)天者,望峰息(停止,平息)心;
12.经纶(治理、筹划)世务者,窥欲忘反(同“返”,返回)。

13.横柯(树木的枝干)上(在上面)蔽,在昼犹(仍然、还)昏;疏(稀疏)条交(互相)映(掩映),有时见日。

重点句翻译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透出一派寒意。

山峦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起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回家流连忘返。

文章主题。

本文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重点探究
1.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
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接着用“千丈见底”写江水之清,再用“游鱼细石”写江水之净。

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急湍猛浪的激越美。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壮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这些山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万籁之奇。

然后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作者的笔锋一转,又从动到静,写出了山中枝繁林茂、“在昼犹昏”、“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

写山之形、声、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这种感慨由景而生,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的怡人。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感和想要归隐山林、享受美景的愿望,也可能含有劝慰朱元思放下公务、享受美景之意见。

第13课唐诗五首
律诗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 野望(唐·王绩)
文学常识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唐代诗人。

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其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等。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

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诗歌主题
《野望》通过对东皋秋景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重点探究
1.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用白描手法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
文学常识
崔颢,唐代诗人。

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

崔颢的诗作风格分别比较明显。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O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

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主题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思。

重点探究
1.赏析。

这首诗作者是崔颢,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既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思乡之情。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的胜迹,给黄鹤楼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诗人带着憧憬慕名而来,却鹤去楼控,美好憧憬与平常姜楼的落差,使诗人怅然若失,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为下文抒发乡愁作铺垫。

颔联,“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对世事难料的感慨。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首联和颔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颈联,对仗工整,巧用叠词;写出阳光照耀,汉阳平野树木葱翠,江中鹦鹉洲芳草如茵的美景;画面色彩鲜明,境界扩大,进一步为引发乡愁做铺垫。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
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唐王维)
文学常识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

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主题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慷慨悲壮之情,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

赏析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也是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诗人借蓬草自比,写飘零之感。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情。

颈联,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尾联,写诗人到达边关的情形: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突出了边关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为前线大捷欢欣鼓舞,对都护和守边战士的赞叹及对前线战士的关心。

重点探究
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遒劲,意境雄浑。

“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远处独起的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显得格外醒目,也只有“孤”字方能状刚其神韵;一个“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劲直有力。

一个“圆”,似几何图形一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大”对“长”,“直”对''圆”,对仗工整而巧妙。

在这里,直与圆、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等多种相对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

理解性默写
1.《使至塞上》中王维感觉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离开了汉塞,像北飞的归雁进入了胡地的直接原因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以比喻体现了诗人飘零之感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写作《使至塞上》时名为出使,实则是被排挤出朝廷,他在诗中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激愤与抑郁。

4.王维《使至塞上》不仅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土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

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诗歌主题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抒发了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和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赏析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颔联,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化静为动,写出作者行舟观景的真实体验,展现了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活力。

颈联,“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诗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内心的喜悦开朗之情。

尾联,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