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曹县三桐中学年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曹县三桐中学年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
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
宋志坚
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

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

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

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

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

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

”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

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

孟子
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

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

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

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予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

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

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

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

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年12月28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

B.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C.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

D.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不是此类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C.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D.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

D.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般的“画二代”不同,张郎郎不以画为业,画画是他抒发心灵的道具。

结果,张郎郎变成一位难以归类的“素人画家”,如果把绘画作品分为“纯绘画”与“杂绘画”两大类,张郎郎显然属于后者。

“纯绘画”视绘画为独立自足的世界,反对非绘画因素的掺入。

“杂绘画”不受这种限制,在不妨碍绘画表现力的前提下,尽量打破绘画与其他人文科学门类的界限,体现出综合与跨界的艺术特征。

张郎郎将自己的画定义为“文人画”。

早在唐代,王维就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乍一看,张郎郎的画风与传统的“文人画”相去甚远,与当今流行的“新文人画”也大异其趣。

在他的画里,看不出传统的诗、书、画、印的功力,他以个人化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型,为“新文人画”打开一扇新的窗子。

其成功的关键,在“文心”与“画眼”的融通,“诗”与“画”的优势互补。

它们不只以造型、色彩的形式美吸引人的眼球,更以内涵意味的隽永打动人的心灵。

“素人画”是与“学院画”相对的绘画,因为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凭感觉和直觉作画,束缚较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

“素人画”或许没有“学院画”的严谨、圆熟和精美,却有一种朴素稚拙、自由奔放的生机,其中更是保留了儿童画的天趣,具有丰沛的创造性。

张郎郎对猫情有独钟,它是张郎郎的顽童之心与猫的自由精神相互契合的结果,其中融入他的人生体验与生命记忆,猫已成为张郎郎精神人格的另一个“隐身”。

(节选自《名作欣赏》2019年策6期)
1.解释“素人画家”的含义。

2.根据文意,概括张郎郎绘画的艺术特征。

3.简要概括文末划线的“精神人格”的内涵。

3.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1)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2)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

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

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

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

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3)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

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4)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

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5)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

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

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

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

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6)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

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

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

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

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7)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

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

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8)“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

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

“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

“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

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9)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

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

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1.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2.“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A.①B.②C.③D.④
3.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4.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

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5.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时先主屯新野,闻亮名,凡三往,乃见。

曹公来征,先主率其众南行,为曹公所追
破。

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时权拥军观望成败,亮说权
曰:“将军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权即遣周瑜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建兴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大为张郃所破。

亮还汉中,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不能训章明法,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景耀六年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B.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C.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即叔父。

在古代,以“从”称堂房亲属,意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牧,指州郡长官。

文中刘备曾被封为豫州牧,所以孙权称刘备为刘豫州。

C.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后泛指中原地区。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以抒发至诚之情为主,一般不用于陈述事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明于时局,有雄辩之才。

在向孙权求救时,他先激将孙权,再深入分析敌我双方形势,最终劝动孙权放弃观望,合力抗曹。

B.诸葛亮公正无私,不回避错误。

街亭战败之后,诸葛亮主动承担过失,认为是自己任人无方,虑事不周所致,上疏请求自贬三等。

C.诸葛亮才能出众,赢得对手敬重。

他去世之后,司马懿巡行其营垒处所,对他赞叹有加;钟会征蜀,命令士兵不得在他坟墓左右放牧打柴。

D.诸葛亮廉洁自律,不谋求财利。

诸葛亮上表说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可以养活家人,此外不谋求多余财物,在他去世后,果真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谡违亮节度,大为张郃所破。

亮还汉中,戮谡以谢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岳麓寺①
李东阳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②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鷓鸪③声里独凭栏。

[注]①成化八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此诗。

岳麓寺,在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湘江岸边。

②僧:此指僧寺。

③鹧鸪:鸟名。

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暗含了诗人登上高峰时的激动心情。

B.“危峰”写山峰之高耸,“高瞰”状视野之广远;两个词表现了岳麓山挺拔的气势。

C.颔联描写山中所见岳麓寺及其周围景色,突出其幽深、清寂的特点,为眼前实景。

D.颈联描写远眺所见:平沙浅草、天边落日、孤城、湘江,构成一幅开阔苍凉的画面。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

(《论语》)
(2)尔ト尔筮,_______________。

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4)草创未就,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不成,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全国人民投入战斗。

这场战“疫”中,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

与此同时,无数普通人都在为战胜病毒而默默努力:快递小哥坚守岗位,为保障物资供应四处奔忙;环卫工人清扫消毒,搭建起一道阻挡病毒的防护墙;社区保安日夜值守,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志愿者同样没有缺席,“逆行”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这些未在病房的普通劳动者也值得我们尊敬。

请从上述“普通劳动者”中选择一个对象,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他们写一封慰问信,表达我们的感激与敬意。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C
4.B
3.D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4)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

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4)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王充……对墨家的薄葬主张进行了批判。

”错误。

根据原文“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王充批评的是墨家信奉有鬼论。

A错误。

B项,“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错误。

根据原文“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
不是作者认为,是王充认为。

B错误。

D项,“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错误。

根据原文“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是“很容易”,不是“总”。

D错误。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错误。

根据原文“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这些语句,我们得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此非不能,实乃不为”的。

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

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

本题要求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项,“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两种观点都对,但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根据原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

……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

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

”A错误。

B项,“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错误。

根据原文“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