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江苏无锡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江苏无锡中考专题历史中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如图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蚩尤,传说他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是我国神话中的战神。
他跟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从此,华夏族就逐渐地形成。
他被打败是在()
A: 巨鹿之战
B: 逐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阪泉之战
【答案】B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传说四五千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从此,华夏族就逐渐地形成。
这场战役。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第2题.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这一制度指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答】天子、诸侯、卿大夫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此现象体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是部落推举首领的方式,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
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故选B。
第3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 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 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解答】生产工具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
故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故选D。
第4题.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 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 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更好为统治而服务。
故选C。
史书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方便后人查阅历史。
下列史实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能同时查到的是()
A: 晋楚争霸
B: 秦灭六国
C: 开元盛世
D: 文天祥抗元
【答案】B
【解答】《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的历史,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学巨著中都有记载。
故秦灭六国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能同时查到。
故选B。
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A: 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答】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这一时期,为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采取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依据题干图片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打败噶尔丹叛军、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军打败大小和卓叛乱可以看出,图片显示的是明清时期对我国东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管辖,这些体现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7题.
2016年9月28日《走进养心殿》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其中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雍正皇帝的一天展览介绍中提到,雍正皇帝在位13年,推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堪称是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时代。
下列史实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设立厂卫制度和军机处
B: 设置驻藏大臣和军机处
C: 设置驻藏大臣和八股取士
D: 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
【答案】B
【解答】题干史实中能支持题干中这一观点的是设置驻藏大臣和军机处。
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故选B。
第8题.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在北京的西郊,曾以其宏
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
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
典范。
但在近代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成为废墟。
如图所示的废墟承
载的历史记忆是()
A: 鸦片战争打开近代中国大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
D: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B
【解答】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故选B。
第9题.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展板上,某同学用一个化学方程式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如下图所示)。
图中反映的信息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立的决定因素
③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④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答】①④正确,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②错误,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立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故选C。
第10题.
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了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展示了我国作为和平大国的国际形象,这支军队创建于()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答】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第11题.
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B: 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C: 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 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答】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第12题.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口号是时代的呐喊。
若为如图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你认为
哪句最合适()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C: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D: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答案】D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趁朝鲜内战之机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
我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故若为题干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最合适的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故D项正确。
其余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
故选D。
第13题.
1953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将原有18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2个,又新建345个社,在发展社员时,有的村干部向群众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路,看你走哪一条,要走社会主义的,桌上签名入社。
据此最能说明的是()
A: 农村开始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
B: 一五计划正式确定并实施
C: 对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的原则
D: 三大改造过程中已出现了错误倾向
【答案】D
【解答】根据题述内容将原有18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82个,又新建345个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路,看你走哪一条,要走社会主义的,桌上签名入社。
可判断,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出现贪大求全、政治盖帽、违背农民意愿的错误倾向。
故选D。
第14题.
下面是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和年均增长速度变化表。
这表明()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
4.5 12.8 2
5.4
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
A: 土地改革使农业获得发展
B: 三大改造促进我国工农业发展
C: 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D: 一五计划明间工农业均衡发展
【答案】C
【解答】根据题述图表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比例与增速超过轻工业与农业,说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C。
第15题.
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 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D
【解答】1955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故选D。
第16题.
1987年底,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
1988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40余万人。
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
以上材料说明海峡两岸()
A: 坚持九二共识
B: 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C: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启动三通仪式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1987年底,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
1988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40余万人。
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过百万人次。
可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故选B。
第17题.
许多西方节日传入中国,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你知道这些节日与哪一宗教有关吗?()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答案】D
【解答】
第18题.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答案】B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致使征收固定地租的封建领主财富急剧减少,而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故B正确;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而非结果,故A排除;
封建领主的财富是急剧减少而非增加,故C排除;
D属于商业革命的影响,故排除。
故选B。
第19题.
从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法令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①自由劳动力
②原料
③资金
④技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答】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
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A。
第20题.
玻利瓦尔解放南美洲章西女王抗英斗争等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血腥的资本积累
B: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C: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答案】B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解放南美洲章西女王抗英斗争所涉及的史实分别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南美的解放、印度民族大起义,故其共同主题应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故选B。
第21题.
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 马克思主义产生
D: 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答案】B
【解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7世纪,故A错误;
依据材料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想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而且这一新的社会制度是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极夫
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故B正确;
马克思主义产生是在1848年,故C错误;
中国清王朝被推翻属于国内事件,故D错误。
故选B。
第22题.
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
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
每月工资30美元。
下列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
A: 整顿金融体系
B: 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C: 调整农业政策
D: 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D
【解答】
第23题.
20年前,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至上的幌子轰炸南联盟。
16年前,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两次战争都未经联合国授权。
去年,美英法又用导弹对主权国家叙利亚展开军事打击这些事例表明()
A: 宗教冲突威胁安全
B: 恐怖主义甚嚣尘上
C: 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D: 冷战思维沉渣泛起
【答案】C
【解答】
20年前,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至上的幌子轰炸南联盟。
16年前,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两次战争都未经联合国授权。
去年美英法又用导弹对主权国家叙利亚展开军事打击。
这些事例表明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
但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还存在,比如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故选C。
2.材料分析题
第2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
(3)材料二图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
请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人物思想主张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
【答案】
(1)儒家学派。
春秋时期。
(2)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
(3)
人物思想主张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庄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韩非法治中央集权
【解答】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3)结合课本知识,即可作答。
第25题.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选自《洋务运动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他们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1)材料一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进行了哪些探索?中华民国建立后,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什么运动?你如何看待这次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3)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思想宣传方面有哪些共同内容?
【答案】
(1)预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运动:新文化运动。
如何看待:这种偏向是因为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的认识局限所致,其忽视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等等。
(3)共同内容:平等、民主等。
【解答】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派的预期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是因为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的认识局限所致,其忽视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思想宣传方面都宣传平等、民主等。
第26题.
大国崛起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美国等世界大国的崛起历程对于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曾经位于文明边缘的民族,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世界文明变化的中心,因而更加发奋图强。
18世纪后半期,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被英国建立起来,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
帝国本身制度的领先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
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石……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是大国科技创新崛起的根本保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
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是新兴大国崛起的成功之道,各个国家要根据国情、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科技创新模式。
——《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1)据材料一,分析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分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认为大国崛起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据材料三,你认为今天的中国要和平崛起应该怎样做?
【答案】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