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春秋墓葬群的相关问题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配合河南义马开祥化工有限公司厂区东扩工程建设,当地文物部门于2017年7月对拟建区域进行文物勘
探,由于拆迁受阻,勘探面积较小,仅发现十余座小型方坑竖穴墓。

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有铜削
刀、骨管等十余件随葬器物。

2018年2月,经过再次勘探,在第一次发掘区域的东部,又发现了90余座墓葬,方坑竖穴墓占了绝大多数。

两次共发掘墓葬125座,其中春秋时期墓葬115座,另有春秋时期马坑7座。

共出土铜、陶、玉、石、骨、蚌各类随葬品2700余件(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有两件刻有铭文的铜鼎介
2018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义马市发掘了一批排列有序的春秋时期墓葬群,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两件青铜器上有铭文:一件为虢国贵族自作器,一件为女子陪嫁媵器。

两件青铜器不仅确定了义马市春秋墓葬群的族属问题,而且还丰富了虢国与其他国家联姻的实物资料。

三门峡春秋墓葬群的相关问题探究
朱晓东
图1 :M93号墓出土铭文铜鼎图1: 铜鼎铭文拓片
编辑|朱慧敏
1976481234@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绍如下。

青铜鼎介绍
“虢季氏”铜鼎(图1)
方唇,口微敛,窄折沿,直附耳,附耳与口沿间有两个连接的小横梁,深鼓腹,圆底,三兽蹄足中空,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上有凸出的扉棱及兽面装饰。

口沿下饰S 形平目窃曲纹,其下为三层垂鳞纹,附耳内外侧饰重环纹。

通高12.5厘米,口径14.5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腹深6.8厘米,足高6.2厘米。

鼎的内壁刻有3行15字,自右至左为“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昜㛣”铜鼎(图2)
口微敛,斜方唇,窄折沿,附耳微外侈,附耳与口沿间有两个连接的小横梁,深鼓腹,圆底,三兽蹄足中空,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

口沿下饰C 形无目窃曲纹和C
形平目窃曲纹,其下为两层
垂鳞纹。

附耳内外侧饰重环纹。

通高17.8厘米,口径18.8厘米,最大腹径18.4厘米,腹深9.4
厘米,足高8.3厘米。

鼎的内壁刻有3列13字,自右至左为:“昜㛣作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两件铜鼎及其相关问题
三门峡新发现春秋墓葬群族属问题。

“虢季氏”铜鼎出土于M93号墓。

M93号墓是本次发掘中面积最大的墓葬,面积达17平方米,经过清理,M93号墓最终出土青铜、玉、石、骨、蚌等随葬品共1300余件(颗),分礼器、车马器、兵器、棺饰等四大类。

其中青铜礼器有铜鼎4件、簋4件、方壶2件、盉与盘各1件。

并且有祔葬马坑(图3),包括马6匹,分三组,两两对称,自北向南排列。

M93号墓的葬具为单椁重棺,并且在外棺的四角各发现铜翣一件(图4),依M93号墓的葬具规格、铜礼器组合和出土铜翣推断,墓主身份应为大夫级贵族。

鼎的内壁发现
图2 :M34号墓出土铭文铜鼎图2 :铜鼎铭文拓片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5字铭文。

M93号墓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出土器物及纹饰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基本一致,而且根据M93号墓出土铜鼎铭文“虢季氏子”可以断定,义马上石河村春秋墓地应与虢国有关。

《左传·公五年》曰:“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即公元前655年,虢国被晋国灭掉后,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向东逃亡,避难京师洛阳,而义马正地处虢国与洛阳京畿范围之间,这些都为墓地性质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的研究,我们认为义马上石河村春秋墓地就是虢国东逃的贵族、家眷以及护卫随从的虢遗民邦族墓地,墓地的发现为三门峡虢遗民的最终去向提供了依据。

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
从排列方式看,本次发掘的100多座墓葬相互间均无打破现象,应是一处排列有序、保存完整、规划严谨的春秋早中期墓群,是继上村岭虢国墓地后又一处重要的虢国邦族墓地。

从墓葬规模及朝向看,大中型墓葬基本是南北向,与上村岭虢国墓地相同,分布较稀疏;小型墓葬基本为东西向,分布较集中。

东北区东部的小型墓葬分布较规整,而西部的小型墓葬穿插分布于南北向墓葬之间,说明这些东西向的小型墓葬时间略晚于南北向墓葬,此处的埋藏习俗已改变,虢国的文化也在此地逐渐消亡。

从随葬器物看,本次发掘出土铜、玉礼器数量及质量与上村岭虢国墓地相比有较大差距,多数铜器为明器,且器物组合不全。

如目前规格最高的M93号墓为四鼎四簋,M82号墓为两鼎两簋,与礼制记载的五鼎四簋、三鼎两簋均缺一鼎且不成列鼎。

可能也与虢国灭国后逃亡有关,在
此处没有能力继续铸造新的青铜器,只能用逃亡图3 :M93号墓的祔葬马坑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时所带配鼎或者明器随葬。

另外, M35号墓出土一件铜鍑,圆唇敞口,
环形立耳,耳上端有一乳钉饰,深弧腹,圆底,
喇叭形圈足,腹上部斜饰一周凸弦纹。

通高26.4
厘米,口径22厘米,圈足径10.8厘米,腹深
17厘米(图5)。

这是商周至春秋早中期草原游
牧文化中常见的炊煮器和祭祀用具,主要流行于
陕北、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等地。

这种器物在三门
峡虢国墓地未见,而且在中原地区春秋墓葬中也
少见。

从M35号墓出土铜鼎、铜戈、铜盾锡、
铜马衔等器物判断,墓主为士一级男性贵族,生
前应为军人或武士,铜鍑的发现显示了墓主人曾
经的骁勇善战。

虢国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军事力
量强盛,虢国国君率兵或跟随周天子多次对犬
戎作战。

所以我们认为这件铜鍑应该是墓主生
前获得的战利品,对研究虢国战争史有着重要
参考价值。

“昜㛣”铜鼎出土于M34号墓。

铜鼎内壁
铸有“昜㛣作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享”13字铭
文。

从我国古代对女性称谓情况看,两周时期的
女性称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女子之姓前冠
以夫国之名或氏名,即夫国本姓,如 “虢姜”“虢
妃”等,通常用于女性自称;二是女子之夫国、
母国之名都不出现,而只出现女子之排名次第及
本姓,如“仲姬”“叔姬”“仲姜”“季嬴”“孟
姬”“孟姞”等,通常用于父母称呼女儿或者丈
夫称呼妻子等他称;三是在女子之前姓冠以母国
之名,即母国国姓,如“虢孟姬”“吴姬”“晋
姬”“丰姬”等,通常用于丈夫称谓妻子。

显然
“昜㛣”属第二种情况。

“昜㛣”应为墓主姓
名,“昜”通假“唐”,因此“㛣”是唐国女性,
所以这件鼎应为唐国女子出嫁到虢国时所带的陪
嫁,即是考古所称的媵器。

这件铜鼎纹饰精美,
铭文清晰,为研究虢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
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尤其为虢国的对外联姻提供
了又一有力实证。

(作者简介:朱晓东,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六峰北
路虢国博物馆)
图4 :M93号墓出土铜翣残片图5: M35号墓出土铜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