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1 《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1 《世说新语》二则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
..讲论文义
B.公欣然
..曰
C.待君久不至,已去.
D.相委.而去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欣然”古今意义相同,都是“高兴的样子”。

A.“儿女”,今义指“子女”;古义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C.“去”,今义指“与来相对”;古义指“离开”。

D.“委”,今义指“委屈”,古义指“舍弃”。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君/久不至。

B.元方/入门/不顾。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答案】C
【解析】C项的朗读停顿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王凝之是人名,不能断开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1)不一会儿,雪突然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大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解析】(1)句中的重点词有:“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骤”,急。

(2)句中的重点词有:“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4.品读文章,不难看出谢太傅和作者都认为谢道韫的回答好。

那么你认为哪个回答更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谢道韫的回答好。

她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情态,又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丰富的意蕴优美的意象,极富神韵。

示例二:用“撒盐空中”一喻好。

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解析】比喻首先是真,或者说是相似。

本来用盐比喻雪或用柳絮比喻雪都未尝不可,可以取其“白”的相似。

但是盐沉重,且平时是不在空中的,谢子朗(文中“胡儿”)用盐做比喻,就比较生硬;而谢道韫用柳絮比喻,因为春天柳絮原本就漫天飞舞,所以用来比喻雪更贴切,既有颜色上的相似,也有形态动感上的相似。

相反,如果比喻的不是骤起的飞雪,而是地上的积雪,可能盐的比喻就更
贴切一些了。

再仔细看一些,文中说“俄而雪骤”,谢安(文中的太傅)又说是“白雪纷纷”,我们料想雪下得不小。

小雪未尝不能如撒盐粒一样是颗粒状,但如果是文中所描述的大雪,则必然飘动如柳絮而形象,也更有美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尊君在不.()(2)下车引.之()
【答案】(1)“不”,通“否”;(2)“引”,拉。

【解析】(1)您父亲在不在家,这句话的关键点在于“不”,考查通假字。

(2)句意为友人下车拉元方,“引”,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答案】C
【解析】A.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您打算去哪里安家?“子”,您,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安”,哪里,“之”,去。

宾语前置句。

C.张良很吃惊,想打他。

“之”,代词,他,代前文的老翁。

D.句意为,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之”,结构助词,的。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解析】句中的关键词,“至”,到;“则”,;两处意思相同,翻译为,就。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做人要重礼守信。

【解析】友人迟到不但没有说自己有过失,也没有因责怪他人而惭愧,还怪罪于别人。

可见本文想告诉我们:做人要重礼守信。

5.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君”指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可以谈失礼,也可以谈不失礼,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失礼,友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谅他。

不失礼,友人错在先。

【解析】言之成理即可,看待一个问题可以多个角度。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杨氏之子
粱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俄而
..雪骤()(2)未若柳絮因.风起()(3)杨氏子九岁,甚聪惠.()(4)孔指以示.儿曰()
【答案】(1)一会儿(2)乘,趁(3)同“慧”,聪明(4)给……看
【解析】(1)一会儿,雪下得大了。

(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

(3)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4)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离。

【答案】(1)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2)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解析】(1)关键词:“何”,什么;“似”,像。

(2)关键词:“闻”,听说。

3.甲、乙两文的少年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请举出一例。

【答案】共同点:才思敏捷,机智善辩。

例子: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巧答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翻译: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解析】甲文:有雪想到柳絮,柳絮的轻盈和团状和雪很神似,加之柳絮是春天的事物,从而让人想到春天即将到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意境。

感受到谢道韫的才思敏捷。

乙文: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乙文翻译: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
【答案】(1)相约同行。

期,约定。

(2)退休回家。

【解析】(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同行。

(2)句意为,田子担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

2.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答案】(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

【解析】(1)关键词:“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2)“承承”,小心谨慎。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道理: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共同之处: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解析】甲文:友人迟到不但没有说自己有过失,还怪罪于别人。

可见本文想告诉我们:做人要重礼守信。

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你赶快拿走它。

可见,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田子听从母亲的教导,把钱财归还了国家,由此得知,田子是一个听从别人建议和知错能改的人。

乙文翻译: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他说:“您怎么得到这些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

你赶快拿走它。

”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进监狱。

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喜欢她的义气,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

”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