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2010年第9期
■文/王龙
近几年来,中国每年都会产生很多流行词,比如“打酱油”、“躲猫猫”、“被就业”、“房奴”、“周至尊”都曾火爆一时。

今年已经产生了不少流行词,如“尊严”、“分蛋糕”、“公平”等。

应该承认,很多词语之所以能迅速传播,首先是其内涵获得广泛的认同感,除了带有戏谑
成分的“俯卧撑”之类不说,当“尊严”、“公平”等词流行的时候,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给人们留下的思维空间在于,越是强调尊严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活得越没有尊严。

一些人曾认为,中国“流行词”出身“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并不在一个层面,无需过
分在意。

而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加速了流行词的传导,其流行主因却是每个词都带有特定的
社会内涵。

就像“分蛋糕”这个词,人们的关注点自然是由谁来切,切蛋糕的人拿大块还是小块,就是希望明白当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为什么民众分到的份额仍然感觉很小。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利益分配不公,造成了正义与道德的缺失和
贫富差距的巨大悬殊。

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各种法律相继出台,始终不能阻止各种贪腐现象,甚至公权在某些地方已演绎成了利益的同义词。

“两会”期间备受政协委员指斥的“卖地
财政”就是一例,这种方式不仅直接抬高了房价,还与医疗、教育、能源、通讯、交通等垄断
行业形成了一部覆盖全国的联合收割机,任凭平民有多少财富都能一扫而光。

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许多社会精英陷入了一个理论误区,认为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得
越大,每个人平均得到的份额越多。

但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他们的愿望不仅没有得以实现,
反而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公权利益化,几乎所有地方和行业都把经
济效益当作最大的政绩。

更需要一说的是,某些人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作为,致使中国的“深
水区”改革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流行词”显然属于民意聚讼范畴,其中蕴含着多少人对公平与正义
的呼唤和对腐败与不公的强烈不满,只要看看每个词背后的故事就心知肚明。

社会利益分配向来是个严肃的政治命题,特别是人类文明已经进化到了政治民主阶段,尊
重民生、树立民本意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每年的“流行词”都很值得
玩味,若能将之提升到监督和建言的高度,最大益处是可以从中提炼出社会生态的本真元素。

《庄子·齐物论》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中国今天的许多“流行词”亦为民意的
大释放。

这种民意摧垮过“周至尊”和“周老虎”,也就有可能构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进
而促使中国的改革步伐稳健迈进。

编辑,邱祥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