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俗语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这只是关于励志的一个传奇的故事,实际上谁也不会真费那样大的功夫去用铁杵磨针。

但是,回想起远古的人最初创制缝针的艰苦劳动,恐怕也就得有铁杵磨针的功夫。

在我国远古,现知年代最早的针,发现于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居址中。

这是一枚长8.2 厘米的骨针,针锋锐利,并且尾部还挖有小针孔。

在当时的生产水平看来,是一件极精致的产品。

这证明在距今约5 万年以前,我们的远祖已经穿上了衣服,掌握了最原始的缝纫技术。

以后,在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常发现各种骨针。

它们的制法都是先将骨料劈成条条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磨光针身并加工出针锋来,这仍是当时一种极精细的工艺。

这些针有的一端有尖而另一端有穿孔,有的一端尖而另一端无孔,还有的两端都磨出针尖来。

大约第一种是缝纫用的,有孔可穿线;后两种则是用来作别缀用的别针。

因为骨质脆而易折,不很坚韧,在缝制皮衣等时,可能先用骨锥等穿孔,然后穿针引线,缝制衣服,和现在绱鞋的技法相仿佛。

到了商代,据说已经有了青铜制的针,但是用青铜铸造这样小的工具非常困难,所以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

只有铁制的针出现以后,骨针才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

铜针在后来的考古材料中也有发现,长沙的一座西汉墓里曾出土过一枚,长10厘米,有鼻。

西汉刘胜墓还出土有四枚金针和五枚银针,这些针的上端做成方柱形的柄,针锋各不相同,有尖,有钝,还有三棱形或卵圆状的,据专家考证,这是古代针灸用的医针。

早在山西侯马的东周遗址中,就出现了铁质的针。

到了汉代,铁针的使用就更是日趋普遍。

由于金属针的针身细小而坚韧,缝纫时用手指顶针容易戳破皮肤,就相应地出现了“顶针”。

讲究一些的顶针,常常用金、银来制造。

妇女平日贮藏缝衣针,常用针筒、针囊、针衣等物。

由于缝制衣服必须用针,而古来制衣又是妇女的工作,所以针线活做得好坏也常是评定女子巧、拙的标准之一。

这样就有了于每年七夕时穿针“乞巧”的风俗。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藏有一方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的铜版,上面除了代表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外,还特别标出“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等语。

可见由于对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技术的限制,直到宋代制针还是相当费工的。

只有掌握了冷作拉丝技巧之后,才能大量生产质量高、价格低的钢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锤锻》有一段记载:“凡针,先锤铁为细条,
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

先其末成颖,用小锤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

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

……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徤之。

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徤法云。

”这一方面详尽地说明了钢针的制造过程,同时反映出我国古代在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方面的成就。

(杨泓《古物的声音》,有删改)
1. 下列对有关“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古代有种各样的针,从材质看,有骨针、青铜针、铜针、铁针、钢针等;根据功能看,有缝纫用的针,还有别针、医针等等。

B. 用青铜制作针比较困难,故而商代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后来出现了坚韧的铁制针,脆而易折的骨针旋即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C.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掌握制作骨针的技术,能制作缝纫用的骨针,但它脆而易折,用它缝制皮衣时,可能先要用骨锥来穿孔。

D. 制作工艺是影响针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记录了制作刚针与软针的区别在于“水火徤法”。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杵磨成针”本意在于励志,告诉人们要成功得下苦功的道理,文中引用这一故事意在说明古代制针不是件容易的事。

B. 在针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辅助器物,如顶针、针筒、针囊、针衣等东西,也产生了“乞巧”之类的民俗活动。

C. 随着制针技术的迅速发展,铁针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专门的针铺,但是宋代制针依旧是相当费工的事。

D. 根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相关记载,可以详细了解明代钢针的制造过程,出时也能了解我国古代有关钢铁处理的成就。

3. 文章涉及哪些具体的制针技术?这些工艺具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
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

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

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

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

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

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

这类文章也选多了。

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

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
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书中使用相关素材,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
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

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

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摘编自李洪兴《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宫博物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机构展出精品,让人们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近。

B. 文物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就不能实现“价值外溢”。

C. 面对作为文化结晶的历史文物,很多人会思考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D. 在“奇观”炫目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近距离接受文化经典,才能让思想不扁平化。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物馆开放区域的大小、展出文物的多少影响着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文化辐射力。

B. 在文物中涵养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对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

C. 现代人如果借鉴古人感知天地万物的方式,就会产生文学、艺术,积累成文化、文明。

D. 历史文物是人们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之一,开放馆藏有利于用文化滋养时代心灵。

9. 文章为什么要讲述佛利尔美术馆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


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乃易其弊衣。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鱼即出首,因斫杀之。

鱼已长丈余。

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

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得叶限,令履之而信。

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

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乃易其弊衣易:更换
B. 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食:喂
C. 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货:卖
D.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D. 一夕,为海潮所沦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最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一组是( )
A. 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 此甚似姊也。

”母亦疑之
B. 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1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6.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的观点相类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 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 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 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第一部分《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及课文所学内容,为苏武设计一段表明忠于汉室不变志节的内心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B项,“后来出现了坚韧的铁制针,脆而易折的骨针旋即因此退出历史舞台”错,由原文“只有铁制的针出现以后,骨针才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可知,脆而易折的骨针只是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C项,“随着制针技术的迅速发展,铁针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专门的针铺”错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知,文章并没有交代宋代开始出现专门的针铺的原因,所以该项内容为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要求为“文章涉及哪些具体的制针技术?这些工艺具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然后锁定答题区域,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分点加以概括即可。

第一问“文章涉及哪些具体的制针技术?”由原文“它们的制法都是先将骨料劈成条条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磨光针身并加工出针锋来,这仍是当时一种极精细的工艺”的内容可知,最开始为打磨技术;由文中“这些针有的一端有尖而另一端有穿孔,有的一端尖而另一端无孔,还有的两端都磨出针尖来。

……”可知,这属于穿孔技术。

根据文中“这一方面详尽地说明了钢针的制造过程,同时反映出我国古代在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方面的成就”可知,还有对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等技术。

第二问“这些工艺具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根据文中“这仍是当时一种极精细的工艺”“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

先其末成颖,用小锤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

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等文字内容可知,制针过程非常细致,这些工艺都具有“精细”这个特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