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地理高三上学期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广东省揭阳市地理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答案
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四川盆地
2、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单一,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B. 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小
C. 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但季风气候不稳定
3、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东向西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北向南
4、下列哪一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证据?
A. 海底山脉的分布
B. 地震活动的分布
C. 大陆边缘的匹配
D. 洋流的方向
5、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南方地区降水分散
B.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青藏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南方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6、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珠江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黄河流域位于我国青藏地区
D.黑龙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角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B.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D. 全球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8、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浆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

B. 沉积岩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

C. 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D. 所有的岩石都能直接转变为岩浆。

9、【题目】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B.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C.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青海湖,位于青海省
11、下列关于洋流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流会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湿度增加
B. 暖流会使流经海域的气温降低,湿度减少
C. 秘鲁寒流使南美西岸降水增多
D. 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西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13、以下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快
B. 地球自转速度在两极处最快
C. 地球自转速度在春分日时最快
D. 地球自转速度在秋分日时最快
15、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

B. 南北两极点自转线速度最大。

C.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

D.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大于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

1.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该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题
【地理现象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部分地形图。

(1)根据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地形图
(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类型。

(2)分析该地区地形对该地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某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
(3)根据图示,说明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2024年广东省揭阳市地理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及解答
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云贵高原
D. 四川盆地
答案:A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其他选项中,黄土高原以黄土覆盖为主,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盆地,但都不是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因此,正确答案是A。

2、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东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单一,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B. 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小
C. 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D.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但季风气候不稳定
答案:D
解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但季风气候不稳定,这是我国气候的主
要特点之一。

A选项错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气候类型并不单一,除了热带季风气候,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B选项错误,因为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

C选项错误,虽然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水资源丰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备的特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D。

3、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东向西
B. 自南向北
C. 自西向东
D. 自北向南答案:C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这一运动导致了日出日落的现象,同时也影响着地球上的风向和其他自然现象。

4、下列哪一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证据?
A. 海底山脉的分布
B. 地震活动的分布
C. 大陆边缘的匹配
D. 洋流的方向
答案:D 解析: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证据包括海底山脉的分布、地震活动的分布以及大陆边缘(如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匹配性等。

洋流的方向虽然受地球自转和风的影响,但它并不是直接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证据。

5、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南方地区降水分散
B.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青藏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南方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
答案:B
解析:A项,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北方地区降水分散,故A项错误。

B项,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故B项正确。

C项,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C项错误。

D项,北方地
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B项正确。

6、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珠江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C.黄河流域位于我国青藏地区
D.黑龙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答案:A
解析:A项,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A项正确。

B项,珠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B项错误。

C项,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C项错误。

D项,黑龙江流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A项正确。

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角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B.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D. 全球各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几乎处处相等,但线速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

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而随着纬度升高,线速度逐渐减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线速度大约只有赤道上的1/2。

8、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浆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

B. 沉积岩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

C. 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D. 所有的岩石都能直接转变为岩浆。

答案:B
解析: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岩石可以通过不同的地质作用相互转换。

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变成变质岩;而沉积物经过压实固结成为沉积岩。

此外,所有的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被重熔为岩浆,然后在冷却后形成新的岩浆岩。

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

9、【题目】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B.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C.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青海湖,位于青海省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选项B错误,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而不是盆地;选项C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项D错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位于江西省。

10、【题目】以下关于我国气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显著
B.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
C.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D.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山高原气候,全年低温
【答案】D
【解析】选项A正确,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南北差异显著;选项B正确,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选项C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选项D错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而不是全年低温,夏季气温相对较高。

11、下列关于洋流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流会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湿度增加
B. 暖流会使流经海域的气温降低,湿度减少
C. 秘鲁寒流使南美西岸降水增多
D. 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西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D
解析:北大西洋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使流经海域的气温升高,并且带来了大量的水汽,这使得欧洲西部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1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交替
B. 四季更替
C. 昼夜长短的变化
D. 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

而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极昼极夜现象主要由地球公转及其
地轴倾斜角决定。

13、以下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快
B. 地球自转速度在两极处最快
C. 地球自转速度在春分日时最快
D. 地球自转速度在秋分日时最快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速度在赤道处最快,大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是由地球内部的角动量驱动的,赤道半径最大,角动量分布最均匀,因此自转速度最快。

14、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
B. 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C. 地球公转轨道是正方形的
D. 地球公转轨道是三角形的
答案:B
解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是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得出的。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

椭圆轨道的长轴被称为地球的轨道半长轴,短轴被称为轨道半短轴。

15、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

B. 南北两极点自转线速度最大。

C.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

D. 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大于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基本相等,而自转线速度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的线速度最大,随着纬度升高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的自转线速度小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因此选项D正确。

16、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岩石圈被不同的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B.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两种类型。

C. 板块运动是由地幔对流所驱动。

D. 海底扩张学说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之一,它解释了海洋底部山脉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全球岩石圈确实被分为了多个板块,但是不仅仅只有六大板块,还有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岩石圈板块。

其他选项都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描述。

因此选项A表述不够准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

1.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该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分布。

2.该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山地阻挡了冬季的寒潮,使得冬季气温相对较暖;
•丘陵和平原地区有利于夏季雨水的汇集,形成丰富的水资源;
•山地地形导致局部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山有四季”的现象。

3.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的越冬,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地形复杂导致局部气候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解析:
1.该题考查了对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材料描述准确把握地区气候和地形特点。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本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山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包括阻挡寒潮、汇集雨水和形成局部气候差异等方面。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地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农作物的生长、越冬防护和种植选择等方面。

第二题
【地理现象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部分地形图。

(1)根据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区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该地区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山地地形有利于形成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②地形起伏大,坡度陡,不利于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
③地势较高,可能存在干旱、低温等不利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④山地地形可能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地形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地形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解答时,首先根据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地形对农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土地利用、气候条件、机械化程度等方面。

第三题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地区地形图
(1)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类型。

(2)分析该地区地形对该地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某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
(3)根据图示,说明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该地区地形类型主要为山地和高原。

(2)该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导致该地形成雨影区,降水少;地形起伏大,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形成立体气候。

(3)该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从沿海向内陆,气候类型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转变;南北跨度较大,气候类型差异明显。

(4)该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处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地形起伏大,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明显;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和气候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题步骤如下:
1.观察地形图,确定地形类型,如山地和高原。

2.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阻挡作用和气温随海拔变化。

3.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如由沿海向内陆气候转变,南北差异明显。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内陆位置、地形起伏、纬度和海陆位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