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农业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濮阳市农业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参考答案:
D
2.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

”这反映出
A.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北曲”指元曲。

材料表明,明朝万历以前南方盛行北曲,万历以后南方盛行南戏,这体现了明朝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C项正确。

南方盛行南唱或南戏,与戏曲中心转移无关,排除A。

材料强调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没有涉及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而是强调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排除D。

3.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半封建化日益明显。

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故选C。

ABD项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非开始。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一条款主要是继承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
A、伏尔泰
B、康德
C、卢梭
D、孟德斯鸠
参考答案:
C
启蒙思想。

卢梭主张“人民主权说”符合题意。

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康德虽然继承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但是他认为平等也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没有经济的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

故选C。

5.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参考答案:
D
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依据题干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指不耽误农作
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

6.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

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参考答案: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失误,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指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而题干中的“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体现的是浮夸风,B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在1957年,和题干不符;B项的时间是1966—1976年,和题干不符;D项是在1978年后,和题干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

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

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参考答案:
C
根据题干“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知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根据题干“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故C项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正确。

A项
说法与题干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A。

B项说法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与题干中否定太平天国的运动的信息不符,排除B。

题干没有涉及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是强调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8.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

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参考答案:
D
9.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沈括:《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参考答案:
A
10.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参考答案:
B
11. 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
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C.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D.反映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参考答案:
C
考点:对租界中司法制度的考查。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到这种司法程序已经具有近代司法制度的雏形,这一现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

12. 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

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

13.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

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889—1919年间,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掀起的洋务运动在这一时期破产,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再上升到思想,故A项排除;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故C项排除;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宣传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14.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参考答案:
D
15. 辩论是雅典民主决策的一个象征,也是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之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任何决策
B.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利的重要方式
C.公民大会辩论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发展
D.辩论的氛围益于诸如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参考答案:
A
16.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A.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对宋朝的忠诚
参考答案:
C
材料“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是指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此,王安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唐代盛世的向往,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冗兵冗官”现象,排除A项;王安石向往的是封建治世,不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唐太宗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17.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施的,排除。

故选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8. A、B、C、D四位同学分别对詹天佑和中国铁路史做了研究。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B.B
C.C
D.D
参考答案:
考点: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事业.
解析:本题以詹天佑和中国铁路历史为考查背景,考查对詹天佑历史人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A、通过阅读《詹天佑传》,了解其与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可以得知詹天佑保路运动的结论,正确;
B、唐胥铁路变成马车铁道,反映的是顽固派的思想保守的特点,而不是铁路建设技术落后的问题,排除;
C、该项的论证力度不足,仅仅依靠“人”字形路线,并不能得出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
的结论,存在论证力度不足的问题,排除;
D、该项的论述力度不足,仅仅凭借该点,并不能推出詹天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铁路事业,排除;
故选A.
19. 对右图中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高昌到天竺)所示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统一国家
参考答案:
C
20. 《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是,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

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的缓和
B.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
D.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中“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
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的信息说明诉讼法位置被物法取代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特征,故B项排除;《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故D项错误。

【点睛】“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是关键信息。

21. 在穆罕默德·阿里登上埃及政治舞台之际,对埃及争夺最激烈的西方国家是( )
A.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
B.英国与奥斯曼土耳其
C.英国与法国
D.英国与德国
参考答案:
C
22. 对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借用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借用孔子权威,为维新改制创造根据
C.将儒学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
D.《新学伪经考》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参考答案:
D

23.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李贽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参考答案:
A
材料中““不信道,不信他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说的是李贽的思想,A是顾炎武的思想,B、C和D均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排除。

24. 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参考答案:
D
25.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记载,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己增至375,……。

据此分析其主要作用是()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参考答案:
知识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工业的发展,这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D正确。

A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僚资本的内容。

B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

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结构的比重。

26.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中梭伦阐述了他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调解矛盾,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因此①④正确。

②错在恰好两个字上;③说法错误,改革一定会损害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了调解矛盾一定会触动贵族阶级利益。

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目的
27.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参考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中书省统领百官,地位高、拥有行政权,权力大,故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相权较大,威胁皇权,排除C、A项正确;B项分割相权与材料“中书省总领百官”矛盾,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制约皇权,排除D。

所以选A
28.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本题选A。

B出现于宗教改革后,C出现于启蒙运动后。

D与启蒙运动相关。

29. 读下图,判断发生在下列各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①西安: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B.②开封: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C.③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④上海: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参考答案:
B
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故A项错误;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北宋时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故B项正确;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南京,故C项错误;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是在广州,故D项错误。

30.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上疏,直言其
“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参考答案:
C
宋明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海瑞规劝皇帝应该体察民情,勤理政务,履行皇帝应有的职责,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因此C 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 B两项的表述与材料无关,D表述不合史实。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材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

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

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的主张,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挖掘到了根本问题?
参考答案:
(1)主张: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要求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国家
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影响: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开展。

(2)材料二观点:光绪不敢直接变法,而是凭借大臣们的意见,而大臣有太后的支持,反对变法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

不正确,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考点:戊戌变法的影响。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可以概括出严复的主张。

严复的主张戊戌变法运动开展的影响: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开展。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二的观点:光绪不敢直接变法,而是凭借大臣们的意见,而大臣有太后的支持,反对变法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的观点是错误的,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32.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共14分)
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技
(1)新科技革命兴起的主要标志是什么?(3分)
(2)新科技革命有何突出特点?(3分)
(3)根据此表分析其中反映出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规律?(8分)
参考答案:
答案:
33. 材料一: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

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