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中文化意蕴的深层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大赋中文化意蕴的深层解读吴慧晶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汉赋是汉朝时期最典型的、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态。
它批判的吸收了《诗经》和楚辞的精华,又充分发扬了战国纵横家文章里的铺张扬厉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中的奇矫凌厉之气。
汉赋有多种类别,作为汉赋支撑的散体大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树奇花,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生态景观是我国后世山水文学的先声。
除此之外,作品中的鸟兽虫鱼等名物也十分精彩。
汉大赋中的自然名物无一不是汉代帝国统一、国泰民安和山河壮美的象征,同样也是汉代人包举宇内的心胸和气魄的写照。
关键词:汉大赋;自然景观;审美内涵;文化意蕴
汉赋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是汉朝文化的象征,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汉代的社会风貌。
在汉赋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多种类别,散体大赋逐渐占据了统领地位。
汉大赋在论述的过程之中擅长使用铺陈渲染的写作手法,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汉大赋中的自然景观描写追求形象的奇特和规模的宏大,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受到了前代文化的影响,也和国力的强盛息息相关。
一、审美内涵
汉大赋崇尚奇异,追求奇特,善于营造大的形象来与繁盛的国力相匹配。
作家们常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写作对象的广大。
这种写作手法贯穿于汉大赋的创作之中。
(一)崇奇尚异
汉赋多将光怪陆离之物写入作品以增强奇特的效果,即便有些事物是我们所熟悉的,汉赋的作者们也要选择最生僻拗口的名称将它们加以罗列,如写鱼类有䱎䲛、渐离、魼鳎;写鸟类有属玉、鹄鸨、烦鹜;写兽类有麒麟、驒騱、駃騠……以奇入赋是作家们共同的审美追求,无论是汉大赋的开山之作还是盛行的作品都符合这一准则。
在枚乘的《七发》中有一段关于音乐的描写:“于是背秋涉冬……不能前。
①”这段内容先叙述了琴的构成材质皆是奇特之物:琴弦由生长于郊外的茧丝加工制成,饰品由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带钩加以组装而成,其中要数琴徽的材质最为奇特,是用生养过九个孩童的孀妇的耳饰交错勾连成的。
接着又写了这把琴发出的音乐是何等的美妙:飞鸟听到了琴声,不能再飞翔;野兽听到了琴声,不能再前进;蝼蚁听到了琴声,不能再行走。
可见,作者为了增强奇特的效果,在此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二)以大为美
除了追求奇特之外,汉大赋还崇尚以大为美,追求形象巨大的事物,这一点同庄子一样,庄子就喜爱形象
巨大的事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其翼若垂天之云,非同凡响。
汉赋也充分借鉴并发扬了这一审美追求,作家们把写作对象定格于广大的事物。
在《上林赋》中,作者进行了这样的叙述:“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兽则㺎旄貘嫠,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
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
其兽则麒麟角端,騊駼橐驼,蛩蛩驔騱,駃騠驴骡。
②”这里作者为了突出上林苑的广大,不惜笔墨地用了夸张之笔,上林苑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太阳从东沼升起,从西陂落下,南方是生机勃勃的冬季,北方是冰天雪地的夏季,南北两地还各自生活着不同的兽物,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上林苑是何等的广阔。
汉赋异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大特征即篇幅恢宏,司马相如曾这样形象的传授作赋的方法:“合篡组以为文,列锦绣以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③”这就道出了汉赋善于铺陈和想象的特点,对事物极尽渲染,加之善于想象,内容又囊括宇宙天地和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所以汉赋的结构往往很宏大。
二、文化意蕴
汉大赋是受到前代文化感染的产物,其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是有文化意蕴的,同时也是大汉帝国空前强大的写照。
(一)民族文化的结晶
皇甫谧在《三都赋序》中认为司马相如和后继者皆“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
④”这就点出了汉赋尚奇的审美倾向,这一倾向的诞生与前代有关。
周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文学的创作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往往不追求奇异色彩,继而文学发展到先秦时期,创作突破了以儒家为正统的观念,作家的创作铺陈渲染,想象奇特,多将造型奇特的事物写入作品,成为后世汉赋的楷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是知此种故事,当时不特流传人口,旦为庙堂文饰矣。
其风流至三汉不绝……⑤”这里的“此种故事”指的就是屈原、庄子等先秦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包含奇异的事物。
到了汉代,作家们充分吸收了楚文化之精华,创造出了熠熠生辉的汉赋。
司马相如的作品风格诡奇,在这方面,毫无疑问受到了司马迁的启迪,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如《高祖本纪》中叙述了高祖夜行大泽中斩一大蛇的经历,让人称奇的是这条大蛇竟是白帝之子,而高祖则是赤帝之子的化身。
这一段就带有传说的性质,作者为了增强高祖身世的传奇色彩,不惜采
作者简介:吴慧晶(1994.9-),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汉魏两晋南北朝。
下转(第58页)
点,余舟一芥”,此刻,天寒,景冷,心更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想到故人、故国,只能一个“痴”自嘲。
从此,飘然于江湖之间。
我情愿这世上少一个我喜欢的张岱,却多一个幸福的人。
你看,曹雪芹低头抚须,蹒跚走来,低缓的絮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人解红楼的“痴”,也无人解或许只有书中人才能懂他之“痴”。
经历过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富贵,再到家徒四壁,一文不名的贫困,他一定是历尽人世沧桑悲苦,阅尽了人间丑恶污浊,所以才那么渴望一个“雪”一样高洁干净的世界吧。
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取梅花上的雪,装入花瓮,埋入地下,五年后的夏天拿出来吃茶用,怪不得天仙似的林妹妹还要被“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天生孤僻的妙玉接连揶揄,“你这么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这不是那轻浮的雨水,是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我仿佛都能看到孤高的妙玉翻向林妹妹的白眼。
这哪里是妙玉在品茶,这分明是曹雪芹在向那个污浊的世界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穷困潦倒仍然要保持高洁,不陷泥淖中。
这我想起了那个爱画翻白眼的动物的“八大山人”,丑恶低俗的世界我报之以白眼以示我的不屑。
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红梅、白雪再次相见,红梅高洁,白雪干净,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雪下折梅,
红梅和白雪第三次见面,所有的情韵都映衬在山坡上那一抱之中,连老太太贾母都连忙要求惜春赶紧将这幅图画出来呢!当漫天的大雪掩盖了人间一切的不洁与丑恶,只剩下这纯洁晶莹的美好时,谁都想留住它,哪怕是用作画的方式……
曹雪芹,“雪”字横其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究竟是痴迷于“雪”,还是痴迷于坚守“雪”一样高洁干净的人生呢?
“雪”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深情地款款走来,“雪”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渲染出一朵朵美丽的花,“雪”在张岱的心底摇曳生姿,“雪”在曹雪芹的梦中,一遍又一遍地辗转飘落,雪是如此多姿多彩,哀婉动人。
沉浸在诗文韵脚里,张开灵动的双眼,你会发现,“雪”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无数的迁客骚人将那一腔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
”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伤感在诗句间流淌啊。
只是在这个酷热难当,冬雪尚早的盛夏季节,或许不适宜搬出伤感来。
我就这样在诗文韵里痴痴地读着“雪”,时而振奋,时而感怀,时而叹息。
想象着采撷一朵雪花放在心中,倾听那些像雪一样洁白高贵孤傲的灵魂。
夏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你听,似乎有雪花舞动的声音……
用丰富的想象来进行渲染。
(二)繁盛国力的象征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总结了秦朝覆灭的历史经验,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繁荣可谓是史无前例。
随着汉朝的逐渐强大,统治者动用军事力量开疆拓土,征服了匈奴,疆域空前辽阔。
政治上统治者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后代王朝树立了典范。
作为泱泱大国的子民,汉代的作家亲眼见证了国家的渐渐发展和国力的逐步殷实,心中的自信日益高涨,强大的祖国必定孕育出包举宇内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因此,他们把这大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进文学作品中,让后世的人们瞻仰汉朝的辉煌。
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虚实结合,铺陈渲染,将世间罕见的灵奇诡怪之物连同他们在同天子的畋猎的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放置在同一时空中,从而营造出壮大、壮丽、壮美的画面。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且还是汉代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
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完成了对汉大赋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景观研究。
从传统文化和现实情况的角度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对汉大赋的理解和体悟。
注释:
①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29
②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50
③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55
④傅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
参考文献:
[1]踪凡.汉赋研究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
[3]孙晶.汉代辞赋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7.
[4]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5]傅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钟继彬.论汉赋山川景物描写的美学形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9]李挣.论汉大赋的景物描写[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0]潘雷.汉大赋名物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李红雨.汉赋中的自然描写及自然观[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接(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