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
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
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乡中都村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
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
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
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
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
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
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
“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
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的行辈派号。
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
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
“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
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
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
因此,“三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
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
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
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
“寅”字有恭敬之义,长辈按名与字对文互义的习俗,取字彦恭(未用)。
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师曾)、老二殇、老三同亮殇、老四覃恪(陟夫)、老五隆恪(彦和)、老六寅恪(彦恭)、老七方恪(彦通)、老八登恪(彦上)。
(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九年五修谱)。
在老家修水县,怀远陈姓自通谱派号颁行后,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有960余人(如果加上铜鼓县,还不止此数),其中陈宝箴家族的恪字辈有60人。
在这近千人的恪字辈中,曾有六个“陈寅恪”。
今恪字辈用“恪”字取名者尚有百余人。
(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三十二年六修谱)。
“文革”以后,民间已不时兴按谱派取名。
陈文凤、陈宝箴制定的二十辈派号到“良”字辈后基本歇绝。
因此,“三恪封虞后”五辈派号的通行,就成为这个客家宗族从几十个分散家族构建凝聚为一个大族、望族的历史记忆。
陈寅恪兄弟作为“恪”字辈的翘楚,他们的名字已成为这个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名字的读音也与这个宗族所在地有着地域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二、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
“恪”字的正字为“愙”,从宋《广韵》到清《康熙字典》都只有一个反切,宕摄开口一等字,折合成现代语音即kè音。
但民国初年以后的字典“恪”字却增加了一个què的又读音:
商务1912版《新字典》:恪,苦各切。
读如却;
商务1915版《辞源》:恪,可赫切。
亦读如却;
商务1937版《国语辞典》:恪(愙),ㄎㄜ科。
又读ㄑㄩㄝ却;
商务1949版《国音字典》:恪,ㄎㄜ。
(又)ㄑㄩㄝ;
人民教育1953版《新华字典》:恪ㄑㄩㄝ
ㄎㄜ(又);
商务1957版《新华字典》:恪ㄑㄩㄝquè
ㄎㄜkè(又)。
可见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由来已久,1953版《新华字典》甚至把“ㄎㄜ”标为又读音。
1965
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周定一《对〈审音表〉的体会》一文,说“…恪守‟的…恪‟有què、kè两读,北京比较通行的是què,合乎北京语音一般演变规律……”。
“恪”字在北京话里有两读,与“腭化”有关。
约从明末开始,北方语系中舌根音g、k、h的细音(韵母为i、ü的音节)向舌面音j、q、x转变。
也就是说古音本没有舌面音j、q、x,今音中一部分读j、q、x声母的字是从古音g、k、h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语言学界称这种发声部位的改变为“腭化”。
如“卡”字既读kǎ,又读qiǎ。
北京话“客”字有kè
qiě两读。
“客”为“愙”的本字,“客”有两读,由它孳乳出来的“愙”自然也会有两读。
也有专家从文读、白读的角度来分析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认为“恪”字文读为
kè,白读增加了介音,从而腭化成què。
陈寅恪曾在清华大学工作多年。
北平的文人和清华、北大的师生称呼他的名字有念kè的,有念què的,以后念què者逐渐增多。
但陈寅恪对别人念què成风并不认同,曾对同事毕树棠和学生石泉说过“我的名字念kè”。
三、纠正两种错误的说法
1、老家方言念què说
1996年12月25日《团结报》发表《“恪”字读音》一文,说“客家人习惯将…恪‟读
què。
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è。
友人及学生即约定俗成随之,将…恪‟读
què。
因…恪‟读
què系客家习惯,故诸工具书不载què音。
”1997年第4期《文史知识》转载了这段文字。
此说一出,影响极大。
按此说从方言旧读的角度来解决《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恪”字不载què音,而陈寅恪家人、部分弟子念què的困惑,大方向没有错,只是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北京方言旧读和1959年后字典不载què音的原因上,而转从陈寅恪老家方言去寻找解释。
后来传播此说的学者更没有用考据的精神方法,带着问题深入到陈寅恪故里作一次田野调查。
客家话没有què这样的音节(无撮口呼韵母),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入声,修水客家话也不例外。
“恪”字古音为入声铎韵,故修水客家话读“恪”字为入声ko,类似于普通话“贺”“貉”字的发音。
笔者十余年来在修水、铜鼓乡间搜集陈宝箴家族史料,遇到的恪字辈,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七八岁小孩,无一例念què。
他们背诵谱派诗“三恪封虞后……”时也从不将“恪”念成què。
2、陈寅恪本人念q uè说
2001年新世界出版社所出《思想的魅力——在北大听讲座》第3辑《百年中国史学回顾》有这么一句:“…恪‟为什么念què呢?陈先生自己讲我这个字念què,所以就念què了(笑声)”。
如果作者能举出陈寅恪讲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当增加可信度,然而至今没有发现可以证明陈寅恪何时何地讲过这种话的文献材料。
而可以证明陈寅恪自己不会念què的文献材料和理由却非常多。
首先,陈寅恪在书面上,从青年到老年,从未将自己的名字写成què。
①、1921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新生登记册上署名为TS Chen
Yin
Koh。
(刘桂生《陈寅恪、傅斯年留德学籍材料之劫余残件》,《北大史学》1997年8月第4辑)
②、1924年,赵元任亲见陈寅恪将自己名字标音为Yin ko Tschen。
(赵元任、杨步伟《忆寅恪》,《谈陈寅恪》,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③、1925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肄业证上署名为TSCh en
Yin
Koh。
④、1936年,陈寅恪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两篇英文论文,署名为Tsch en Yinkoh和Ch,enYink,o。
(杨君实《陈寅恪先生的两篇英文论文》,《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9页)。
⑤、1940年5月,陈寅恪在写给牛津大学的英文信中,署名为Tsch en Yin
Koh。
(《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222页)。
⑥、1946年3月,陈寅恪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署名为Chen Yin Ke 。
(《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119页)。
⑦、1956年,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陈寅恪署名为Y in
KohTsch en(德文)及Chen Yin
Koh(英文)。
(王川《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
旁证资料:
①、1938 年10月4日,中国中英文化协会主席杭立武在为陈寅恪申请剑桥中文教授事
致英国“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指出“陈寅恪先生比较喜欢他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 chen YinKoh”。
(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②、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给清华驻港的邵循正写了一封英文信,请他就地敦促在港的陈寅恪返校复课,信中提醒邵“注意…恪‟字的拼法”,标音为“Y in ko Chen”。
(黄延复《陈寅恪先生怎样念自己的名字》,《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2日)。
其次,从陈氏兄弟的口音构成、家族背景来分析,陈寅恪也不会将自己的名字念成北方口音的què。
①、陈氏兄弟在长沙生长,自会讲长沙话(长沙话“恪”字不念què),但客家话也与生俱来地融入他们的记忆中。
客家人素重木本水源,恪守“宁可抛荒,不可抛腔”的祖训,无论迁到何处,必以母语传家。
陈氏兄弟姊妹幼年与祖父母和宗亲、姻亲朝夕相处,在乡情浓烈的语言环境中,自会濡染熟悉客家话。
1989年冬,隆恪女儿陈小从回乡祭祖,将修水之行情况写信告诉姑父俞大维(陈寅恪妹夫)。
时俞大维已年逾九十,回信犹问“老家的族人还讲客家话吗?”可见老家话在他们那一辈印象之深。
②、1919年,日人田源天南编的《清末民初官绅人名录》陈衡恪条“恪”字标音为
k,o。
1955年,方恪在户口登记时用注音字母标音“恪ㄎㄜ”(潘益民《陈方恪先生编年辑事》书前所附陈方恪户口照片,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1956年,寅恪在《本校专家调查表》上用外文标音“恪Koh”。
寅恪曾对同事和学生说过“我的名字念kè”,方恪亦曾对弟子说过自己的名字应念ko。
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陈氏兄弟对自己名字读音的态度是一致的。
③、与陈寅恪有血缘关系的从兄弟有60人之多,其中儒恪、储恪、伊恪、荣恪、齐恪亦走出山外发展,与衡恪兄弟多有接触。
他们在修水老家长大,自会讲客家话,不会将自己的名字念成què。
寅恪不会标新立异,脱离兄弟们自幼形成的读音习惯。
④、更大的背景是陈宝箴参与制定的“三恪封虞后……”派号对凝聚宗族起到了巨大作用。
寅恪对祖父素所敬重,不会在自己名字的读音上违逆先祖的意愿,从全族宗亲整齐划一的读音中剥离出来,把自己名字的读音弄得形只影单。
四、余论
综上所述,“恪”字之所以有两读,根子乃在北京方音旧读上。
所谓“陈寅恪老家方言念qu蔓陈寅恪本人念q uè”的说法,既严重背离事实真相,也不符合“凭材料说话”的学术规范。
至于民国时期北京流行念què是否就能成为今天人们仍可以念què的理由,则受到来自现代汉语规范的挑战。
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首先要分清普通话与北京话的概念。
普通话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
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音全部照搬,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
从1956年开始,中科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北京话的方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分三批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恪”字的又读音què在第一批中就被废除了(1959年12月,商务再版《新华字典》,“恪”字不再保留què音)。
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式确定“恪”字“统读”为kè,即“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
”(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
陈寅恪的名字究竟怎么念,不能不考虑“恪”是陈氏家族一个辈份用字,众多的恪字辈成员都不将自己名字念成què这个客观事实。
既然近千个恪字辈都不念què,另外五个陈寅恪也不念què,那么,根据逻辑常识推理,这个同根共源的陈寅恪也不应念qu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学术界对“义宁陈氏文化世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陈寅恪名字的读音与他的家族一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今陈寅恪的家族史业已明朗,其名字的读音不再神秘。
他是陈氏故里众多恪字辈的一员,他们根据祖辈传下来的语音念自己的名字“恪”为入声ko而不是què。
北方语系已无入声,古入声ko已转变为去声kè。
人们理应尊重姓名拥有者的意愿,在正式场合使用规范读音kè称呼陈寅恪及其兄弟的名讳。
(作者:刘经富单位:南昌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