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标题添加题,你真的了解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标题添加题,你真的了解吗?
考生们在行测备考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标题添加题的重要性,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我们言语理解题目当中往往不易得分并且考生们难以把握标题添加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那么考生们该如何备考呢?如何更有效率的答对题目呢?今天中公教育专家来带领大家学习标题添加题的做题方法—紧扣主旨,无主题的慎选。

标题添加题其实和主旨观点题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旨观点题主要强调的是运用行文脉络分析和寻找主题词的方法,标题添加题也需要寻找主题词,那么标题添加题为什么要寻找主题词呢?这要从标题本身的意义考虑,标题首先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文眼”,也就是起到提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必须首先考虑段落的主旨,也就是主题词。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道题目:
【例1】假若没有来自于碰撞的热储备,“地球发电机”就根本不会启动,地球也就不会拥有一个保护着地球生命的磁场了。

太阳辐射会毫不留情地剥离大气层并冲击地球表面,地球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和现在火星相同的命运。

由此看来,我们这个适于居住的世界就好像是由一些互不相干的现象构建起来的,包括月亮的诞生、磁场的形成、板块构造和水的存在等等。

假若没有那次碰撞,地球就没有足够的热能在地核中启动热的对流运动,地球磁场也不会形成;假若没有水,地壳就可能太浓稠从而不会分解成构造板块。

看看金星吧!它没有板块构造,没有水,没有磁场。

最适合做以上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 地球,宇宙的孤例
B. 地球,碰撞的奇迹
C. 地球,必然的偶遇
D. 地球,偶然的侥幸
【中公解析】选C。

这道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D选项,因为看到了题目当中出现多次假设,譬如“假若没有来自于碰撞的热储备,“地球发电机”就根本不会启动”,这部分考生把重点放在了多次假设的情况,所以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偶然能对题目进行概括。

殊不知,题干当中强调的主题词就是题目当中第一句重点强调的那个词“碰撞”,只有C选项提及了主题词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其他选项都是偏离文段重点内容。

我们再来全面分析一道题目:
【例2】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

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

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

“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最适合做以上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广义的扶贫扶志
B.可怕的精神贫困
C.打好扶贫攻坚战
D.扶贫路上的拦路虎
【中公解析】选B。

很多考生会选择C选项,这是没有分析清楚题目的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

文段首句提出观点:精神上的贫困比物质上贫困更可怕;接下来针对一些贫困地区缺乏奋斗精神导致思想志气贫困予以批判;最后一句点明观点:扶贫要从精神扶贫开始。

所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精神扶贫”的重要性,精神扶贫作为主题词,四个选项中只有B 选项提到精神扶贫,体现出主旨。

文段并非介绍扶贫扶志内涵,排除A。

C、D没有体现主题词排除。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在做行测标题添加题时要紧紧遵循紧扣主旨,无主题慎选的方法,为高分奠定基础。

以下是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
作文是申论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同学头疼的题目。

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大量的范文阅读也是必不可少。

不仅可以让我们积累词句,也可以让我们培养语感,了解如何论证,如何架构文章。

近年来,法治建设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展示一篇法治建设的范文,大家可以作为参考,梳理逻辑,积累素材。

【范文示例】
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
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然而,城市高楼林立的光鲜形象背后是交通拥堵、污染严重、不文明现象频发。

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我国的城市管理缺乏
法治思维。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社会风气的倡导者。

故此,只有执法者具有法治思维,才能实现城市的法治化管理。

强化执法者的法治思维,知法是前提。

执法者知法懂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如果执法者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就会缺乏明确的执法依据,将主观甚至是人情作为执法的标准。

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自发形成法治思维,还会模糊自身的职责和权力的边界,更会损害群众、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中乱象丛生,暴露出基层执法人员尚未形成法治思维,究其原因,就在于广大执法者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因此,必须健全基层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普法形式,通过邀请法学专家讲座、举办培训班、开通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向执法者普及和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引导其形成法治思维,并自觉运用到具体执法实践中,彻底杜绝城市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强化执法者的法治思维,敬法是核心。

李源潮在延安干部学院开班典礼时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心存敬畏之心,要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敬畏人民。

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矛盾突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党员干部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导致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不仅自身触犯了法律,更是让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形成权大于法的现象,对依法行政存在误解,进而影响整个执法队伍法治思维的形成。

因此,执法者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思想学习,对法律常怀敬畏之心,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尤其在利益诱惑面前,时刻牢记自身岗位职责,坚定方向,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保证执法行为合理合法。

法者,治之端也。

旨在强调法治理念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不论是冤假错案还是暴力执法,都暴露出我国执法队伍缺乏法治思维的现实。

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只有建设一支知法、守法、敬法,具备法治思维的执法队伍,打造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城市的法治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