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消费信贷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美消费信贷的比较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消费信贷是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

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合理安排消费者终生消费水平。

消费信贷在二战以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二战以前,西方国家调控消费的主要手段是财政和收入政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金融政策作为调控消费的重要手段,消费信贷迅速发展。

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各国纷纷发展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

我国消费信贷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消费需求及消费层次呈多元化发展,客观上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了条件。

买方市场的出现,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宏观经济基础。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消费信贷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其风险也初露端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以便进一步推动消费信贷发展。

此外,消费信贷风险是困扰国际、国内银行业的一大难题。

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国,如何提高消费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及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国内外关于信贷的文献资料大都集中于对企业信贷、企业违约所造成的不良贷款的研究上,面对个人消费信贷及其风险防范的研究为数不足,缺乏专门深入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目前国内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及其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长久以来消费信贷的发展不断充实着消费经济学的内容,为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同时对消费信贷发展制约因素的多角度的分析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交叉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所以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二)国内观点
1、对我国消费信贷的看法
消费信贷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消费信贷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之中,也可说是一片空白。

成果有限,理论研究更为匮乏。

中国消费信贷的提出基于扩大内需的要求,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多从消费函数及其特征入手。

余永定与李军提出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安排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二是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一般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支出高峰以及一个相应的储蓄目标。

贾良定、陈秋霖通过建立无消费信贷和有消费信贷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型,阐释了消费信贷的作用机理,认为当前提高居民收入及提供居民相对稳定的收入和支出预期是目前刺激消费、拉动需求的主要措施。

严先浮认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孙风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和协整一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做实证分析,提出一些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1.增加居民收入,稳定收入增长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加快消费信贷步伐。

4.开征利息税和遗产税。

陈敏、刘小辉提出消费信贷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消费信贷可以刺激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信贷给金融机构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并通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

袁亮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
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

段照清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

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
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

陈晓静对于消费信贷的理论意义,认为消费信贷通过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消费信贷可以刺激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信贷给金融机构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并通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2.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特点
刘广如和刘哲认为我国消费信贷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贷款以动产或不动产作抵押,其中以房产作抵押的住房贷款占了绝大多数。

这从两个方面拉动了消费信贷的快
速成长。

一方面,我国正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住房等不动产升值较快,而不动产的价格越高,消费信贷部门能够吸纳的贷款就越多;另一方面,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过度强调抵押贷款,造成了哪里抵押品多哪里就贷款多的基本事实,从供给的角度为消费信贷开了绿灯。

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可能存在着危险的过热现象。

而李军从居民的收入来分析他们的消费需求,进而得出居民的收入层次决定了信贷需求这一观点,认为只有收入稳定且处于社会中层阶级的家庭才会贷款。

3.消费信贷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风险
明洪盛认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问题及风险主要在于国家的法制不完善、居民信用意识差和抵押物变现困难。

柳思维和胡德宝认为我国的消费信贷推而不广的原因在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借款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所以为提升我国消费信贷水平,扩大内需,银行应通过事前防范将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一次性博弈变为重复性博弈,通过事后补救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与对其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重建个人信用体系,最终求得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帕累托最优”解。

闫小欢、黎洁认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也面临着商业银行自身因素造成的管理风险和借短贷长的流动性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黎洁认为目前银行在微观层面操作中由于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缺位使银行无法准确判断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程度,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追逐热点、急功近利的投资方式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缺乏连贯性、稳定性,消费信贷品种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优势不能得以发挥。

4.消费信贷问题及风险的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风险,最终促进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

对居民的消费信贷观念的改变不是目前的重点,重要的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他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

只有居民有了按期还款的信心的动力,银行才有按时收回贷款的保证。

李军认为从政府来说,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福利,解决他们进行信贷的后顾之忧。

立法机构还应该加快步伐建立统一、规范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和抵押贷款保险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加快抵押贷款证券化。

许华琴认为加强法制建立征信制度可以保证银行不受居民信用风险的损害,同时能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健全,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机会。

王璟认为从银行部门来说未来的消费信贷在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后会更加激烈,所以现在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建立消费信贷预警体系,完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国外观点
二战后,消费信贷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每年都要发布消费信贷报告(Consumer Credit Report)。

学者们也开始相关的研究,内容涉及商业银行信贷理论、模型以及风险管理。

与消费有关的理论有消费选择理论跨时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理论等。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理论有真实票据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等。

早期的许多文献涉及信贷配给现象以及信贷和约中的抵押条款的功能和作用。

Barro的研究以抵押价值相对和约双方的非对称性为前提,论述了抵押与利率的关系。

但他的研究忽视了信息方面的问题。

Stiglitz and Weiss在其一篇经典的文章中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额问题。

Stiglitz and Weiss认为银行提高利率或抬高抵押门槛都将增加银行贷款的风险,要么打击优质投资者的信心,要么吸引借款者将款项投资于风险比较高项目,两者都将降低银行利润。

Klein and Leffler(1981)指出,信誉在竞争型市场上受到重视的先决条件是潜在的长远经济利益大于现期缘于背弃承诺而获得的利益。

另外,Chan and Kanatas(1985)的研究显示,当存在事前关于借款客户质量的私有信息或非对称项目价值时,抵押贷款对于客户的分类作用。

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用于决策或决策支持的人工智能技术。

19世纪60年代信用卡的发行使银行及其他信用卡发行机构迸一步认识到信用评分的重要性。

当银行等机构使用信贷评分技术后,它们发现信贷评分技术比任何经验模型更准确地预测违约率,违约率也相应降低50%以上(^{ysers and Forgy,1963)。

自美国1975年、1976年颁布公平信用机会法后,信用评分技术切实得到应用(ECOA,1975,1976)。

针对银行等金融中介业务的变化,A1len and Santomero(1998)在归纳银行新业务后认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

Scholtens and Wensveen(2000)则认为,风险管理从诞生起就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银行总是持有风险资产并管理它。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

新的针对单个交易对手或发行人层次的计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Michel and robert,2000)。

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草案,再次在全球范围内征求银行界与监管部门的意见。

新资本协议比1988年协议的内容更广、更复杂与具体,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映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新方面,以及监管实践的最新变化。

在如何更好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管理方面,Peter and Anne Stanley(2001)介绍了国际上的~些经验与做法。

Linda Allen and Anthony Saunders(2003)研究了经济周期对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影
响。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结合中美消费信贷政策、结构、业务等研究,在了解中美信贷各方面优缺点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或建议,从而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对比分析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通过对数据、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再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同类事物有助于了解事物的个性,发现问题。

通过对中美两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作用的对比分析,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经验。

中国、美国信用发展规模的对比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信用规模偏小,从而分析我国消费信贷在发展应注意哪些方面。

资料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三)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的难点是2010年美国的相对于中国的数据有些找不到,只能从以往的一些数据中进行研究.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对中美信贷各方面优缺点的基础上,并对中美进行比较研究后,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其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或建议,从而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05—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23—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贾良定.陈秋霖.消费行为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
[2] 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3] 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4] 喻翔.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1)
[5] 周磊.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6] 陈晓静.中国消费信贷研究[D].复旦大学,2004(8)
[7] 刘广如.刘哲.我国消费信贷现状考察[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2006(2)
[8] 柳思维.胡德宝.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博弈分析[N].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3)
[9] 黎洁.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6(1)
[10] 闫小欢.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8)
[11] 李军.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分析[J].甘肃金融,2007(8)
[12] 许华琴.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N].南天大学学报2007(3)
[13] 汤文婷.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及发展趋势简析.财经纵横,2008(06)
[14] 郭和彬.秦文利.个人消费贷款个案剖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15] 潘丽娟.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1)
[16] 郑菊明.美国消费信贷市场建设经验与启示[J].浙江金融,2007(O3):23-35.
[17] 杨丽, 刘从军.美国的消费信贷立法及其启示[J].北方经济, 2006(7)
[18] Barro,R,J,1976,“The Loan Market,Collateral and Rates of Interest”,Th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lng.8(November),pp439—456.
[19] Klein,B.and K.Leffler,1981,“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arctu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momy,89,PP.1326—1346.
[20] Chan,Y.,and G.Kanatas,1985,“Asymmetric Valuation and the Rele of Col lateral in Loan Agreement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7 pp84-95.
[21] Myers,J.H,and Forgy,E.W,1963,“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s,”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s Association 58 (September),PP.799—806.
[22] AIien,Franklin and Salltomero,Anthony.M,1998,“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raediation,”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1,pp.1461-1485.
[23] Scholtens,Bert and Wensveen,2000,。

A Critique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Banklng and Finance,24,PP.1243—1251.
[24] Michel,C,G.,Dan and,Rebert,2000,“A Compar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Credit Risk Model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V01.24,pp.59一U7.
[25] Peter Burns and Anne Stanley,200l,“Managing Consumer Credit Risk”。

Discussion Pap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iphia,September.
[26] Linda A1len and Anthony Saunders,2003,“A Survey of Cyclical Effects i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odels”,BIS Working Papers,No.126,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

Janua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