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点及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特点及建设
侯柱平;刘淑敏;张殿雨;周进良
【摘要】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可分为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每种文献形式都有其内涵和特点,这三种文献类型将形成优势互补、长期共存的局面.【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4)003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
【作者】侯柱平;刘淑敏;张殿雨;周进良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3
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图书馆以及其它文献情报机构对文献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的全部活动。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完成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必须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高速发展,促使文献由纸质文献一统天下变为纸质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
献等多种载体形式并存,并且使已经积累的文献数量浩大并不断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源、电子
型文献资源和网络型文献资源,图书馆要搞好这三种类型的文献资源的建设。

1.印刷型文献资源的内涵
印刷型文献资源又可称为传统文献资源或纸质文献资源,主要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对人类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起了巨大作用。

印刷型文献资源主要特征是文献信息内容以纸为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记录文字信息。

我们的先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使纸质印刷型文献在全世界广泛使用,至今仍是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主要文献形式,许多高校图书馆仍然用70%以上的经费购买印刷型文献。

历史上形成的世界四大图书馆,
即是以收藏相当数量的印刷型文献闻名于世的。

2.印刷型文献的特点
(1)出版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载体文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使文献在质的方面得到改善,在量的方面更是有惊人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献数量
剧增,早在1981年,全世界每年文献量就已超过1.2亿册,如果将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载字用打字机打成一行,其长度可达两千多亿公里,约绕地球5 200
万圈。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记载,60年代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25万种,期刊2万种;到了70年代初,增至图书每年50万种以上,期刊5万种;到1983年,全世界每年出版新书已达77万种;1996年仅中国就出版图书112 813种,印数达72.61亿册,美国出版图书49757种,印数达30亿册。

文献数
量的激增,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图书馆书库爆满,不得不扩建或新建图书馆。

(2)长久保存,便于携带、阅读方便
纸质印刷文献十分普及,价格低廉,而且便于长久保存,在大型图书馆及博物馆里,
我们仍能见到几百年前的印刷品,利用现代化技术,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文献数字化,存贮在光盘等载体上;同时它还具有便于携带,随时阅读,根据个人阅读习惯可躺可卧,比起正襟危坐于计算机屏幕前更随便,也更人性化,尤其是文艺作品更适合手捧一册随时阅读。

在今天的高校图书馆中,印刷型文献仍然是文献资源的主体,阅读它不需要什么设备,也不需要启动任何程序,不必担心什么时间停电,毕竟在高等学校中,尤其是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还跟不上需求,师生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3)单位所有,共享不便
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传统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正式信息系统。

通过对预期有用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检索和传递来提供信息服务,用户必须到图书馆且必须依赖图书馆才能获得他们教学和科研所需的信息,印刷型文献是单位所有,加之我国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共享。

虽然图书情报界在长期为达成资源共享而努力,但至今收效甚微。

1.电子型文献资源的范畴
电子型文献资源是指以声、光、电磁等手段将文献信息记录在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所产生的出版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我们称之为封装型电子文献,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无形信息,我们称之为网络型文献资源,将在下文讨论,本小节讨论的是封装型电子文献。

2.电子型文献的特点
(1)体积很小,存贮量大
电子型文献是利用大容量电子存贮技术生成的,和印刷型文献不同,它不用纸张为载体,体积很小,但信息存贮量很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光盘这种文献载体形式,有人称它为人类历史上文献载体的一次革命。

一张300毫米的光盘单面存
贮容量达1010-1011位,用它可以存贮50万页16开由文字数字编码信息组成
的资料,采用光盘存贮使原始纸质资料的存贮空间缩小200-1 000倍,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国内著名学术期刊3 500余种,每月中分专辑出版,每张光盘可容纳数百种杂志的全文信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期刊数据库》引文索引版光盘,目前收录期刊已达6 000余种,基本上涵盖了各学科重要期刊。

如此大信息量的光盘仅需几个光盘柜子就够用,可大大节省图书馆的空间。

(2)阅读不便,利用率低
以上所述电子型文献资源尽管具有体积小、存贮量大等优点,但使用和阅读不便是其最大的缺憾,在查阅文献信息时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因而相应的技术设备成了新型文献的附属物,计算机及其通信设备成为馆藏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节约的图书馆空间又让现代化设备占据了。

有的电子出版物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较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还需安装引导程序才能阅读,对于占我国高校大多数的中小型图书馆来说,现代化水平还较低,加之用户的计算机水平的制约,使得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的电子型文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高校某馆订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从创刊起至今,花费十余万元,但真正使用的人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很多读者对印刷型的期刊情有独钟,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图书馆的宣传和用户教育是分不开的,更与配置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有关。

1.网络型文献资源的范畴
如果说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献类型,那么网络文献资源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文献信息,我们也称之为虚拟型文献资源。

虚拟型文献资源的产生与文献的数字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献数字化指将原先用纸张形式存贮的信息转换为电子计算机中的数字化信息。

其中除文字信息外,还
有大量图形、图像信息及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信息。

这样文献形态就从传统的主要以图书作为孤立的物理单位、肉眼可直视其信息内容的有形形态,发展变化为现代的由信息网络连接并遍布全球的、以数字化方式记录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阅读的无形形态,即网络文献资源。

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在制定本国的数字化图书馆计划。

美国国会图书馆从1996年开始建设一个叫做“美利坚记忆”(American Memory)的历史文化数字图书馆,这是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已有100万份以上的历史文献上网,内容包括从1440年以来的古书、照片、印刷品、美术作品、手稿、善本书、地图、录音、电影等,从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上可看到这些信息。

2.网络型文献资源的特点
(1)依赖信息基础设施
网络文献资源的使用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NII)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信
息交流环境,使得信息检索和传递的多种限制被打破,用户通过在网络上搜寻、选择联结和使用所需资源和服务来动态构造以自己为中心的即时和虚拟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以固定信息机构为主导的信息服务体系正逐渐被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服务机制所取代。

发端于美国的Internet国际互联网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网络,目前其用户已达2亿个。

我国高校图书馆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最佳方式是通
过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相联,各高校图书馆只要与CERNET网上的任何
一个节点相连通,就可进入Internet,就可以在网上邀游。

(2)网络文献信息浩瀚无边、共享方便
Internet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说是浩瀚无边的,据统计,Internet网上目前至少含
有600个大型联网图书馆,400个联网的学术文献库,2 000多种网上杂志,900多种新闻媒体的网络版,总计100多万个信息源,这些信息资源远非传统图书馆
收藏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所比拟的。

读者面对如此浩瀚无边的信息,将会感
到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承担起“信息导航员”责任,了解读者需求,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文献信息网络化传输为资源共享这一美好梦想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只要执行规定的网络协议,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就变得轻而易举。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图书馆都建起了校园网,有条件的还成功地接入Internet网,
但在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没有为师生准备充足数量的计算机供上网查询,有限的几台计算机往往作为业务工作用。

而且网上所得信息以二次文献居多,还需依赖图书馆查得一次文献。

那种认为随着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的普及和发展,印刷型文献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现在看起来是为时尚早,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图书出版量一直在迅速增长,许多文献在出版电子版的同时印刷版也出版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可自由选择。

不同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着不同的文献资源建设思路。

对于那些资源雄厚的大型图书馆来说,他们在满足用户对印刷文献的需求后,还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电子版文献和开发网络型文献,这也是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而对于占大多数的中小型图书馆来说,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则目前以印刷型为主要使用方式的用户将受到影响,而且信息技术发展得速度之快,可能使投入的大量资金得不到期望的效益。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图书馆界
曾提出的“微机加光盘是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还没形成气候就被网络的发展所取代。

伴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国内外图书馆界经过信息热和电子化浪潮冲击后,开始面对现实,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作冷静的客观的理智的思考,并在新的层面上做出更深入的探索。

“无纸社会”、“后印刷时代”的论调逐渐减少。

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文献资源将优势互补,长期共存,文献服务将重现多元化格局。

21世纪的
大学图书馆将是印刷型文献、电子型文献、网络型文献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体系,
来共同完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任。

【相关文献】
[1] 刘省泉,曹臻.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2] 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
[3] 郑宏.对虚拟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
[4] 刘兹恒.试论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J].图书情报工作,1997,(4).
[5] 阿梅.优势、劣势、互补、共存——对电子出版物与印刷型出版物长期共存的认识[J].河北科技图苑,2000,(4).
[6] 石呈祥.图书馆学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7] 黄宗忠.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