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小学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在最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小学语文模拟测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判断题
1.新课一轮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知识本位“课程向“技能本位“课程的转变。
()
2.在语文实践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者相加的关系。
()
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4.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
()
6.《语文课程标准》从爱语文、理解和运用语文、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十个方面,陈述了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具体要素。
()
7.“语文素养“的核心成分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
8.《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为1600-1800、2200、3000个。
()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2年级要多认少写。
“ ()
10.集中识字法突出的规律是以歌词带字。
()
11.从第一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浏览,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默读,从
第三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略读。
()
1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
13. 写作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14.语文教学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有趣的书。
()
15.《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二、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要求为三个学段分别为50、
60、70篇(首)。
()
1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字,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
17.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
18.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能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
19.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
20.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
21.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
22.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23.《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写作。
()
24.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只能是书面的。
()
25.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
26.文本狭义上是指一篇篇的课文,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
()
27.口语交际的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
28.口语交际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的口语交际知识的传授。
()
29.口语交际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
30.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
31.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惟一途径。
()
3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
()
33.教学设计是一种直觉的冲动。
()
34.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
35.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
()
36.“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
()
37.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准确。
()
38.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二是教学起点设计,三是教学内容设计,四是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五是教学评价设计,六是教学结构设计。
()
39.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
40.语文教育正是这样的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品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
()
41.基础扎实是高效课堂内涵之一,具体说就是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扎实、基本技能扎实、基本方法扎实。
()
42.俄罗斯的课外阅读指导属于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科模式。
()
43.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
()
4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
45.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
()
46.本世纪初,我国进入建国后的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7.《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乐于探究这一要素。
()
48.“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读和写的语文实践能力。
()
49.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50.写作教学提倡多写命题作文。
()
二、选择题
1.语文课程的总取向是()。
A.发展学生的语言
B.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C.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表达
B.学习
C.交际
3.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者()的关系。
A.相加
B.水乳交融
C.表里
4.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的形成与发展。
A.素养
B.能力
C.技能
5.在对语文理解运用的过程中,蕴含着人的()。
A.道德品质、个性品质和社会文化背景
B.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和社会文化背景
C.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和价值观
6.“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特点是()。
A.边学拼音,边识字
B.先识字,后读书
C.边读书,边识字
7.分散识字法的特点是()。
A.是把生字分散开来教
B.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C.以语音为线索组织的识字
8.字族文识字实验的倡导者们提倡( )。
A.先读书,后识字
B. 边学拼音,边识字
C.先识字,后读书
9.偏旁比较识字是按()。
A.偏旁功能安排的
B.汉字产生原理安排的
C.字形规律安排的
10.以韵文的形式安排的识字是()。
A.认一认
B.词串识字
C. 转转盘识字
11.“转转盘识字“,借助“转转盘“的形式,最主要的目的是()。
A. 增加趣味性
B.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C.揭示同音字的规律
12.《课标》中对低段的书写要求为()。
A.行款整齐、规范、整洁
B.工整、大小合适、端正
C.规范、端正、整洁
13.《课标》中对高年级的硬笔书写要求为()。
A.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B.端正,有一定的速度
C.行款整齐,工整
14. 苏教版低年段识字教材的编排共有五种为()。
A.认一认、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
B.认一认、词串识字、字理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
C.词串识字、字理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看图会意
15.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写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B.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C.罚抄是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好方法
16.《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下面哪一项是中年段的要求( )。
A.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B.学习独立识字
C.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17.小学生朗读的总要求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C.能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B.朗读、默读和复述
C.精读、略读和浏览
19.阅读教学中“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A.重视
B.珍视
C.肯定
20.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A.学生的自由阅读
B.学生的阅读实践
C.学生的阅读体验
21.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的重要途径。
A.审美体验
B.阅读体验
C.生活体验
2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A.文本
B.问题
C.媒体
23.默读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小学毕业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
A.200
B.250
C.300
24.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教学,正确的说法是()。
A.不必进行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
B.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C.应该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25.评价精读,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应具体考察学生()。
A.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B.在思想教育、知识掌握、段落大意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C.在捕捉重要信息、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26.()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A.综合实践 B.阅读 C.写作
27.关于“想象“各学段要求不一样,第三学段的要求是( )。
A.写想象中的事物
B.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C.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最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