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北京东城北京二中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北京东城北京二中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只是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
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汉代以后
A.常被儒家借鉴融合于新儒学B.因丧失官学地位而逐渐消亡
C.逐步演化为道教与佛教思想D.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某种历史现象。
下表是小说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片段,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妇女外出活动增多B.女性工作权利获得保障
C.传统社会观念变革D.工业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3.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
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
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材料反映了
A.美国企图通过英国控制欧洲
B.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
C.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D.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影响法国对英国入欧态度
4.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因死。
“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5.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
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
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6.图X是南宋时期为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绘制的。
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着右眼,另一人则扮眼科医生形象,手拿一瓶眼药酸。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此画可说明南宋已出现商业广告②杂剧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③此画可用来研究宋代市民的娱乐活动④从艺术风格角度来讲此画属于风俗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这番话表明孝文帝意欲
A.表明拓跋氏的宗教信仰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8.“读书万卷不学律,致君泽民总无术”反映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9.小吴经常以“日耳曼人征服”、“隶奴与农奴”、“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等为关键词搜索有关资料。
据此推测他关注的是
A.欧洲君主专制B.欧洲封建制度C.德国宗教改革D.中世纪城市自治
10.有学者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
下列各项能够作为其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
11.在清朝前期,外国进呈朝廷字帖一律用汉字书写。
而1840年8月9日.道光谕令直隶总督琦善:“倘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稍后,清廷又将子帖扩大,谕令江、浙、鲁等地的督抚也有收转英人“字帖”的权力。
据此可知,这些做法( )
A.体现出清廷对两方态度有所转变B.说明清廷基本放弃天朝上国理念
C.说明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被加强D.扭转了趋于恶化的中英双方关系
12.1937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业率人数骤然回升,从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33%,失去了1932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
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
A.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B.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
C.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D.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
13.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
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
14.1921年香港进行人口普查时,有一则谣言广为流传。
其内容是:政府欲修建跨海大桥,每个桥墩底下将埋葬一些孩子以收加固之效。
许多母亲相信,人口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合适的殉难者。
因此,该次人口普查中隐匿了大量儿童未加统计。
该现象反映出
A.英国殖民当局对香港的血腥统治
B.香港地区的近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C.香港华人对英国殖民者充满猜疑
D.中英两国文化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15.爱德华·吉本(1737--1794)认为 ,(基督教)神学家可以随心把宗教描绘为降自于天,披着原有的纯洁;史学家则必须发现宗教在久居地上之时,已在一个软弱和堕落的人类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错误和腐化相混杂的污染。
由此可知,吉本
A.强调历史时空观念B.具有历史的批判精神
C.力图还原历史真相D.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16.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三层社会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二层结构。
二层结构
A.是消灭剥削阶级必然要求B.保障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C.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便利了民众参与经济建设
17.《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
”材料所揭示的深层信息是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C.诸侯国相互厮杀
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18.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族提出“退回东北”,建立独立政权;蒙古上层制造“外蒙独立”,西藏达赖喇嘛在英国的唆使下发起了“西藏独立”。
南京临时政府将“反满兴汉”口号转变为汉、满、蒙、回、藏为基础的“五族共和”理论,这一转变
A.表明中华民国反侵略的决心B.有利于以和平方式促成政权的过渡
C.赋予社会革命新的时代内涵D.进一步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9.1894年日本舰队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中的事件发生于如图中的
A.①丰岛附近海域B.②大东沟附近海域
C.③旅顺附近海域D.④威海卫附近海域
20.历史学家使用“机器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现代工厂制度”等词汇来描述
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
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A.取消了社会保障体系
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C.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D.大规模经济危机基本消失
22.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
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
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
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23.1787年,美国宪法的批准程序发生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
材料中的“变革”表明美国
A.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B.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C.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D.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24.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A.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
B.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C.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中等收入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26.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
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说明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27.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
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28.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
”这反映出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
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
29.1987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
这一决定
A.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C.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30.鸦片战争后不久,资本主义各国就开始在中国设立银行。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
1889年德国设立德华银行,1893年日本设立横滨正金银行。
这些银行的设立意在
A.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操纵中国的财政金融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D.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关系着个体成长成才,也关乎着国家发展进步、民族精神气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此时”“人们的人生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在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韩震《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25年5月《中国青年》收到一封署名“准阴儿”的读者来画,询问恽代英“怎样打破灰色的人生”。
这位读者是复旦大学的学生,信中提到因为家庭的变化、教会学校的强迫、身体较弱、社会的黑暗、国家的危亡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其走到厌世的路,“人生愈觉变成灰色了”,像是一只小船在大洋飘泊,不知将来作何归宿?恽代英(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回答是,你不愿居此悲苦之境,“要去设法应付他,去做一个改革社会国家与打倒帝国主义的人”。
而且要结交一些勇敢的朋友,与他们结伴前进,“你若能研究得到一种信念,知道国家社会一定是可以改造的,那譬如你在黑暗中间见了灯光”,灰色人生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
——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中国近代私人领域的致治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人生观变得迷茫、厌世的原因。
恽代英的回答反映了怎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流行对近代历史有何积极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的葡萄牙和西班牙。
《海国图志》中有如下记载:“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手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
”
材料二 1975年5月,邓小平访问法国。
法国总理希拉克在谈到这次会谈成果时说:“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拒绝接受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团结一致、更富饶和更有组织的欧洲”。
2012年2月,在访问爱尔兰期间谈到中欧关系时表示:中国作为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洲,必将为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宝贵贡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哪一地区?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葡萄牙和西班牙揭开了一场怎样的“历史大幕”?英、法取代意大利而兴盛与这一场“历史大幕"又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不同时代的中法两国领导人对欧洲有什么共同的期待?结合两个时代不同的国际形势分析其出发点的变化。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
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統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
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后其他学说并没有消亡,而是常被儒学借鉴和糅合,A项正确,B项错误;佛教不是由本土思想演化而来,C项错误;汉代已经建立儒学正统地位,D项错误。
2、C
【答案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和“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干工厂里薪水更高又有着更大独立性的工作也不愿做佣人”
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革,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说明妇女外出活动增多,排除A项;材料中米尔顿的女人们宁愿到工厂工作也不愿做佣人,说明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不能得出女性工作权利得到保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矛盾激化不能反映,排除D项。
3、D
【答案解析】
由材料“‘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
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可以得出,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更多考虑的是本国利益,故D正确;材料“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表明法国只是担心美国会介入欧洲事务,并没有成为事实,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霸权主义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矛盾,故C不正确。
4、A
【答案解析】
陈云“鸟笼经济”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际是要在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否定计划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未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只有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才科学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表示服从国民政府,改编工农红军,据此判断,应该是真的,故B项正确;A项错在“始终”,应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排除C项;D项“格格不入”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联系所学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实分析解答。
6、C
【答案解析】
题干中“南宋时期为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绘制”表明南宋已出现商业广告,故①正确;杂剧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故②错误;戏曲属于娱乐活动,故③正确;从艺术风格角度来讲此画属于风俗画,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排除ABD,选C。
【答案点睛】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7、C
【答案解析】
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等信息可知,魏文帝强调自己也是炎黄子孙,是要强化汉文化的根基作用,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鲜卑族的来源,而不是生活习惯,也与平等无关,排除BD项。
8、B
【答案解析】
材料意思是书读得再多,不读律书,也没有办法辅佐君主做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
可见崇尚法治。
结合所学,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仁者爱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9、B
【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日耳曼人征服”、“隶奴与农奴”、“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现象,由此可知,小吴关注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信息,排除A项;德国宗教改革为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项;中世纪城市自治属于欧洲封建制度的一方面,排除D项。
故选B。
10、A
【答案解析】
据材料“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这为其在一战和二战的失败埋下伏笔,故A正确;B选项是德国统一的后果作用,故B排除;“铁血政策”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故C排除;推行世界政策争霸全球,也是由军国主义导致的,故D排除。
【答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A
【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840年后,清政府对洋人进呈朝廷的禀帖字体书写的要求有所改变,不再强制要求用汉字书写,说明受鸦片战争影响,清政府对洋人的态度有所改变,A正确;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部分督抚可以拥有收转英人“字帖”的权力,政治权力加强的说法错误,C排除;当时中英双方处于战争状态,扭转关系的说法错误,D排除。
故选A。
12、D
【答案解析】
罗斯福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说明他并没有把国家干预当成长期的政策来推行,而是视为应急的措施,故D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干预是有效了,并没有失灵,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合,新政已经实践,排除C项。
13、C
【答案解析】
据材料“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可知,春秋中叶的楚国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错误;“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B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楚国的局部地区,不能推断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况,D说法错误。
14、C
【答案解析】
1921年香港人口普查隐匿了大量儿童未加统计是香港民众从迷信的角度误解港督政府修建跨海大桥的加固工程,说明香港华人对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表示不满和猜忌。
故答案为C项。
A项“每个桥墩底下将埋葬一些孩子以收加固之效”纯属谣言,无法体现英国对香港统治的血腥性,排除;B项材料中的谣言与香港近代化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