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新乔-中级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集中表现在: 博弈论(game theory); 社会选择(social theory)理论; 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
5
*博弈论*
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标志:博 弈论在经济学教材中的应用成了其重要内容;诺贝尔经济 学奖倾向于博弈论的研究者。
24
–机会A稳赢3000元; –机会B会以80%概率获4000元,20%概率得零
大多数人会选A –机会C20%的概率获4000元,80%的概率得零; –机会D以25%的概率得3000元,75%的概率得零
上述在A与B中偏好A的大多数人又会选C –其实,机会D只是0.25×A,而机会C也只是
0.25×B,显然,人们在A、B之间的选择与 在C、D之间的选择了发生了不一致。这就叫阿 莱悖论。
6
*社会选择*
社会选择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内容,规范经济学范畴。 如何在坚持个人理性的前提下,在尊重个人价值偏好的基
础上,解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起一 种社会偏好和社会选择的标准,为人们的社会决策和行为 选择提供依据,是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内容。 所谓社会选择,在数学上表达为一个建立在所有个人偏好 上的函数(或对应),该函数的性质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规 范,如公民主权、全体性、匿名性、目标中性、帕累托最 优性、无独裁性等。其核心是把个人的偏好变成社会的偏 好,把个人的选择上升为社会的选择。 社会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价值规范之间是否是逻辑 上协调的。 社会选择领域笼罩在两个不可能性定理的巨大阴影之下, 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和森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
12
例1:偏好的非传递性
一个由母亲(M)、父亲(D)和孩子(C)组成的家庭通过 多数投票制来进行决策。
周五晚上的娱乐备选方案为;听歌剧(O)、听摇滚音乐会 (R)、看滑冰表演(I)。
家庭的三个成员都具有理性的个人偏好: 母亲的偏好顺序是:O>R>I 孩子的偏好顺序是:R>I>O 父亲的偏好顺序是:I>O>R
例如,委托人想把一项工程托付给代理人,但 他需要知道代理人的真实能力,还需要知道代理 人的责任心。 委托人的最后目标依赖于代理者的私人信息。
20
最简单的办法是代理人对委托人如实披露自己 的私人信息,但代理人有什么激励不说谎呢?
委托者必须提供激励→ 机制设计理论又称激励理论
21
按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范式,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 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现在假设在给定这些个人的偏好条件下,社会福利函数导致 偏好X甚于Y的一个社会偏好。
在早上,如果选择在X与Y之间进行,“社会”将选择X。但 随着它的发生,X与Y之间的选择被延迟到中午。
到那时,假设个人偏好关系已经改变,使得Z现在被所有个 人排在X与Y之前。每个个人关于X与Y的排序仍旧不变,因此 现在将Y改排在X之前对社会偏好而言是不合理的。
25
§2.SEU理论关于不确定性对个人和市场 行为的影响
逃避不确定性的诸多方法:保险 不对称信息的后果: (1)交易无法进行。 (2)根据不确定性重新订立契约(假设市场
参与者能获得必要数量的信息)。 (3)两者之间的次优结果。
26
§3.不确定性来源于内生因素: 相互竞争者的行为
双头垄断与囚徒困境
10
公理4:社会偏好的非独裁性
这一假定是说不应该存在一个在形成每一个单一的 社会选择上“自行其是”而无视其他每个人观点的 个人。
11
完备性和传递性是一个苛刻的假设
备选方案的提出方式不同,其选择结果会有所不同。
如果让某人在两种非常相似的灰色颜料中选择一种,他可能 无法分辨这两种颜色的区别,因而这两种颜色是无差异的。
然而,一旦他每天吸一枝烟,他的爱好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他可能会希望增加他的吸烟量。
假设用Y表示不吸烟,X表示每天吸一枝烟,Z表示大量吸烟, Y为他的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他的偏好顺序为: X>Y>Z。
但是一旦他在X、Y、Z之间选择了X,其当前状态就由Y变为 X,则他的偏好顺序将变为:Z>X>Y。
5.克劳斯·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中 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3
网站与数据库资源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EBSCOhost数据库大全 3.NBER网站论文 4.中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 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 济》、《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 学动态》。
31
§6.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家可对理论中假设不变的因素加以控制 的方式设计自己的实验。
格拉汉姆·鲁姆斯的贡献: (1)对SEU理论各部分的直接验证。 (2)为解决经济理论无力解决的问题提供了
启示。 如拍卖与博弈等。
32
§7.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传统的非均衡方法通过不确定性或某些外生因 素加入到模型中。
一.放松个人偏好无限制性的约束,主张对 个人偏好实施一种价值限制条件,从而找到了 使得多数原则得以运用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把完全的传递性修改为准传递性,使几 个公理性条件相一致。
16
*机制设计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5日宣布,将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下列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教授) 马斯金( Eric S. Maskin )(普林斯顿大学经 济学教授) 罗杰·B·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芝加 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博弈方1
投资 不投资
博弈方2
合作
私吞
0.5
-0.5
0.5
0.5
0 ncipal agent)
能否制定出一种可使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的合适 契约。
保险契约的例证。 设计激励相容契约(Incentive-compatible): (1)契约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性的; (2)契约条件或条款可否验证。
7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社会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创者是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罗,代表作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同时满足四个基本公理的社 会选择函数,提出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悖论)。
公理1: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即对一个社会 可能存在的所有状态,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 偏好都不应当先验地被排除;
博弈论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直接地相互作用时的均衡问题。 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重大否定。
博弈论是循着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从完全信息博弈 到非完全信息博弈、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的思路发展的。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哈萨尼和泽尔滕作出了 突出贡献。
当代博弈解的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纳什均衡的加强与减弱进 行的。如以奥曼为代表的知识论(epistemic)、以宾莫尔为 代表的进化论等。
现在再让他在两种灰色中较浅的一种与其他一种更浅的灰色 中进行选择,他仍可能无法分辨出差别。照此继续,让每一 个选择中的颜料不断变浅,那么他可能在每一步实验中都表 现出无差异。
而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在最初的(最深的)灰色和最终的(最 浅的几乎是白色的)颜色之间进行选择时,他却可以在这两 种颜色之间进行区分从而有可能更喜欢其中的某一种。然而 这又违反了传递性。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1
教材与参考书目
课程主要教材:
1.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译 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尼克尔森:《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学》(中译本),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1.对SEU理论的质疑
“阿莱斯悖论”—— 1.现实中许多的选择与传统理论的预期结果不
一致。 2.许多人即使在其错误方式被指出后,仍然坚
持其“非理性”选择。
23
“阿莱斯悖论”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莱斯就通过一系列 可控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对 期望效用理论构成了挑战。举个例子,若有两 个投资机会A与B:
因此,可得出一种非传递性:Z>X>Z。
14
森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
森的定理建立在三个基本前提假定之上:
一、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二、帕累托最优原则;
三、最小自由原则,即社会应当赋予至少两个人各自
在至少一对社会状态之间有选择权,如果他认为甲比乙好,
社会不应干涉而应认同。
森证明,对于二人以上的社会,不存在同时满足上述三个 条件的社会选择函数。
经典的一般均衡分析实际上可以作为机制设 计理论的一部分,信息经济学也可以看作博 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性的结合。
19
机制设计,就是把研究者置于全能上帝的位置, 研究两组各有目的又必须合作的人群关系。 一群是某任务的委托人,另一群是任务的真正实 施者,或代理人。 上帝的工作是设计出一套有效机制,让双方都能 尊重、了解和信任对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在假设三组多数制投票表决:O对R,R对I,I对O。这些 投票表决的结果是O在第一组中获胜,R在第二组中获胜,I 在第三组中获胜。
这一结果将使家庭的偏好具有非传递性:O>R>I>O
13
非传递性决策有时也可被看做是爱好变化的一种表现
一个有可能吸烟的人可能在每天吸一枝烟和不吸烟之间偏好 前者,但是在不吸烟和大量吸烟之间也偏好前者。
17
机制设计理论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 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 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 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18
机制设计理论则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 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 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 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 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 目标相一致。
2
主要参考文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中译 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亨德森、匡特:《中级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 法》(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约翰·D·海《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 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
4.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上、下) (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
公理2:弱帕累托原则
如果社会的每个单个成员喜欢X甚于Y,那么,社会 也应当喜欢X甚于Y。
这里是一个弱帕累托要求。 因为它并不特定要求社会偏好于X,比如说,除了
一个人外,所有人严格偏好X甚于Y,但仍有一个人 感觉X与Y是无差异的。
9
公理3:非相关目标独立性
例如,假设在早晨,对于所有的个人,Z排在X与Y之后但一 些人偏好X甚于Y,其他人喜欢Y甚于X。
1.在确定条件下的最大化行动者理论。 2.以冯诺依曼-摩根斯坦(Neumann-Morgenstern)
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理论为基础,在不确定条件下 的行动者最大化理论,即主观预期效用理论SEU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3.后SEU条件下的行动者行为理论。
27
§4.讨价还价理论
允许个人(或团体)订立有约束力的契约(其 执行由第三方提供保证,如法庭),可使两难 困境中的囚犯们等决策者逃离纳什均衡的帕累 托次优。
28
无合同约束条件下的代理博弈
博弈方1
投资 不投资
博弈方2
合作
私吞
0.5
2.0
0.5
-2.0
0 0
0 0
29
有合同法约束条件下的代理博弈
帕累托最优与最小自由原则结合在一起,会出现与阿罗不 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投票悖论类似的循环性结果。
森和阿罗定理表明,人们不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 但是,人类的天性总是力图逃脱或绕开这些“不可能”。
15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森的研究主要是从阿 罗定理的公理性条件寻找突破口。
他逐一讨论了四个公理性条件,找到了两条逃 脱“不可能”的途径: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集中表现在: 博弈论(game theory); 社会选择(social theory)理论; 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
5
*博弈论*
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标志:博 弈论在经济学教材中的应用成了其重要内容;诺贝尔经济 学奖倾向于博弈论的研究者。
24
–机会A稳赢3000元; –机会B会以80%概率获4000元,20%概率得零
大多数人会选A –机会C20%的概率获4000元,80%的概率得零; –机会D以25%的概率得3000元,75%的概率得零
上述在A与B中偏好A的大多数人又会选C –其实,机会D只是0.25×A,而机会C也只是
0.25×B,显然,人们在A、B之间的选择与 在C、D之间的选择了发生了不一致。这就叫阿 莱悖论。
6
*社会选择*
社会选择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内容,规范经济学范畴。 如何在坚持个人理性的前提下,在尊重个人价值偏好的基
础上,解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起一 种社会偏好和社会选择的标准,为人们的社会决策和行为 选择提供依据,是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内容。 所谓社会选择,在数学上表达为一个建立在所有个人偏好 上的函数(或对应),该函数的性质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规 范,如公民主权、全体性、匿名性、目标中性、帕累托最 优性、无独裁性等。其核心是把个人的偏好变成社会的偏 好,把个人的选择上升为社会的选择。 社会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价值规范之间是否是逻辑 上协调的。 社会选择领域笼罩在两个不可能性定理的巨大阴影之下, 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和森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
12
例1:偏好的非传递性
一个由母亲(M)、父亲(D)和孩子(C)组成的家庭通过 多数投票制来进行决策。
周五晚上的娱乐备选方案为;听歌剧(O)、听摇滚音乐会 (R)、看滑冰表演(I)。
家庭的三个成员都具有理性的个人偏好: 母亲的偏好顺序是:O>R>I 孩子的偏好顺序是:R>I>O 父亲的偏好顺序是:I>O>R
例如,委托人想把一项工程托付给代理人,但 他需要知道代理人的真实能力,还需要知道代理 人的责任心。 委托人的最后目标依赖于代理者的私人信息。
20
最简单的办法是代理人对委托人如实披露自己 的私人信息,但代理人有什么激励不说谎呢?
委托者必须提供激励→ 机制设计理论又称激励理论
21
按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范式,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 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现在假设在给定这些个人的偏好条件下,社会福利函数导致 偏好X甚于Y的一个社会偏好。
在早上,如果选择在X与Y之间进行,“社会”将选择X。但 随着它的发生,X与Y之间的选择被延迟到中午。
到那时,假设个人偏好关系已经改变,使得Z现在被所有个 人排在X与Y之前。每个个人关于X与Y的排序仍旧不变,因此 现在将Y改排在X之前对社会偏好而言是不合理的。
25
§2.SEU理论关于不确定性对个人和市场 行为的影响
逃避不确定性的诸多方法:保险 不对称信息的后果: (1)交易无法进行。 (2)根据不确定性重新订立契约(假设市场
参与者能获得必要数量的信息)。 (3)两者之间的次优结果。
26
§3.不确定性来源于内生因素: 相互竞争者的行为
双头垄断与囚徒困境
10
公理4:社会偏好的非独裁性
这一假定是说不应该存在一个在形成每一个单一的 社会选择上“自行其是”而无视其他每个人观点的 个人。
11
完备性和传递性是一个苛刻的假设
备选方案的提出方式不同,其选择结果会有所不同。
如果让某人在两种非常相似的灰色颜料中选择一种,他可能 无法分辨这两种颜色的区别,因而这两种颜色是无差异的。
然而,一旦他每天吸一枝烟,他的爱好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他可能会希望增加他的吸烟量。
假设用Y表示不吸烟,X表示每天吸一枝烟,Z表示大量吸烟, Y为他的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他的偏好顺序为: X>Y>Z。
但是一旦他在X、Y、Z之间选择了X,其当前状态就由Y变为 X,则他的偏好顺序将变为:Z>X>Y。
5.克劳斯·齐默尔曼:《经济学前沿问题》,中 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3
网站与数据库资源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EBSCOhost数据库大全 3.NBER网站论文 4.中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 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 济》、《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 学动态》。
31
§6.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
经济学家可对理论中假设不变的因素加以控制 的方式设计自己的实验。
格拉汉姆·鲁姆斯的贡献: (1)对SEU理论各部分的直接验证。 (2)为解决经济理论无力解决的问题提供了
启示。 如拍卖与博弈等。
32
§7.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传统的非均衡方法通过不确定性或某些外生因 素加入到模型中。
一.放松个人偏好无限制性的约束,主张对 个人偏好实施一种价值限制条件,从而找到了 使得多数原则得以运用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把完全的传递性修改为准传递性,使几 个公理性条件相一致。
16
*机制设计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5日宣布,将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下列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学家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教授) 马斯金( Eric S. Maskin )(普林斯顿大学经 济学教授) 罗杰·B·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芝加 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博弈方1
投资 不投资
博弈方2
合作
私吞
0.5
-0.5
0.5
0.5
0 ncipal agent)
能否制定出一种可使双方都满意的结果的合适 契约。
保险契约的例证。 设计激励相容契约(Incentive-compatible): (1)契约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性的; (2)契约条件或条款可否验证。
7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社会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创者是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罗,代表作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同时满足四个基本公理的社 会选择函数,提出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悖论)。
公理1: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即对一个社会 可能存在的所有状态,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 偏好都不应当先验地被排除;
博弈论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直接地相互作用时的均衡问题。 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重大否定。
博弈论是循着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从完全信息博弈 到非完全信息博弈、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的思路发展的。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哈萨尼和泽尔滕作出了 突出贡献。
当代博弈解的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纳什均衡的加强与减弱进 行的。如以奥曼为代表的知识论(epistemic)、以宾莫尔为 代表的进化论等。
现在再让他在两种灰色中较浅的一种与其他一种更浅的灰色 中进行选择,他仍可能无法分辨出差别。照此继续,让每一 个选择中的颜料不断变浅,那么他可能在每一步实验中都表 现出无差异。
而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在最初的(最深的)灰色和最终的(最 浅的几乎是白色的)颜色之间进行选择时,他却可以在这两 种颜色之间进行区分从而有可能更喜欢其中的某一种。然而 这又违反了传递性。
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1
教材与参考书目
课程主要教材:
1.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
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译 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尼克尔森:《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学》(中译本),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1.对SEU理论的质疑
“阿莱斯悖论”—— 1.现实中许多的选择与传统理论的预期结果不
一致。 2.许多人即使在其错误方式被指出后,仍然坚
持其“非理性”选择。
23
“阿莱斯悖论”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阿莱斯就通过一系列 可控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对 期望效用理论构成了挑战。举个例子,若有两 个投资机会A与B:
因此,可得出一种非传递性:Z>X>Z。
14
森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
森的定理建立在三个基本前提假定之上:
一、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二、帕累托最优原则;
三、最小自由原则,即社会应当赋予至少两个人各自
在至少一对社会状态之间有选择权,如果他认为甲比乙好,
社会不应干涉而应认同。
森证明,对于二人以上的社会,不存在同时满足上述三个 条件的社会选择函数。
经典的一般均衡分析实际上可以作为机制设 计理论的一部分,信息经济学也可以看作博 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性的结合。
19
机制设计,就是把研究者置于全能上帝的位置, 研究两组各有目的又必须合作的人群关系。 一群是某任务的委托人,另一群是任务的真正实 施者,或代理人。 上帝的工作是设计出一套有效机制,让双方都能 尊重、了解和信任对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在假设三组多数制投票表决:O对R,R对I,I对O。这些 投票表决的结果是O在第一组中获胜,R在第二组中获胜,I 在第三组中获胜。
这一结果将使家庭的偏好具有非传递性:O>R>I>O
13
非传递性决策有时也可被看做是爱好变化的一种表现
一个有可能吸烟的人可能在每天吸一枝烟和不吸烟之间偏好 前者,但是在不吸烟和大量吸烟之间也偏好前者。
17
机制设计理论所讨论的一般问题是: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经济或社会目标,在自由选 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条件下, 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使经济活 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的目标一致。
18
机制设计理论则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 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 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 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 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 目标相一致。
2
主要参考文献: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中译 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亨德森、匡特:《中级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 法》(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约翰·D·海《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 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
4.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上、下) (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
公理2:弱帕累托原则
如果社会的每个单个成员喜欢X甚于Y,那么,社会 也应当喜欢X甚于Y。
这里是一个弱帕累托要求。 因为它并不特定要求社会偏好于X,比如说,除了
一个人外,所有人严格偏好X甚于Y,但仍有一个人 感觉X与Y是无差异的。
9
公理3:非相关目标独立性
例如,假设在早晨,对于所有的个人,Z排在X与Y之后但一 些人偏好X甚于Y,其他人喜欢Y甚于X。
1.在确定条件下的最大化行动者理论。 2.以冯诺依曼-摩根斯坦(Neumann-Morgenstern)
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理论为基础,在不确定条件下 的行动者最大化理论,即主观预期效用理论SEU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3.后SEU条件下的行动者行为理论。
27
§4.讨价还价理论
允许个人(或团体)订立有约束力的契约(其 执行由第三方提供保证,如法庭),可使两难 困境中的囚犯们等决策者逃离纳什均衡的帕累 托次优。
28
无合同约束条件下的代理博弈
博弈方1
投资 不投资
博弈方2
合作
私吞
0.5
2.0
0.5
-2.0
0 0
0 0
29
有合同法约束条件下的代理博弈
帕累托最优与最小自由原则结合在一起,会出现与阿罗不 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投票悖论类似的循环性结果。
森和阿罗定理表明,人们不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 但是,人类的天性总是力图逃脱或绕开这些“不可能”。
15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森的研究主要是从阿 罗定理的公理性条件寻找突破口。
他逐一讨论了四个公理性条件,找到了两条逃 脱“不可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