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之夜1》名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把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准确、有表情演唱歌曲《七月火把节》,丰富学生对彝族音乐
特点的感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了解彝民族节日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的愿望,探索彝
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彝族音乐的热爱和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火把节的了解和歌曲中节奏的掌握
难点:歌曲的节奏把握和音乐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播放彝族音乐《咔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彝族)
彝族主义居住在哪些地方?
2.彝民族简介: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总人口约
776万人(2000年)。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
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
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3.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呢。
有没有知道同学火把节的由来?
活动2【讲授】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
但最初不
过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来驱虫辟邪、企盼丰收的民间习俗。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习俗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民间文化体育节日。
火把节历
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一千多年。
有关火把节的起源,记载和传说甚多,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
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
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
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
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
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
虽说法不一,但各地过火把节的时间是相同的,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今天我们就到我们彝族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
(播放图片)
活动3【讲授】新课讲授
1.完整的听一遍歌曲《七月火把节》
问:这首歌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答:热情欢快。
忽重忽轻的鼓点,忽张忽驰的节奏让人浑身的细胞都会活跃起来,尽管没有标准的动作和规范的舞步,身体都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舞动起来。
2.请同学们看一遍歌词
问:歌词表达了什么?
答:歌词通俗易懂,歌曲用轻快欢愉的节奏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远方朋友的盛情
邀请,更是一种对节日的热爱和对家乡情感的自豪。
3.老师唱谱,学生唱词(一遍)注:因为这首歌曲同学们很熟悉
4.节奏强调阿咧咧咧咧阿咧咧咧咧(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男同学
唱女同学打节奏,女同学唱男同学打节奏。
活动4【活动】作品分析
1.此曲可分几部分?(四部分)
3.鼓励学生上来合着音乐即兴跳一段舞
4.观看《七月火把节》MV
5.同学们跟着伴奏唱一遍。
活动5【讲授】作者简介
姓名:山鹰组合别名:金丝鸟
国籍:中国语言:国语;
出生地:中国四川凉山
1992年成立,成员是来自四川凉山的三个彝族青年吉克曲布、瓦其依合和沙玛
拉且。
1994年“山鹰组合”凭借第一盒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一举成名,1996年曾代表中国音乐出征“亚洲音乐节”并获得重奖。
他们的作品创造性地继承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其特征是悠扬之中带着少数民族特有的野性,张扬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情感张力:
“山鹰”——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
中国第一支彝族流行歌曲演唱组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与世界流行音乐的全新接触
中国流行音乐新概念的爆炸性展示
活动6【活动】课堂延伸
受山鹰影响,许多民族音乐爱好者也相继出现,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组合?(彝人制造、太阳部落、阿诺乐队、南方叶子、还有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指路组合和我们阿汝老师他们的老彝腔组合等等)
那现在我们就用一首母语歌曲结束我们今天这堂课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就像56朵美丽的鲜花在中华大地上竞相开放,彝族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色添彩。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中,我努力创设情节,把学生带到彝族火把节意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彝族文化、歌舞,并在歌曲教学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审美视野,人声各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多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不足之处:在最后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着急,如果让学生再唱一遍歌曲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