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我的叔叔于勒》
说课稿反思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
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
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在本单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明确明暗两线,梳理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对于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前面《故乡》和《孤独之旅》两篇文章的学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对小说这种体裁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不会感觉到有难度,所以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主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调适自身心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呼唤人间真情。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阅读讨论法】
(二)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诵读品味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三)精读文章,品析人物
(四)研读文章,归纳主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显示天平画面)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
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欧洲的故事,一起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这心的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呢?(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开篇入境。
)
2.作者介绍:
让学生根据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明确:莫泊桑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等。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只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每节课搜集的作者资料和文学常识等知识整理到笔记本上,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还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
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的要求)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
)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希望──赞美──恐怖──仇恨。
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盼———赞———见———躲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
”因此,分析本文,我采用由点画线,以线及面的方式,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这么多不同的称呼,从中可见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 画出一条人物情感线;根据这条情感线归纳出本文的情节,再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
接下来再以“线”及全篇──分析小说是分析小说是用哪些方法塑造人物的。
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精读文章,品析人物)
(三)精读文章,品析人物
1.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本文塑造了哪些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即“我”等。
)让学生讨论:谁才是主人公?(有的学生会说主人公是于勒,因为题目就是“我的叔叔于勒”;有的会说主人公是“我”,因为“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对他人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通过“我”,“我” 身上还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还有人会说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对他们的刻画最为详尽,主题的突显也是通过他们。
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而对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的描写则是文章的明线,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但也可以保留其他两种说法。
)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我在此将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初三学生要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的要求,让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开展辩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
同时,学生也明确了文章的明暗两线。
)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那部分内容,掌握写作手法,品味人物形象。
向学生提问:这里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塑造了怎样的人物?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答案,讨论交流后,师生互相评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一系列描写方法和对比的手法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例如:菲利普神态描写欣赏: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他的脸色十分苍
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展现了他生怕被女儿女婿发现的紧张惶恐,虚伪势利。
)
菲利普夫人语言描写更是有典型性,当于勒据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气急败坏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
通过这些传神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惟妙惟肖的刻画了菲利普夫妇滑稽丑陋的嘴脸,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爱慕虚荣、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金钱至上。
他们是掉进钱眼里的人。
除此之外,文章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
如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变化的对比,还有通过“我”对叔叔的态度:“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兄弟,我的叔叔。
” 我留下了十个铜子儿给他做小费。
与父母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作为孩童的“我”的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小结: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
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理解,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解决了难点。
在对文章的情节、人物的等有了清晰认识后,接下来进行对主题的研讨。
(四)研读文章,归纳主题
1、情节概括为一幅对联,让学生拟横批,写出原因。
课件屏幕出示:
上联:十年苦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横批:金钱至上或世态炎凉
说明: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传统的说法一直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也不客观,学生们可能会质疑: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周围也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也不乏金钱至上或世态炎凉的现象,这又怎么解释呢?在此,我将引导学生试着往更深层次的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让他们畅所欲言,联系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感受谈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例如嫌贫爱富是一种人性共通的弱点,我国古代的朱载堉在其《[山坡羊] 钱是好汉》中曾写道:“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
”我国还有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可见,这不全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还可以从小人物的辛酸这个角度来考虑。
(设计意图:我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心胸,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的“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的要求。
)
接下来教师进行总结: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为了用于勒的钱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痛恨咒骂。
我们还注意到,二姐夫下决心求婚的原因是什么?一切的一切都为一个钱字。
同学们,金钱确实很重要,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
如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珠
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如果连亲情、爱情这些世界上最神圣最纯洁的感情都被金钱玷污了,那么人生将是多么可悲啊!我们拥抱人间的真情与大爱,摒弃世俗与势力,让世界变成最美好的春天。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升华情感,实现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到此为止,文章的三维目标都得以实现,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
(五)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1、仿句训练:
亲情是蔚蓝天空上的一朵白云——洁白无暇;
亲情是四月早天里的一颗露珠—晶莹剔透;
亲情是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活力。
2、写作训练: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提示: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全面培养。
“所以在此环节侧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六板书设计
盼
赞躲
见
(设计意图:整个板书呈一个圆形方孔钱的形状,概括出了文章的情节,体现出了主人公,主人公还是掉进钱眼里的人。
不仅概括性强,而且独特新颖。
)
【反思】
朱永新曾说过: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
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
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 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
)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
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
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反思这篇教案共16904字,适合用于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