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光明的选择——我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太早步入社会,应该学一门技术,未来才好就业。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融水民族职校)2016级学生蒙品荣说。

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选择读中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尽快为家里减轻负担。

蒙品荣所就读的职校位于柳州融水,是一所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近年来,该校遵循“立足本土,特色发展”的思路,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重点打造农村医学、护理康复、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培养技能型人才。

2019年,蒙品荣从融水民族职校护理专业毕业后,在柳州一家军人康复医院工作,月薪5000元左右。

“现在能给家里寄一点钱,感到很自豪。

”蒙品荣说。

2020年,他的妹妹考上了大学,妹妹的学费、生活费他都可以帮忙负担一点,家里不再像过去那样困难了。

在我区,有很多像蒙品荣这样的家庭贫困学生,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帮助家里摆脱了贫困。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区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学习和就业,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大力扶持县级中职校发展
贾刚是融水红水乡芝东村人,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到融水民族职校就读护理专业。

“当时的想法就是学一门技术,尽快就业,改变家里贫穷的面貌。

”贾刚告诉记者。

融水民族职校的老师教得好、学校管理很规范,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当地一家民营医院工作,月薪4000元左右。

“现在工作比较稳定,重要的是能帮助家里脱贫了。

”贾刚说。

如今,他经常给正在上中专的弟弟一些生活费,父亲的
负担因此减轻了不少。

2018年,他家已实现脱
贫。

“目前县级职校能坚持办学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就是其中一所。

”融水民族职校校长杨升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杨升这么说,当然是有底气的。

融水属柳州管辖,而柳州是“工业重镇”,职业教育是全区的翘楚,市区里职校林立。

能在柳州职业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融水民族职校的“秘诀”就是特色发展。

“我校毕业生到各用人单位求职,还是得到认可的。

”杨升告诉记者。

该校毕业生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就业一直保持良好态势。

仅2019年一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达到96%,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1.25%,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达100%,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据介绍,融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
点县和我区2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现有中
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

近年来,该县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投入1400万元为职校建设了综合实训大楼,添置了价值500万元的康复
融水民族职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上实训课——我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回顾
□本刊记者
欧金昌特约通讯员
周仕敏
一线传真
和护理专业实训设备。

2019年秋季学期,融水民族职校加挂“柳州市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牌子,进一步提升了该县职校的办学吸引力。

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下达2亿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县级中专综合改革,累计投入8亿元奖补资金,基本覆盖区内所有贫困县,帮助贫困县县级中专改善办学条件。

同时,我区建立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优质职业院校以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招生等,全面提高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是上级重视和支持县级职业教育的体现,这样我更有信心把职校办好,为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杨升说。

职业院校引领脱贫致富
“有苏书记在,他准有办法!”这是南宁市上林县乔贤镇横岭村村干部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们口中的“苏书记”,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到横岭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苏金强。

盘活盛唐壮乡民俗文化,创办民族文化特色品牌是苏金强的“绝招”。

他灵活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专业资源,为该村完成了具有壮文化渊源的葡萄酒品牌的商标注册及包装设计工作,并授权给该村致富带头人创办的酒业公司免费使用。

2019年,这家公司增加种植山葡萄近30万平方米,每年产酒达100000千克,通过品牌效应消费,带动本村210多户贫困户就业脱贫。

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产业扶贫与优质专业集群相融,开创了“高职院校+公司+农户(贫困户)+N”“高职院校+公司+村民合作社+入股农户+贫困户”等多种职教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指导打造了2项民族文化品牌,确定富硒香瓜、富硒大米、富硒黄金百香果和富硒葡萄酒等6个富硒农业特色种植产业,探索出“互联网+”传统产业、企业订单式农业产业等职教扶贫产业新路子。

目前,该学院共促成30个农村产业合作社、28个传统产业项目,实现产值6390多万元,吸纳960多户贫困户就业,带动1960户贫困户脱贫。

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进,成功帮助定点扶贫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在全区还有很多。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派驻百色平果市太平镇吉林村的第一书记刘启强积极培育“爬山羊”特色品牌,带领当地群众养殖山羊。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吉林村“爬山羊”终于走出大山,发展规模已达1000多只,年出栏量在300只左右,每年给每户带来近5000元的收入。

在刘启强的带领下,吉林村2018年顺利脱贫。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驻崇左市宁明县东安乡六丈村的第一书记赵宇琦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与企业合作打造“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种植澳洲坚果。

目前,该村有24户农户共种植820亩澳洲坚果,预计丰果期亩产1250千克。

龙头企业签协议收购底价每千克3元,每亩预计可为农户增收1500元。

近年来,我区的职业院校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教育扶贫、技能扶贫、产业扶贫、驻村帮扶、结对援助等,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全区14个设区市共200所中高职学校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项目覆盖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技术、教育等20多个行业,培训内容涵盖岗前基础培训、理论知识培训、技术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方面,培训人数近60万人次。

五年来,全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参训人数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贫困家庭的技能脱贫能力。

精准资助与产教融合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2016级学生杨尊书,2018年10月到隆林商务局见习,担任办公室文员。

两年多的工作经历,她有了很大进步,能奔波于大小会务做好协调接待,并成为自媒体主播能手。

要知道,几年前的杨尊书还是一个外出打工的“打工妹”,这段经历让她切身体会到“一无学历、二无技术”的无助与辛酸,于是她下决心回来读职校,立志学一门技术。

如今,当地找她“带货”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乡里的农产品通过她的直播销售,卖得越来越火。

而她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已经在百色市区安了家,还把弟弟接到了百色市里上学。

杨尊书告诉记者,她在职业学校期间的学费、书费、水电费全免,还得到“雨露计划”和家庭贫困生的各项生活补助,读职校几乎不花钱,还能学到技术。

“是职业学校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在现行国家和自治区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免学费实施范围,对具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含享受待遇县)户籍并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使贫困地区学生“学得起技能”。

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主体,帮助学生“能就业”“就好
一线传真
(下转第34页)
脑适时投屏学生的答案,将学生好的想法或见解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笔者以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要把问题的答案都呈现出来,可以展示部分答案要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凸显课堂生成的意义。

最后,给予学生“学习支架”,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本次活动在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举行,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授课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但是,教学中有的教师讲解过多,有的教师自问自答较频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

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问题,而不是揣摩学生的学习需求来提问,有的学习任务又缺乏必要的“学习支架”。

譬如《声声慢》一课,执教老师在教学快结束时,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选取诗中的意象,以古体诗的形式写一首诗。

由于任务难度系数大,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最后除了教师展示自己写作的一首诗歌外,学生没有精彩的表现。

(三)融合有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技术是促使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与活动,都应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与问题的解决。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存在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如在教学中设计的小游戏指向问题解决目标不明显,甚至有些画蛇添足;有的小游戏确实起到了营造氛围的效果,但与文本体现的萧瑟悲凉氛围不相符;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时使用直播功能,屏幕上出现学生讨论交流的画面,这对教学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在教学融合方面取得的进步,展示了在信息技术助推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展现的新气象。

在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成为趋势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文艺理论家看来,文本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以其不确定性和大量的空白,召唤着读者去解读。

每个读者都从自己的生活和“期待视野”出发去阅读作品,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对文本的理解。

对此,语文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除了深入学习语文课标,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还要能够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深度融合,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欧孔群)
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

为了让职校的学生“毕业就能上岗”“毕业就有工作”,我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现“订单培养”。

百色职业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昆山巨林科教实业有限公司、广州中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等40多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办了吉利“成蝶计划”订单班、中软科技班等多个订单班,拥有10多个规模大、质量高的校外实训基地,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不断提高,招生连连攀升。

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开启校企办这样的“造血式”产教融合职教扶贫办学模式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就业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从仅留在百色周边进一步扩展到现在的广东等发达地区。

2018年以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向广东宝娜集团输送毕业生7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20人;德保县职业技术学校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成功招收50名辍学学生,深圳市职教集团为这些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就业保障,毕业后他们的月工资预计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工匠,脱贫一批家庭”的目标。

周秀条来自百色市那坡县,自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家境贫困,曾打算外出打工。

后来,她在县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到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免费学习护士专业。

如今,周秀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美容行业,成了一名专业美容师康疗师,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除了自己的日常开支外,她还能寄些钱给爷爷奶奶改善生活了。

“如果当时不是来卫校读书,真不敢相信自己会有今天。

”谈起职业教育,周秀条感触很深,“是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近年来,我区积极为深度贫困地区学生开辟招生和就业绿色通道,组建职业教育“圆梦班”,对招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虚拟编班,并给予百分之百的帮扶,做到从招生到就业全过程跟踪,确保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四年来,我区共组建职业教育“圆梦班”1800多个,安排中职全日制贫困毕业生就业超5万人,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全部就业。

(责编蒋海兰)
(上接第19页)
工作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