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汇的发展历程
百⽼汇⼤道(Broadway)为纽约市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公园(Battery Park),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
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汇"因此成为了⾳乐剧的代名词。
今天店铺就为⼤家简要介绍⼀下百⽼汇的发展历程。
载⼊史册的⾳乐剧《快乐的少⼥》
1893年曾经活跃⼀时的英国⼈琼斯完成了⼀部后来载⼊史册的⾳乐剧《快乐的少⼥》,在伦敦王⼦剧院⾸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
剧情故事⽣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物,采⽤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说⽩,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百计跻⾝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剧情、⾳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然组合,令⼈⽿⽬为之⼀新。
这种初显形态的⾳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百⽼汇⾳乐剧之⽗
第⼀次世界⼤战后,⾳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度冶炼和发展。
美国纽约的百⽼汇,视其为⾳乐剧中⼼,甚⾄将⾳乐剧统称为百⽼汇⾳乐剧。
美国⾳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乐轻松愉快,演出⽅式往往⽐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
其典型代表⼈物科恩⼈称“百⽼汇⾳乐剧之⽗”。
科恩1885年1⽉诞⽣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研究轻歌剧、⾳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
⾃1904年起先后创作⾳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河上⼀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活景象。
船主安迪的⼥⼉马格诺莉雅与游⼿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了⼀个⼥⼉取名吉姆。
⼀天,船主发现⼥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
马格诺莉雅⽆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吉姆也回到船上⼀家⼈终于团聚。
剧情中加⼊了民间歌舞、爵⼠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以《⽼⼈河》最为著名。
在演出中,美国⿊⼈男低⾳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乔⼀⾓,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汇⾳乐剧
20世纪同样引⼈注⽬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民间⾳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部获得“普利策奖”的⾳乐剧。
⾃20世纪20年代起,百⽼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年的辉煌。
百⽼汇⾳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乐剧事业做出过巨⼤贡献。
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演,获得空前成功。
这是⼀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活的故事。
其中⼥主⼈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加德与克莱⽃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
德蜜尔在这⾥巧妙运⽤双⼈舞、三⼈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
《俄克拉荷马》是⼀部⾥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
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合作完成了《旋转⽊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
还有⼀部中国观众⼗分熟悉的⾳乐剧。
这就是《⾳乐之声》。
这部⾳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流传甚⼴。
50、60年代是百⽼汇⾳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作了⼀系列⼤胆⾰新。
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乐舞蹈汇成浑然⼀体,将⾳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
1957年9⽉16⽇,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汇⾸演,标志着⾳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
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项奥斯卡奖。
作品从莎⼠⽐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男⼥主⼈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
该剧融会复杂的爵⼠节奏和富于冲击⼒的⾳响律动,歌曲⾳调着重深⼊揭⽰⼈物内⼼情感,将⾳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
虽为爵⼠流⾏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
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汇陆续推出⼀些风格迥异的⾳乐剧,《吉⼘赛》(1959)、《⾳乐之声》(1959)、《卡⽶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提琴》(1964)、《滑稽⼥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与野兽》、《狮⼦王》、《化⾝博⼠》《为你疯狂》以及⼼理剧《化⾝博⼠》等等,令⼈⽬不暇接。
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了⾳乐剧这⼀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弗》“挑战”百⽼汇
⾃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汇的冲锋进军,“⾳乐剧中⼼”百⽼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说《孤星泪》 (即《雾都孤⼉》)编剧作词作曲的《奥⽴弗》⾸演于伦敦。
1963年进⼊百⽼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
该剧没有舞蹈场⾯,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并⾏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的特定环境,对奥⽴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他具有扎实的古典⾳乐根基,擅长于钢琴、⼩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乐和⾳乐剧情有独钟。
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此剧1981年在百⽼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
1971年10⽉他们合作的摇滚⾳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汇⾸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为中⼼的复杂⼈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
1978年6⽉他们的⼜⼀部摇滚⾳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任夫⼈艾维塔的⽣活事迹翌年9⽉在百⽼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乐奖。
以上两部摇滚⾳乐剧为了使观众深⼊了解故事情节和⼈物关系,调动了旁⽩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个竞技场》、《⾦钱滚滚来》有⼒地推动着情节发展,⽽且⼜⼗分动听。
这部⾳乐剧中还有⼀⾸并⾮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的旋律⽽风靡全世界。
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在伦敦⾸演轰动了百⽼汇。
此后⼜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落⼤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卡麦隆·麦⾦托什(1946— )。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麦⾦托什是⼀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
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都为世⼈所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