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的岁月都做对了些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国企的岁月都做对了些什么
作者:宋志平
来源:《山东国资》 2020年第1期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建材、中国医药原董事长宋志平
我在国企干了40年,做央企的领导18年。
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都没有什么垄断,也没获得什么特别的支持,从小小的规模做到了世界五百强,总有人问我,你做国企这么多年有什么心得体会,都做对了什么?这是我着重想分享的内容。
第一,点燃员工心中之火,发起机制革命
我从1993年开始做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在北新建材做厂长。
那时候工厂非常困难,缺资金,给员工发不出工资,让30多岁的我去做厂长。
面对无米之炊怎么办?我发现,当时的员工没有积极性,每天好几百人迟到、早退。
我就问员工,怎样做你们才能有积极性,才能打起精神?员工们说,我们好多年没有涨过工资,没有分过房子。
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没有涨工资、分房子,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工厂也就无法盈利。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工厂上空挂了两个气球,一个气球上写着“工资年年涨”,另一个写着“房子年年盖”,让几千名职工看到新厂长的想法和决心。
后来我兑现了承诺。
我在北新建材做了十年厂长,每年盖一栋宿舍楼,盖了12栋,工人的工资在那个地区最高。
北新建材的石膏板生产线,十几年都只能生产七八百万平方米的石膏板。
我当厂长的第一年,产量就超过两千万平方米。
我搞明白了一件事,管理者必须弄明白员工心中的追求,这是管理之根。
我后来做企业这么多年,不管在建材还是国药,始终关注怎样让大家有积极性。
员工没有积极性,这个企业永远做不好。
做国有企业,有人主张发挥精神方面的优势,有人主张重点做管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机制。
就是要看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利益之间有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有,就是有机制;如果没有,就是机制缺位。
这是我这么多年做对的第一件事,看清了企业里最核心的问题——“大家的心”。
第二,从上市到混合所有制
1997年,我带领北新建材在深交所敲钟,2006年带领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2009年又带领国药在香港上市,现在又在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我做了19年上市公司董事长,包括A股董事长和H股董事长,所以大家说我从“运动员”做到了“教练员”。
北新建材和国药过去都是老国企,其实我们的上市是倒逼的。
上世纪90年代上市是因为政府和银行断了给我们的资金支持,当时总理就推着我们到资本市场融资。
上市完成后,进入一个完全新的参照系,我们不再是纯国企,必须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
当时国企上市叫“包装上市”,就是把企业里的一小块好资产包装好,拿出去引入资本,这样就形成了两个企业,母公司和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由此可以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又带动母公司发展和人事安排,整个企业向好。
但仅仅上市融到资还不够,需要搞混合所有制。
怎么混合?比如,国药上市后有了一定的
资本,就寻找当地排名靠前的民营企业收购国药一部分股份,留下一部分股份。
通过这种方式
和民营企业的资本混合起来,扩大了我们的资本,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
国药的国有资本
只有35%,65%是社会资本。
中国建材的国有资本只有25%,75%是社会资本。
企业先靠上市募集资金,有了第一桶金,然后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吸引大量社会资本一起
发展,这就是中国建材和国药发展的奥秘,也是我这么多年做对的第二件事。
第三,从滚动发展到联合重组
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几乎各行各业都出现产能过剩,有的企业还存在管理散乱,这
就需要重组。
谁去重组?央企,因为央企牵头重组有几个特殊优势。
首先是很多干部都有部委
工作经历的背景,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广,站得更高,这种思考方式非常有利于重组;其次,
国家的大院大所和进出口公司都在央企里面,这是它们一个得天独厚的基因,而地方企业和私
营企业很难有这些优势。
这两个企业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并且基础很差,在央企里原本名不见经传,能走到今天,离不开联合重组。
我在建材组织了大规模的水泥联合重组,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还给南
方水泥发来了贺信,祝愿我们“早日实现战略整合的既定目标,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探
索新路,为促进区域合作、联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在国药时,我国缺少医药配送网,我
把重组建材的打法运用到国药,只用五年就重组了地级市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今天的国药集团。
第四,从竞争到竞合
我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不能只竞争不合作。
尤其是行
业中的领头企业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带头打价格仗,这个行业一定是一塌糊涂。
习近平总书记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好的经济要“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
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企业要有利润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
过去
我们常讲量本利,通过压价扩大市场份额,但过剩经济下的压价只能带来行业内互相报复,不
符合市场规律,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理性的竞争。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写了《定价制胜》,讲到放量降价就是死路一条。
我在建
材转变大家的经营理念,从量本利到价本利,就是稳价、保量、降本。
我们的产品在行业里的
价格都比较高,从来不去压价,不打价格战,而是引领整个行业回归合理的价格,所以这个行
业就发展得不错。
同行业是竞争者,但是我们也要合作,要维护行业内的健康秩序。
在我整合水泥行业之前,我国水泥价格太低,全行业一共只有80亿元利润,甚至不及瑞士一家水泥公司的利润水平。
现在,我国水泥价格虽然仍低于国际平均价格,但水泥行业已有1800亿利润。
如果水泥价格太低,企业赚不到钱,就很难搞环保和技术创新。
我认为质量有成本,把质量做好,然后追求一个合理的价格,而不是刻意实现最低价。
第五,从管理到经营
从工业革命开始,企业的基本逻辑一直围绕着如何多生产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过
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人盯人的管理,主要着眼点是组织如何有效率。
但现在很多行业都过剩,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发展,企业需要的人员大大减少。
信息化使管理被大大地简化。
管理仍然很重要,但由于市场、创新技术以及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现在更大的问题是经营。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解决的是效益的问题。
今天企业的领导者作为经营者,很大的任务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个责任是无可替代的,管理可以下移,让部下去做好即可。
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汀说,过分依赖管理,企业会衰败。
企业领导者通常特别崇尚管理,因为他们往往都是从基层、车间主任做起来的。
我在北新建材的前十几年也崇尚管理,连日本人来考察都对我管理的细致程度感到惊讶。
但后来我发现时代变了,企业领导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市场、技术、商业模式的种种新变化,要及时做出方向调整,采用新的逻辑,必须把经营放在第一位,把管理下移给部下。
做国企40年,这五件事我认为是做得最正确的。
责任编辑陈衍火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