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溪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温暖的画面
葛闪
涂涂命苦。
去了福利院还没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死时,他才九岁。
涂涂是村里一个憨厚可爱也可怜的患有父母艾滋病的小男孩。
很难想象,涂涂到底是怎样经历他死前的那段岁月的:父母接连去世后,幼小的他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他和奶奶。
涂涂早晨去山上砍柴,然后上学,中午去村落捡垃圾,还要提水做饭照顾奶奶,晚上便趴在桌上看书学习。
村里人都夸涂涂很棒,小小年纪就知道奋发图强。
涂涂甚至成了很多家长教育自家小孩的榜样:你看人家涂涂,爸爸妈妈没了,一个人扛了所有大人做的事。
村里的大人们,因此也很乐意让自家的孩子和涂涂一起玩耍。
直到涂涂被查出患有遗传艾滋病时,一切关乎色彩的颜色就全被抽走了。
没有人愿意接触涂涂,就连奶奶也搬出了屋,留下涂涂一个人。
涂涂经常去的山上砍柴的那片地上,都没再愿去“分一杯羹”。
村里那些大人,不让孩子再和涂涂一起玩,话锋完全变了个样——和他一起玩就会死掉。
因为得了病,没有学校收留他,涂涂就把单薄的书本,看了一遍又一遍。
涂涂一个人的厨房,是用4块砖头立成的灶台,食物是他捡来的脏东西,在热水里煮了煮便吃了下去。
涂涂知道不吃东西是会死人的,他不想死,他还想象着以后的美好生活——老师常讲,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幸福的。
后来,不知道是谁,将他的遭遇公布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涂涂。
他们给涂涂送来了漂亮的衣服,可口的食物,买来了涂涂做梦都没见过的精美的书本。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从围墙外扔到院子里的。
新衣服,涂涂舍得穿。
新书本,涂涂舍得看。
但那些食物中,有的涂涂舍不得吃。
例如汉堡,涂涂会将里面的肉拿出来,给老黄吃。
老黄,是涂涂家的一条老狗,是除了涂涂之外,房子里唯一有生命气息的东西。
后来,涂涂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让福利院收留了涂涂。
在福利院里,涂涂有单独的房间,里面有温暖的床,有童话书,有玩具,还用电视。
只是,涂涂的房间,几乎没有人来往,除了浑身武装起来的福利院人员来往送饭。
涂涂命苦,即使条件好了,还是没躲过病魔之手,死在了医院里。
涂涂死了的消息传出去后,有网友说,涂涂在患病之后,内心里肯定时时凄凉,从来没有感受过温暖。
这句话的下面有人持肯定意见跟帖评论:是呀,涂涂死前的那一刹那,如果回忆过往,所有闪过的画面可能没有温暖可言。
可事实错了。
福利院人员在收拾涂涂那少得可怜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有着涂涂歪歪扭扭的字迹。
整个日记本里,只有一篇日记,记述着这样一件事情:好几个夜晚,涂涂在屋里都听到外面有人叫他。
涂涂立马翻身起来,跑到了屋外的院子里。
涂涂跑到院门前,就那么轻轻地坐下去,隔着门板,和屋外的人说着话,聊着天。
屋外和涂涂说话的人,是涂涂以前经常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
他们瞒着家人,偷偷跑来想进屋陪涂涂说说话,但涂涂坚决不让,就这样隔着门板,和小朋友们聊起了课堂上的知
识,操场上的秋千,还有河里的鱼虾,树上的小鸟……
这篇唯一的日记,末尾句是这样的:每当这时,我会很高兴,外面有人和我说话,我的身边,还有老黄。
涂涂小,人稚嫩,也不会表达。
如果换做成人的口吻来叙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内心凄凉的涂涂,也曾温暖过。
涂涂林临死前,头脑中也一定闪过若干温暖的画面,譬如:那些温暖的夜晚,门外的小朋友,还有身边的老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2)这篇文章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涂涂为什么会把好吃的给“老黄”吃呢?
(4)文中划线的句子做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1)艾滋病儿童涂涂患病之后得到大人和孩子们不同的对待的故事。
(2)倒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因为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4)①用景物结尾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升华了主题。
②突出了涂涂温暖的个性。
③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涂涂”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大人和孩子们不同对待他的事件。
(2)开头第一自然段“涂涂命苦。
去了福利院还没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死时,他才九岁”就写涂涂的去世,然后叙述涂涂的生长环境及患病情况。
所以这属于明显的倒叙的记叙顺序。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从内容上讲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从“老黄,是涂涂家的一条老狗,是除了涂涂之外,房子里唯一有生命气息的东西”这句描写来看,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答此题要回归文本,找到相关情节分析。
(4)首先要理解好“那些温暖的夜晚,门外的小朋友,还有身边的老黄”这句话的大意,然后指出描写方法,最后结合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来作答。
首先是景物描写;然后“那些温暖的夜晚”中的“温暖”突出了涂涂的个性,深化了中心;最后引起读者的思考。
故答案为:(1)艾滋病儿童涂涂患病之后得到大人和孩子们不同的对待的故事。
(2)倒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奠定了全文伤感的基调。
(3)因为老黄是他身边唯一的生命,他生病之后所有人都离开了他,老黄让他感受到一点点温暖。
(4)①用景物结尾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升华了主题。
②突出了涂涂温暖的个性。
③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文章叙述顺序的把握,注意有顺叙、倒叙、插叙。
本文是倒叙,然后结合
内容体会作用。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答此题要回归文本,找到相关情节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注意首先通读句子,明确句子内容,体会景物结尾对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雨渐渐大起来。
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
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
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
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
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
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
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
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
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简析下面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
”
(3)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中包含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莫怀戚《散步》)
本文第⑥段与链接材料中都有对孩子的描写,请说说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刻画的人物性格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1)示例1:一对母女雨中骑车打伞回家的情景。
示例2:一个雨天里,一对母女骑车打伞回家的温暖故事。
(2)“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猛,与“嘭嘭直响”相呼应。
(3)不能删。
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4)①有为女儿的乖巧懂事、体贴温暖而感动之情;②有为委屈了女儿而惭愧心酸之情;③还有感于自己为生活而艰辛拼搏的感慨之情。
(5)描写方法上的共同点: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不同点:文中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人物性格上的共同点:乖巧懂事,聪明机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本文记叙一对母女在风雨中打着伞骑车回家。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因为“砸”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猛,与“嘭嘭直响”相呼应。
(3)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
第四段插叙“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
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补充说明我节约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因此不能删去。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从文章“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可以看出我流泪是因为我为女儿对我的理解所感动。
有感于小小的女儿便受我所累。
有感于我为了梦想,生活的艰辛,女儿却毫不埋怨而流泪.还有为了女儿的优秀而感动。
(5)本题考查不同文段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两篇文段的内容及描写手法和人物性格,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异同分析。
一般都是先分析相同点,再找出不同处.描写方法上的共同点: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不同点:文中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人物性格上的共同点:乖巧懂事,聪明机灵。
故答案为:(1)示例1:一对母女雨中骑车打伞回家的情景。
示例2:一个雨天里,一对母女骑车打伞回家的温暖故事。
(2)“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猛,与“嘭嘭直响”相呼应。
(3)不能删。
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
(4)①有为女儿的乖巧懂事、体贴温暖而感动之情;②有为委屈了女儿而惭愧心酸之情;
③还有感于自己为生活而艰辛拼搏的感慨之情。
(5)描写方法上的共同点: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不同点:文中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人物性格上的共同点:乖巧懂事,聪明机灵。
【点评】(1)此题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做这类题,要注意答题技巧,可采用什么人+什么时候+干什么或者什么物+怎么样,要学会筛选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并加以概括,还要注意语言尽量简洁,语意表达明确。
(2)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
做此类题,可以采用删词或换词的方法,如本题中的“砸”改为“滴”,就不能体现雨大的特点,再能体会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还要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这类题,要考查的是文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结构上分析: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深化主题,补充强调等方面,还可以从记叙的顺序方法上分析。
(4)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本题从内容上分析人物的情感,第三条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到,因为生活阅历尚浅。
(5)做此类迁移拓展题,先审清题目再做答。
要掌握一般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还有人物的共性,应该是分析孩子性格的共性,要注意筛选概括信息。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
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划线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答案】(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
(或:因蚊子的出现)
(3)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生命的声音”表面上是指他在矿井下听到的蚊子的声音,还指生命的呼唤,从而说明了信念的巨大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
从“他的心宁静极了”“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因为蚊子的声音。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蚊子的声音带给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相濡以沫”指的是困境中相互扶持,在文中指的是蚊子带给矿工精神上的支持,矿工为蚊子提供了能够让它活下去的血。
故答案为:(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3)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4)“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点评】本文是一篇综合性较强的小说阅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比如本题的含义、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赏析等,其中第(4)是难点。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
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子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
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
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
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的画线句是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
②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