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同震地表破裂及其与山脉隆升的关系

合集下载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关 键 词 :玉 树 Ms . 7 1地 震 ; 源 破 裂 过 程 ; 表 破 裂 带 ; 应 关 系 震 地 对
中图 分 类 号 : 3 53 1 P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 (0 2 O — 0 2 —0 00 8421)1 03 6
Re a i n b t e he So r e Ru u e Pr c s n l to e we n t u c pt r o e sa d Su f c r a e Ru t r n ft s . p u e Zo e o heM 7 1 Yu hu Ea t u k s r hq a e
与震 后 实地考 察 的地 表 破 裂 带做 对 比 , 一 步 了解 进
式 中 ,蛔 为 断层 介质 的弹性 模量 为 断 层 面法 向 c 方 向余 弦 ; ( t r 为断层 面 上 点 与 观测 点 G z,; ) ,
之 间的路径 效应 , 即格 林 函 数 ; G ( , ; r 是 而 zt ,)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 然 基 金 ( 0 7 1 2 ; 州 地 震 研 究 所 青 年 地 震 科 学 基 金 (0 0 5 ; 国 地 震 局 兰 州 地 震 研 究 所 论 著 编 号 国 4823 ) 兰 2 10 ) 中
LC2 1 0 9 0 2 0
作 者 简介 : 白 云 ( 90 )男 ( 族 )甘 肃 陇西 人 , 程 师 , 刘 18 一 , 汉 , 工 在读 硕 士 , 主要 从 事 活 动构 造 的学 习与 研 究 .
ZO n e .
Ke r :Yus s .1 e r h a y wo ds hu M 7 a t qu ke;S r e r pt r r c s ;S f c u u e z n ou c u u e p o e s ur a er pt r o e;C0 r s n ng r e pO di

青海玉树地震(展板)

青海玉树地震(展板)
定帮助
图 1 震中位置及断层影像
3.初步结论
1.玉树地震所处的玉树断裂带所发生的 强震空间上具有“填空性”
2 本次强震在震前的微观和宏观上都出 现了异常,主要是空间上出现围空区域, 时间上地震出现异常平静,地震序列为 前-主-余型
3.下一步探索:发震的动力背景,与面 初步结论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2.相关发震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特征
空间异常特征
震前异常特征明显出现典 型的围空区域,围空区持 续了19个月,在玉树附近 首先发生了1 次4.7 级地震, 约2 小时后发生了玉树7.1 级地震
时间上异常特征
地震序列成前-主-余型或 主-余型,时间上的活动性 特征为震前出现异常平静 期,
2.1发震断裂
图2 玉树断裂带发震构造图
图3 几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球)
玉树断裂带走向北北西-北西,倾向成 波状陡立,总长度500km,为左旋走
滑性质分为五段,且在玉树地震发生 前,除玉原主要活动地块及其运动学特征图
2.2地震活动性特征初探
图5 玉树地震前不同档级地震的震中分布图 图6 玉树段2000-2010.7地震序列图
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性初探
1.引言
青海玉树7.1级 地震发生2010 年4月14日, 震中位于玉树 县,于玉树断 裂带的甘孜— 玉树断裂带上 发生,该地震 是巴颜喀拉块 体边界带强震, 研究本次地震 的发震构造背 景及活动性有 助于对该段断 裂上的地震发 生机理及未来 发震趋势有一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摘要:本文根据收集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结合课本与地震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成因和总结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并归纳了此次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玉树地震震害特点破坏规律前言:2010年4月14日0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96.6°E、33.2°N)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

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结古镇隆洪达附近(96.85°E、33.06°N)。

玉树地震是青海省近20年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国内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受灾面积达26 500 km ,受灾人口20万余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处在极灾区,地震烈度达Ⅸ度,90% 以上的房屋严重破坏甚至毁坏,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结古镇。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加深对地震震害特点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一、震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从全球板块运动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入形成的喜马拉雅碰撞带以北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这种挤压的挟持下缩短,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滑移,造成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并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块体边缘形成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系和挤出块体。

从我国地质构造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的中南部。

近期,块体的西部附近发生过1996年喀喇昆仑7.1、1997年玛尼7.9级地震和2008年于田7.3级地震,中西部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地震,块体的东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地震。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野外地 质地 貌 研 究 表 明甘 孜一 玉 树 断 裂 带 近 5万 年 来 的 平 均 左 旋 滑 动 速 率 约 为 1 2
mm / [ a ,晚第 四纪 以来 玉树两侧 ( 柯 段 和 当江 段) 平滑 动 速率 约 为 7 邓 水 .3mm / l 。 a3 _ ] 13 7 8年 在玉树 县西北 侧隆 宝镇发 生 不小 于 7级 强震[ ,1 9 6 8 6年在 玉 树 县南 侧 洛 须至 巴塘 ]
第 3 O卷
第 3期


V 0.3 1 0,N o .3
21 0 0年 7月
EARTHQUAKE
J 1 ,2 l u. 0O
玉树 7 1地 震 地 表 破 裂 . 带 及 其 同震 位 移 分 布
张军 龙 陈长 云 胡朝 忠 杨 攀 新 , , ,
熊仁伟 李 智敏 任 金 卫 , ,
1 甘 孜一 玉树 断 裂 带 地 质概 况
印度 板块 以约 4 0mm/ a的速率 与欧 亚 板块 的北 向汇 聚造 就 了青藏 高原 广 泛 隆升 和众
* 收 稿 日期 : 0 0 0 — 5 2 1 — 50 ;修 改 回 日期 :2 1 — 5 1 0 00—5
基 金 项 目 :国家 重 点 基 础研 究 发 展 计 划 项 目(0 8 B 2 7 ) 助 20 C 4 5 0 资 作 者 简 介 : 军 龙 ( 9 3) 张 1 7 一 ,男 ,山西 阳城 人 , 研 究 员 , 0 5年 获 硕士 学 位 ,主要 从 事 地 震 地 质 等 研究 。 副 20
据 中国地震 台 网测 定 ,2 1 0 0年 4 1 月 4日7时 4 9分 3 秒 ( 7 北京 时 间) 青海 省玉树 县 附 ,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2(032)001【摘要】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分布,在玉树县城西北部的主破裂带具有左行右阶走滑特征;玉树县城西南至桑卡一段的破裂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山体裂缝;桑卡西部的一段地表破裂表现为逆冲运动特征.玉树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水渠破坏、山体滑坡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玉树县城西部和南部房屋倒塌严重,玉树至桑卡一带断裂沿线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多处水渠破坏造成道路阻塞.结果表明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和震害分布受断裂带控制.%The MS7. 1 Yushu earthquake, Qinghai occurred on 14th April, 2010 is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the Ganzi-Yushu fault. Yushu earthquake caused surface ruptures and building damages distributed along the Ganzi-Yushu faul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ternary activities of Ganzi-Yushu fault, such as fault cliff, pull-apart basin and left laterally faulted gulli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Landsat ETM+ and SPOT images. High resolution aerial photographs acquired after the earthquake revealed that the surfaceruptures mainly occurred along the Yushu segment of Ganzi-Yushu fault and the surface ruptures occurred to the north-west of Yushu are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and right-step features. Surface ruptures occurred between Yushu to Sangka segment are characterized by widely distributed cracks of mountains. Surface ruptures occurred to the west of Sangka are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features. Collapsed building, damaged aqueduct and mountain landslid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fault. Severe building collapse occurred in the west and south part of Yushu 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ruptures and earthquake damages is controlled by the fault.【总页数】11页(P82-92)【作者】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 [J], 潘家伟;李海兵;吴富蛲;李宁;郭瑞强;张伟2.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J], 周春景;吴中海;尼玛次仁;李家存;蒋瑶;刘艳辉3.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同震地表破裂及其与山脉隆升的关系 [J], 吴富峣n;李海兵;潘家伟;李宁;郭瑞强;张伟4.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5.青海玉树M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J],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苏桂武;王继;李智敏;张晓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玉树M_S7_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青海玉树M_S7_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Journal of Eng i n eeri n 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3)-0289-08青海玉树M S 7 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胡道功张作辰( 中国地质调查局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 S 7 1级地震。

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

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

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低位滑坡 地震破裂中图分类号:P 6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0-05-2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6-0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4B 02)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No .1212011014035)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殷跃平,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工作.Em ai:l yyuep i ng @m a il cgs gov cnRE S EARCH ON MA J OR CHARACTER IS T ICS OF GEOHAZARDS IN -DUCED BY THE YU S HU M S 7 1EARTHQUAKEY IN YuepingZ HANG YongshuangMA Y i n shengHU D aogongZ HANG Zuochen( China G eological Surve y,B eiji ng 100037)( Instit u te of Geom echanics ,Chinese A cade 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 ract The Yushu M S 7 1earthquake w as happened at 7:49on April 14,2010i n Yushu county o fQ i n gha iprov i n ce .Besi d es conti n uous surface rupture and a large num ber of properties co llapse ,the types of geohazards i n -duced by earthquake i n cl u de rock fal,l landslide ,potential debris flo w ,etc .In addition ,the geohazards can be ag -gravated by the eart h quake -induced sandy so il liquefacti o n ,as we ll as burst of a channe,l i n l o cal areas .Based on field i n vesti g ati o n and co mparison of the geohazard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Yushu earthquake ,the authors summ a -rize the m a j o 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shu M S 7 1earthquake ,such as the a m ount of geohazard i n creasi n g obv ious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distri b ution o f geohazards contro lled by the active fau lts ,the lo w-position so il/co ll u v i a l landslides predo m i n an,t the e ffect o f geohazard chain be i n g notab le ,etc .so m e proposals for geohazard control during reconstructi o n have been given fort h i n th i s paper .K ey w ords Yushu earthquake ,Geohazar d induced by earthquake ,Sandy so il liquefacti o n,Lo w-position land -sli d e ,Earthquake rupture1 引 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M S7 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 m,震中位于县城西北约33km。

2010年青海玉树M_S7_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2010年青海玉树M_S7_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2. 2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建筑物抗震能力低, 破坏严重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为主 , 农牧兼营的地区。2006 年玉树州二、 三产业产值密度在
全国 345 个地级市排序中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 , 工业水平非常落后, 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总体经 2 个是省级贫困县。 济发展水平落后 ( 表3 ) 。玉树州下辖的 6 个县中 4 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该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低 。 经中国地震局玉树 7. 1 级地震现 场工作队实地调查, 灾区房屋主要有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空心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 4 类, 另有 极少数为框架结构 ( 表4 ) 。由于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并受当地山区自然条件限制, 砖的当 地烧制和长途运输困难, 灾区土木结构和空心砌体结构房屋所占比例很大。 据现场抽样调查, 这两类房屋约占当地固定房屋总面积的 80% 左右, 而这两种房屋绝大多数属于民居, 缺乏抗震 设计, 抗震能力低, 尤其是土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 ; 而经过 Ⅶ 度设防的砖木、 砖混和 框架结构房屋所占的比例仅 20% 左右 ( 表4 ) 。 总体来看, 灾区房屋的抗震能力处于全国最低
① 引自中国地震局玉树 M S 7. 1 地震现场工作队资料 。
536 2. 1 2. 1. 1




33 卷
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 , 灾情严重, 灾区广大, 但重灾区集中 震中靠近城镇
96. 6° E , 本次地震仪器震中位于 33. 2° N, 距离玉树县城结古镇仅 40km; 宏观震中位于 33. 06°N, 96. 85°E , 距离玉树县城结古镇仅 11. 5km, 加之地表破裂带从东南方向穿过结古镇 ( 烈度达到Ⅸ度) ( 图1 ) , 致使震中及地面震动最强烈的部位恰与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城镇等居民 从而造成该次地震的灾害十分严重, 城镇房屋建筑、 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破坏严 点相叠加, 人员伤亡及室外避难人数众多, 经济损失巨大。 重, 2. 1. 2 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 玉树 7. 1 级地震灾区人口稀少, 但分布极不均匀, 灾区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交通条 件相对较好的结古镇。位于扎曲河河谷的结古镇是玉树州 、 县府驻地, 是青海西宁、 四川康定和 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和贸易重镇 , 人口密度很大, 常住和流动人口总计约 10 万, 相当于玉树县人口的 80% 以上。扎曲河谷属构造峡谷, 其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本 由此形成的地表破裂沿断裂带穿过结古 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甘孜 - 玉树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作用, 。 镇 发震断裂和地表破裂带走向与居民点空间展布整体上有很大一致性 ( 图1 ) , 从而进一步加 大了本次地震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以上 2 种效应相互强化, 不仅加重了本次地震的灾情, 而且也使本次地震呈现出了灾区广 2 大、 但重灾区特别集中的特点。 整个灾区面积近 3 万 km , 而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面积不足 20% , 受灾人口却占到了总受灾人口的 74% ( 表2 ) 。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0(030)003【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地震, 野外地质考察及室内遥感解译表明地震形成反"L"形地表破裂, 长约50公里, 宏观震中位于郭央烟宋多(33°3′N, 96°51′E). 总体上可分为三段, 北段与中段间有16 km未发现明显地表破裂形迹, 中段和南段呈左阶排列, 阶区内发育有右阶羽列式破裂. 玉树地震最大位移量不小于1.3 m, 以左行走滑活动为主, 兼有挤压逆冲活动. 玉树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断裂南侧羌塘块体和北侧巴颜喀拉块体差异运动导致了玉树地震的发生. 地震复发间隔108~185 a. 破裂南端与1896年强震破裂之间尚有20余公里未发现破裂, 其地震危险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页数】12页(P1-12)【作者】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 [J], 石峰;何宏林;张英2.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同震破裂、余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J], 邵志刚;马宏生;张浪平;黄建平;闻学泽3.2010年Ms7.1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对2011年Ms5.2级囊谦地震的影响 [J], 单斌;李佳航;韩立波;房立华;杨嵩;金笔凯;郑勇;熊熊4.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5.实际地形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J], 王铭锋;李一琼;俞言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孜 玉 树 断 裂 的 玉 树 段 分 布 , 玉树 县城 两 北 部 的 主破 裂 带 具 有 左 行 右 阶 走滑 特 征 ; 在 玉树 县 城
两 南 至 桑 卡 一 段 的破 裂 表 现 为 广 泛 分 布 的 山体 裂 缝 ;桑 卡 西 部 的 一 段 地 表 破 裂 表 现 为 逆 冲运 动 特征 。玉 树 地 震 造成 的房 屋 建 筑 破 坏 、 渠 破 坏 、山体 滑坡 主要 沿 断 裂 带 分 布 ,玉 树 县 城 西 水

* 收稿 日期 : 0 10 — 1 1 - 42 ;修 改 回 日期 :2 1 - 7 2 2 0 10 — 5 基金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 0 8 B 2 73 ,中一 国 际 科 技 合 作 与 交 流 项 目 ( 08 F 0 0 ) 2 0 C 4 50 ) 俄 2 0 D A2 70
21 0 0年 中 国地 震 局 玉树 地 震 现 场 科 学 考察 项 目震 害 遥 感 比对 专 题 董 1 7 ,女 , 北 邢 台人 , 研 究 员 ,主要 从 事 遥 感 在地 震 灾 害 评 价 中 的 应 用研 究 。 河 副 作者 简 介 : 彦 芳 (9 7)
1 期
董 彦 芳 等 :2 1 0 0年 青 海 玉 树 Ms . 7 1地 震 地 表 破 裂 特 征 的 高 分 辨 率 遥 感 分 析
部 和 南 部 房 屋倒 塌严 重 , 树 至 桑 卡 一 带 断 裂 沿线 村庄 的房 屋 几 乎 全 部 倒 塌 , 处 水 渠 破 坏造 玉 多 成 道 路 阻 塞 。 果 表 明 玉 树 地震 造成 的地 表 破 裂 和 震 害 分 布 受 断 裂 带 控 制 。 结
关 键 词 : 树 地 震 ; 表 破 裂 ;高分 辨率 遥 感 ; 孜 玉 地 甘

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

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

表1
断层分段 当江 -玉树 巴塘 -洛须 俄支 -垭口 纳洼 -庭卡 同震位移量 /m 2± 0.2 5 7± 2 5~5.3 地表破裂长度 /km 31 70 180 66
甘孜 -玉树断裂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时间
震级 7.1 7.3 7.7 7.3 平均滑动速率 /mm·a 1 7.3± 0.6
[8,10]
1201
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出现在该断裂的
NW 段 , 主破裂长约 31 km, 加上仪器震中处长约 2 km 的破裂 , 总长达 51 km, 是甘孜 -玉树断裂再次破 裂的结果 (图 2).
2
地表破裂的基本特征
此次地震较清晰的地表破裂带由 3 条主破裂左
阶组成 , 总体走向 310° ~320° , 北侧主破裂长约 16 km, 中间主破裂长约 9 km, 南侧主破裂长约 7 km, 总长约 31 km (图 3), 左旋走滑性质 . 此外 , 在隆宝镇 东侧约 17 km(微观震中南约 500 m)的 (33°11 ′50.0″N, 96°35 ′03.4″E)一带见有走向近 EW 向、长约 2 km 的 雁列式张裂缝带 , 如以该点做为破裂带的北端点 , 则 破裂带端点之间的直线长度约为 51 km. 从该点至较
级地震 . 地震造成两千二百余
人遇难 , 结古镇超过 80%的房屋被毁 , 是汶川特大地 震之后我国大陆又一次生命、 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地 震 . 有关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地表破裂特征以 及发震构造的大地震重复行为 , 也成为地震科技工 作者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 尽快研究或讨论这些问 题 , 可对震后重建和确定未来我国大地震重点监视 防御区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信息 . 本文在第一时间 现场考察的基础上 , 报道玉树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 现象 , 并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古地震遗迹调查的结 果 , 分析发震构造及其大地震复发特征 , 给出一点初 步认识 .

青海玉树7_1级地震构造背景

青海玉树7_1级地震构造背景

第5期(总第377期)国 际 地 震 动 态No.5(Serial No1377) 2010年5月Recent Devel opments in World Seis mol ogy May,2010动 态青海玉树7.1级地震构造背景3李金臣 潘 华 张志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所处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区域地震构造特征,最后对玉树地震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的展布、分段性和活动性进行概述。

关键词 青海;玉树;地震;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do i:10.3969/j.issn.023524975.2010.05.0011 大地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上,玉树震区处于青藏高原中部,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交界的金沙江缝合带附近(图1)。

青藏高原是由不同地质发育历史的微大陆拼合起来的,自北向南可以划分出6个地块,中间以5条缝合线相隔:最北面的是高原北邻的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它是中国大陆最古老的大陆块,固结于元古代早中期;高原的北缘是西昆仑—祁连山加里东期缝合带,其南依次为柴达木地块、昆仑山华力西期缝合带、巴颜喀拉地块、金沙江印支期缝合带、羌塘地块、班公湖—怒江燕山期缝合带、藏北地块、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期缝合带、喜马拉雅地块[1]。

青藏高原5条狭长的缝合带是各时期洋盆消减和地体碰撞的结果。

缝合带的时代由北向南依次变新,显示了亚洲大陆逐渐向南增生[223]。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使雅鲁藏布江一带的特提斯残余海最终封闭,并开始了缓慢的分阶段3收稿日期:2010205209;修回日期:2010205210。

的构造运动及地面隆升过程。

2 区域地震分布特征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5月9日15时00分玉树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712个,其中3.0级以上余震15个,分别为6.0~6.9级地震1个,5.0~5.9级地震0个,4.0~4.9级地震4个,3.0~3.9级地震10个。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译石峰;何宏林;张英【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0(005)002【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除组织现场快速震害评估和地表破裂带调查外,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是迅速给出初步震害评估和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置和展布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的对比,解译出了12km长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其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线性阴影和色彩变化.地表破裂带位置和先存的断层、老破裂带位置一致,说明青海玉树地震属于原地复发型地震.同时,解译结果也得到了来自野外实地调查结果的验证,证明了遥感解译的可信性和及时性.但解译破裂长度远小于实际破裂长度,也说明了基于2.5m分辨率的SPOT卫星影像的遥感解译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总页数】8页(P220-227)【作者】石峰;何宏林;张英【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 [J], 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2.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J], 周春景;吴中海;尼玛次仁;李家存;蒋瑶;刘艳辉3.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4.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发震应力场与非稳定发震机理的模拟 [J], 王连捷;王薇;崔军文;孙东生;乔子江;赵卫华5.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J], 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胡道功;张作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许力生;邸海滨;冯万鹏;李春来【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0(053)006【摘要】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s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近断层地面运动(速度场和位移场),再现了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图像.根据这个图像,震源的单侧破裂过程导致了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地震波自震中向四周扩散开去,但沿着断层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地震波的幅度更大、波峰更密.玉树县城恰好位于地面静态位移较大的区域,也位于较强烈的位移波和速度波穿越的地带.与实际的地面运动相比,虽然我们的计算还不够精确,但无容置疑,破裂过程导致的多普勒效应是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总页数】8页(P1366-1373)【作者】许力生;邸海滨;冯万鹏;李春来【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J], 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2.基于GPS观测研究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机制[J], 孟国杰;苏小宁;徐婉桢;任金卫;杨永林;NikolayV.Shestakov3.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4.地震波速度结构与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Ms7.1地震间的联系:来自余震层析成像的证据 [J], 裴顺平;陈永顺;郑宁宁(译);徐沁(校);吕春来许(复校);许忠淮(复校);5.小波分析在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下流体分析中的应用 [J], 杨晓霞;刘磊;李玉丽;马茹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树 MS7.1 地震前山丹、古丰台地电场变化

玉树 MS7.1 地震前山丹、古丰台地电场变化

140 玉树M S 7.1地震前山丹、古丰台地电场变化∗范莹莹1) 安张辉1) 王建军1) 解 滔2) 陈军营1) 刘 君1)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 730000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 S 7.1地震,本次大震及其强余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地块南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

对于玉树地震,山丹、古丰台震中距均为740 km ,二者布极方式相同,都为NS 、EW 、NW 测向长短极距共6个测道,电极都为不极化电极,山丹台与古丰台相距217 km 。

对于同一地震,存在震中距相同的地电场台站的这种情况在以往研究中很少发现。

通过小波变换去除山丹、古丰台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地电场分钟值数据中周期为24 h ,12 h ,6 h 和极高频扰动成份,然后再将滤波后的信号利用全局小波能谱法进行分析,研究上述两台在玉树M S 7.1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小波能谱值的变化。

用小波变换的方法改变时间-频率窗口形状可很好地解决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的矛盾,在时间和频率域都有很好的局部化性质。

对信号的低频成分,采用宽的时间窗,得到高的频率分辨率;对信号高频成分,则采用窄的时间窗,得到低的频率分辨率。

由于小波变换有多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对各周期分量进行时间定位。

小波能谱可在时间域得到信号各频域成份随时间的变化,通常应用振幅的平方∣W Ψ f (a,b)∣2绘制小波能谱图。

∑===1022),(1),(N l lb a f W N b a W 是全局小波能谱,全局小波能谱表示在整个时间内将小波能谱对时间取平均,N 表示数据长度。

利用小波能谱法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山丹台2010年2月3日开始发生能谱值缓慢间断性的增大现象,4月7日(即震前6天)增大现象最为明显,最大增幅超过400%。

同样的,古丰台在2010年2月3日开始6个测道均发生全局小波能谱值间断性增大的现象,玉树地震前6天能谱值达到最大,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古丰台NS 测道长、短极距和NW 测道长极距能谱值逐步恢复变小,但其他3个测道能谱值仍持续增大(图1)。

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

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

2010年玉树地震(Ms7.1)地表破裂特征、破裂机制与破裂过程潘家伟;李海兵;吴富蛲;李宁;郭瑞强;张伟【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1(27)11【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Ms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同震位移量进行了精确的测量.根据野外考察和测量的结果,对玉树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同震位移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地震的破裂机制和破裂过程进行了探讨,取得如下认识:(1)玉树地震形成了沿鲜水河断裂带西北段(甘孜-玉树断裂)分布的东、西两条地表破裂带,西段破裂带分布在微观震中附近的隆宝湖拉分盆地中,长约19km;东段破裂带沿扎曲河南岸及巴塘河西岸山坡展布,长度约31km;上述两条破裂带之间存在约15km的地表破裂空区;(2)野外测量获得玉树地震的最大同震位移量为2.3m,位于东段地表破裂带中部郭央烟宋多附近;(3)地表破裂和野外构造地貌特征均反映了发震断层处于走滑伸展环境,断层左旋走滑过程中伴随正断作用;(4)地震波反演结果和地表破裂分布特征表明,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包括两次子事件,分别在地表形成了隆宝湖破裂带和扎曲河、巴塘河破裂带,隆宝湖及玉树县城西侧的山间谷地是在甘孜-玉树断裂长期活动的破裂带阶区转换拉张过程中形成的两个拉分盆地.%On 14 April 2010, an earthquake (Ms7. 1) happened in the Yushu region, Qinghai Province, causing larg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After the earthquake, w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accurately measured co-seismicdisplacements. Based on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easur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analyzed. The earthquake rupture mechanism and the rupture proces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s were obtained: ( 1 ) The Yushu earthquake produced two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northwest section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Ganzi-Yushu fault). The western surface rupture is located in the Longbao lake pull-apart basin near the micro-epicenter, and is about 19km long. The eastern surface rupture is located along the hillsides south of Zhaqu river and the west of the Batang river, and is about 31km long. There is a ~ 15km gap between the former two segment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2) Field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or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2. 3m,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eastern surface rupture, near the Guoyangyansongduo village.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as well as field tectonic geomorphology indicate that the ruptured fault is developed in transtensional setting. Tension normal fault developed during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process of the fault. (4) Seismic data invertion resul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rupture show that the Yushu earthquake consist of two sub-events, which formed the Longbao l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Zhaqu river-Batang river surface rupture zone, respectively. The valley west of Yushu City and the Longbao Lake are both pull-apart basins formed during the transtension activity of the fault.【总页数】11页(P3449-3459)【作者】潘家伟;李海兵;吴富蛲;李宁;郭瑞强;张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四川地矿局109地质队,成都1000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J], 董彦芳;袁小祥;王晓青;窦爱霞2.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Ms7.1)同震地表破裂及其与山脉隆升的关系 [J], 吴富峣n;李海兵;潘家伟;李宁;郭瑞强;张伟3.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J],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于贵华;李智敏;苏桂武;王继;张晓清4.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J], 张桂芳;屈春燕;单新建;刘云华;宋小刚5.实际地形对2010年玉树MS7.1地震动力学破裂过程及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J], 王铭锋;李一琼;俞言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应急科考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应急科考

玉树7.1级地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应急科考王继;陈立春;田勤俭;李志敏;孙鑫哲;张晓清【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0(026)004【摘要】玉树7.1级地震断层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总体走向300°~320°,隆宝镇上见有约2km长的雁列式张裂缝,北侧主破裂长约16km,中间主破裂长约9km,南侧主破裂长约7km,总长约34km.各主破裂均由一系列支破裂雁列组成,支破裂表现为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张裂缝,最南端禅古寺表现为垂直位错.破裂为左旋走滑性质,最大走滑位移量位于北侧主破裂上,约1.8m.【总页数】4页(P464-467)【作者】王继;陈立春;田勤俭;李志敏;孙鑫哲;张晓清【作者单位】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民族园路9号,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民族园路9号,100029;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J],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于贵华;李智敏;苏桂武;王继;张晓清2.逆断层型地震地表破裂带滑动矢量计算方法探讨——以汶川地震为例 [J], 李涛;陈杰;黄明达;余松3.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 [J],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李家辑4.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s7.6地震为例 [J], 李红;邓志辉;陈连旺;周庆;冉洪流;邢成起5.玉树M_S7.1地震时空破裂过程及与地表破裂带的对应关系 [J], 刘白云;袁道阳;陈继锋;牛延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及震后青藏高原强震趋势分析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及震后青藏高原强震趋势分析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及震后青藏高原强震趋势分析钱晓东;秦嘉政【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0(33)4【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是该区历史上发生的最为强烈的地震.该地震属走滑型,地处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风火山左旋走滑断裂,地震破裂主要向震中东南方向.该地震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以不同速率向东运动,地块间的差异运动使其边界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的结果.根据地震定标律估算的主震断层破裂参数和应力参数为:地震矩MO=1.78×1019N·m,矩震级MW=6.8,断层破裂面积S=468 km2,断层错距D=1.4 m,断层破裂长度L=37 km,断层破裂宽度W=12.6 km,剪应力τO=16.8 MPa,应力降△σ=7.03 MPa.历史地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是在世界8级以上地震、中国西部大三角7.8级以上地震、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和巴颜喀拉块体7级以上地震处于强烈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玉树地震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羌塘地块及川滇菱形块体未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总页数】10页(P255-264)【作者】钱晓东;秦嘉政【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7【相关文献】1.青海玉树地震后伤员救治及医院处置对策 [J], 李盛华;郭平德;周明旺;宋渊;周君2.紫草油膏在青海玉树地震后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朱春晖;张晓明;蔡辉;张琰;3.紫草油膏在青海玉树地震后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朱春晖;张晓明;蔡辉;张琰4.青藏高原西北于田地区强震后地震迁移图像与活动构造关系讨论 [J], 张军龙5.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同震-震后形变场特征及演化过程 [J], 屈春燕;张桂芳;单新建;张国宏;刘云华;宋小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特征及强震动力学关系探讨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特征及强震动力学关系探讨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特征及强震动力学关系探讨马玉虎;陈玉华【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1(027)002【摘要】The authors studied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before the Yushu A/S7. 1 earthquake on April 14, 2010. Analysis showed that anomalies were not rich before the Yushu Msl. 1 earthquake, but those observed were prominent. There were Afs6. 0, MS5. 0 and MS4. 0 seismic calm regions of long and medium-term trend anomalies. Precursor anomalies included Yushu and Delingha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Ping'an electromagnetics.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animals macro phenomenon week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was aMS4.7 earthquake 130 minutes before the main shock.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Yushu earthquake preparation with the Bayan Har block boundary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ince 199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arakorum MS7. 1 earthquake 1996, the Mani M%1. 5 earthquake and the Yushu Msl. 1 earthquake were events in the same dynamic process. And long and medium-term trend anomali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dynamics of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earthquake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foreshock identification and precursor observation of Yushu MS7. 1 earthquake.%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前兆异常以及震前动物反常行为.研究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并不丰富,但觉察到的异常突出.其中中长期异常有6级、5级和4级的平静区;前兆观测有玉树表层水温、德令哈表层水温和平安电磁波等显著异常;同时震前1周还存在数量较多的动物宏观异常现象;主震前130mi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结合1996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边界的强震震源机制解,探讨了玉树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1997年玛尼7.5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是同一动力学过程下的强震事件,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震级档平静区演化可能与上述动力学过程有关.还对强震原地复发、前震识别和玉树地震中的前兆观测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总页数】11页(P136-146)【作者】马玉虎;陈玉华【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西宁市兴海路1号 81000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市兴海路1号 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周、月频次分布特征 [J], 陈学忠;李艳娥2.青海玉树与德令哈地热观测井在汶川与玉树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J], 何案华;赵刚;刘成龙;范良龙3.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 [J], 袁伏全;谢庆和;周海生4.2010年4月14日中国玉树Ms7.1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 [J],T.Xie;C.L.Kang;W.Y.Ma;贾丽华;郭晓燕;曹凤娟5.2021年玛多MS7.4地震前玉树地震台井水温异常特征 [J], 苏维刚;刘磊;袁伏全;赵玉红;孙玺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宋金;蒋海昆【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1(27)4【摘要】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余震及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在考虑震源区附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础上,由震源区构造应力和主震破裂产生的应力叠加,计算得到最容易破裂的余震断层面,进而计算玉树主震在上述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态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与余震分布较为吻合,说明玉树主震对大部分余震有触发作用.利用相同方法计算了玉树主震对周边更大范围内地震的应力触发影响,发现大部分区域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库仑应力变化图像基本一致,中小地震大多发生在正向触发区域,但量值较小.对余震断层面与主震完全一致的情形进行了同样的计算,与前述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显示,考虑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方式所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与余震及区域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相吻合.%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s generated by the Yushu Ms7. 1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stress, we take into account the static stress change triggered by the Yushu MS7. 1 earthquake to find the optional fault plane. We then calculat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n the optional faul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of aftershocks are triggered by the main shock. The image of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s also in accord with regional earthquakes (ML ≥ 3.0) distribution, but the value is lower than 0.01MPa. In addition, this papercalculates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the aftershock fault planes same as the mainshock.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in the previous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image of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btained by using " optional fault" method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Yushu aftershocks and regional earthquakes.【总页数】7页(P396-402)【作者】宋金;蒋海昆【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西城区三里河南横街5号 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J], 万永革;沈正康;尚丹2.2010年玉树Ms7.1地震同震破裂、余震分布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J], 邵志刚;马宏生;张浪平;黄建平;闻学泽3.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加速度场预测 [J], 王海云4.地震波速度结构与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Ms7.1地震间的联系:来自余震层析成像的证据 [J], 裴顺平;陈永顺;郑宁宁(译);徐沁(校);吕春来许(复校);许忠淮(复校);5.2010年4月14日中国玉树Ms7.1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 [J],T.Xie;C.L.Kang;W.Y.Ma;贾丽华;郭晓燕;曹凤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a t n f l v sg t nwefu dta n h i su Ms. erh u k cur do r 4 2 1 p o u e sr c:I e i et ai o n tQig a h 7 1 at q a eo c re n Api 1 , 0 0 rd c da ̄6 m n idn i o h Yu l 5k l g o
以 右 阶雁 行 状 破 裂 分 布 为 主要 特 征 , 呈现 左 旋 走 滑 性 质 , 随 有 垂 直位 移 。 伴 统计 结果 显 示 , 同震 地 表 破 裂 垂 直位 移 ( 1 水 平 位 幽 与 移 ) 比 值 在 01~ . 的 . 0 3之 间 , 貌 累积 d 3 5 地 v与 累积 砒 比值 为 02~ . 。 同震 d/h与地 貌 d/h的相 似 显 示 玉树 南 山 的 形 . O6 7 3 vd vd 成 和 玉树 地 震 具 有 同样 的运 动 学和 动 力 学性 质 , 树 南 山 的 形 成 是 地 质 历 史 上 沿 玉 树 断 裂 多次 类 似 于 玉 树 地 震 的 地 震 活 动 的 玉 结 果 , 算 出需要 10 ̄ 60次地 震 才 能 造 成 玉树 南 山的 隆 升 。 前人 研 究本 段 断层 地 震 复 发 周期 为 1 0 20年 , 算 出断 层 开 计 8020 2~0 计
及 其与 山脉隆升的关 系
吴 富晓 , 海 兵 1 潘 家伟 , 李 , 2 , 李 宁 。郭 瑞 强 , , r张 伟 1 , 2
W U u y o一 L l bn P N a we 一 F — a , I Ha ig一 A J — i , — , i
L i g ,G U O u —q a g IN n 3 R i in ZH AN G e W i,
c o—s i i ura e r t r o es c s f c up u e z ne whih srke 0 a i sN E.The e tr o sc m po e wo pat:t e tsci n sa m c ti s31 。 nd d p n e z nei o i s d oft rs hew s e to i bou t 1 m on nd t e s e to s30 km .Be w e n t e e t o s c o ,a 5 km o on ura e r pt e g p i bsr e S ra e 9 k l g a he ats ci n i t e h s w e t ns 1 i l ng z e s f c u ur a s o e v d u fc

1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研 究所 , 京 1 0 3 : . 北 0 07
2 国 土 资源 部 大 陆 动 力 学重 点 实验 室 , 京 10 3 ; . 川 省地 矿 局 1 9地 质 大 队 。 川 成 都 60 0 . 北 00 7 3 四 0 四 1 10
1 Istt o el y C ieeA ae yo e l i l c n e, eig10 3, hn; .ntuefG o g , hns cd m i o fG oo c i cs B  ̄n 00 7 C ia g aS e i 2 K yLb r o fr o t etl y a c, n t L n n eore, e'g103 , hn ; . e a oa r o ni na D nmi Misr o a da dR sucs B on 0 0 7 C ia ty C n s i yf i
摘 要 : 外 调 查 发 现 ,0 0年 4月 1 日青 海 玉 树 Ms. 级 地 震 同震 地 表 破 裂 带 长 约 6 k , 裂 带 走 向 为 3 0 , 裂 面 向 NE 野 21 4 71 5m 破 1。 破
陡倾 , 表破 裂 带 由 2部 分 组 成 , 中西侧 部 分 长约 1k 东侧 部 分 长 约 3 k , 地 其 9 m, 0m 两者 之 间存 在 约 1k 的 无破 裂 区 地 表 破 裂 5i n
第3 0卷 第 4期 2 1 年 4Fra bibliotek 01 地



Vo .0. o. 13 N 4 Ap .2 1 r , 01
GEO LO GI CAL BUr ETI F CH I A 工L N O N

非主 题来 稿选 登 ・
2 1年青海玉树地震 ( 71N震地表破 裂 00 Ms. )
W u F Y L B P n J W , i , o R Z a g W . - es c s ra e r p u e o 0 0 Yu h a t q a e( 7 1, , iH , a L Gu Q, h n Co si u fc u t r f2 1 s u e rh u k Ms .) N mi
3 1 9G o gc at ScunB r uo G o g dMi rl xlr inadDee p m, hn d 10 0 S ha , hn . 0 el i Pr , ih a ue el a n a poao vl me C eg u6 0 1, i un C i o a l y a f o n y e E t n o c a
始 活 动 时 间不 晚 于 2 0万~ 0万年 以前 。 4
关键词 : 玉树 地 震 ; 地表 破 裂 :vd : 脉 隆升 d/h 山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P 1.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6 1 2 5 ( 1 )4 0 1 — 2 1 7 — 5 22 10 — 6 2 1 0
Qig a, iaa di orlt nw t u ti pi. e l i l ult hn , 0 1 3 () 1 — 2 n h iChn n scre i i mo nanu ltG oo c l i o C ia 2 1, 04: 2 6 3 t ao h f g a B en f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