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连义不帝秦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仲连义不帝秦赏析
这篇文章见于《战国策·赵策》,又见《史记·鲁仲连传》。

两书所记基本相同。

依时代《战国策》文章在前,但也有人认为今本《战国策》这段文章采自《史记》。

且不论孰先孰后,这是一篇好文章,则为世所公认。

这篇文章塑造了鲁仲连这一“义士”形象,为后人所激赏、赞美。

唐代李白在其诗篇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又写道:“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

”鲁仲连既能建不朽之功业又能轻世肆志不受羁束,使李白极为倾倒。

南宋胡铨也在其名文《戊午上高宗封事》中写道:“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鲁仲连支持抗秦并发誓宁赴东海而死而不忍为之(秦)民的事迹,赢得抗战派胡铨的赞赏并被引用来阐述他抗金的主张和表达他宁死不降的决心。

鲁仲连之所以为后世赞赏、钦佩,是与这篇传记性文章艺术上的成功分不开的。

这篇文章塑造鲁仲连的形象,主要突出了一个“义”字。

文章的布局和人物的刻画都紧紧围绕这一点。

首先从布局看,全文共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先交代背景,烘托气氛。

邯郸被围,救兵不至,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是否帝秦——也就是投降还是抵抗,到了作最后抉择的紧要关头。

文章于此时安排鲁仲连出场,便显示了他的重要性。

鲁仲连是齐国的布衣之士,路经此地,但他一听到帝秦的消息便挺身而出,主动干预这件关系天下兴亡的大事。

这一段表明鲁仲连的活动,
是出于“义”的动机。

第二大段写鲁仲连与辛垣衍的辩论。

在鲁仲连的言辞中也突出了“义”的主题。

他举抱木而死的隐士鲍焦为例,说明世上确有痛伤时艰不惜一死的人物,而自己反对帝秦便正属此类。

他说明反对帝秦的理由是:“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这是战国时常见的反秦口实,鲁仲连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说明他反对帝秦的正义性。

另外,在整个辩论中,鲁仲连义正辞严,掌握主动,也显示出他代表了正义的方面。

第三大段写事件的结果。

文章极力夸大鲁仲连这一席话的作用,以肯定他的功劳。

之后再写他功成不受赏,拂衣而去,便愈益显出他品格的高尚。

鲁仲连信奉的行为准则是:“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他的行动正是实践了这一“义”的准则。

其次从人物刻画看,文章主要采取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鲁仲连“义士”的形象。

平原君赵胜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在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紧急关头,他却表现得丧失信心、惊慌失措。

与之相反,鲁仲连则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他批评赵胜,要求面见辛垣衍,并稳操胜算地说,将“为君责而归之”。

通过对比,鲁仲连的胆识、气度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魏国的“客将军”辛垣衍,在这里是以策士的面目出现的。

他代表魏王迫令赵国帝秦,妄图以此换取邯郸的暂时解围。

这样便免除了魏国救赵的义务,保全了魏国的实力。

他代表的这种主张是短视的,丝毫没有考虑到帝秦后的种种危害,对于这一点,鲁仲连征引史实作了透辟的分析。

辛垣衍的主张是建立在畏秦的心理基础之上的。

他说:“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
智不若耶?畏之也。

”畏惧就只能服从,这是历来投降派的观点。

针对这一点,鲁仲连举出邹、鲁等小国之臣誓死维护国家尊严,不屈于强权的事例,辛辣地指斥说:“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辛垣衍正象许多策士一样,是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

他不信在围城中会有见义勇为之士。

大敌当前他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苟且偷安。

而鲁仲连则宁赴东海也不折服; 他因不谋私利故能做到认清形势,明辨是非。

从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对比中,鲁仲连大义凛然的形象才更有光彩。

这篇文章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鲁仲连与辛垣衍的辩论的。

辛垣衍代表魏王,他的意见对于期待魏国救援的平原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说服辛垣衍从而改变魏国的策略,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所以二人的辩论自然成了文章的重点。

《战国策》是以善写言辞著称的,这场辩论便写得很有特色:第一点是写出了论辩的进程。

一见面,鲁仲连并不开口,且取守势,看一看辛垣衍的态度。

辛垣衍却咄咄逼人,主动进攻,他原本不愿见鲁仲连,也知道鲁仲连的主张,于是就想先发制人,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以堵住鲁仲连之口。

所谓“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明扬实抑,意谓如果你确实无求于平原君,那就应该马上离开。

但随着论辩的展开,鲁仲连掌握了主动权,步步进逼,而辛垣衍则居于守势,只能被动应付,只是在对方语言出现“破绽”时才发起反击。

比如鲁仲连说将使梁(即魏)燕助赵,辛垣衍便立即说:“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但这种反击并不有力。

鲁仲连处处主动,说明真理在他的一边。

辛垣衍由开
始的主动进攻到最后完全被说服,是在论辩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最后赞叹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便是对这一进程的很好总结。

第二点是双方的论辩针锋相对,大有唇枪舌剑之势。

鲁仲连回答辛垣衍“曷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的责难,引了鲍焦之事,并说:“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反讽辛垣衍是不智的众人,只懂得为自身打算,实含有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

当辛垣衍以十仆服从一主为喻,说明诸国都畏惧秦国,因此只得尊秦为帝时,鲁仲连立刻尖锐地指出:“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 ”辛垣衍比喻不当,陷于被动。

照常理应设法开脱,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顾及国家尊严。

他回答得很干脆:“然。

”话说到这一步,似乎已无话可说。

而结束辩论也正是辛垣衍的愿望。

但是鲁仲连毫不放松,故作惊人之言,“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这就迫使对方必须表态,然后才好进一步阐述、说明秦国一旦具有天子名份,便可以发号施令,诸侯王即使甘为奴仆,也免不了被烹醢的下场。

这几段辩论语言,写得紧凑、尖锐,使人如闻其声。

第三点是鲁仲连的言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提出了不能帝秦的理由以及助赵抗秦的办法,使其议论落在实处,而不流于空谈。

他征引历史的以及近时的故实来说明帝秦的危害,和受压迫国家的值得效法的抗暴态度,都很有说服力。

他预言帝秦后将会出现的情况,诸侯君臣将会面临何种处境,由于这种预言是以前面引述的历史教训为根据的,故而十分令人信服,使得辛垣衍不能不转变态度。

这篇文章,虽然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一些夸张失
实之处。

但总体上说,《鲁仲连义不帝秦》是一篇好作品,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很多。

鲁仲连这一历史形象给予后世的巨大影响,便是有力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