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109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7.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A。 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 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 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 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 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B。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 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D.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答案】D
【解析】
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
4.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 商业氛围十分宽松
C.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快
【答案】A
【解析】
从“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中可以看出,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署”“平准署”,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这体现了唐朝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故D项排除。
从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东部的工厂已经被敌人占据,只有开发西部才能够与日本周旋,体现出国民政府持久战的思想,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西部的发展条件远不及东部;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5。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6.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
【解析】
【详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自给自足,所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指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逐渐分离和日益商品化,故D项正确;大批洋货涌入中国是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之一,而非表现,故排除A项;“控制了中国市场”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取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点睛: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反映了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1.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10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3。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
A. 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B. 抑商旨在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13。下表是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中数据说明
年代
进口火柴(万箩)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 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 08
3
0.66
A. 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12。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89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謇的企业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选B项;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都有助于张謇企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C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10。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人员,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只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AB两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排除。
8.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答案】D
C。 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D. 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制 “中小"商人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小农经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富商大贾也是抑商重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商业经济也是繁荣的而非长期萎靡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的商业政策是稳定的而非朝令夕改反复无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商标侵权案",A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与题干不符;C不对,题干并没有涉及法律形式获法律依据;D涉及劳资关系,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商标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商者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B. 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滞后
C. 一战中轻工业发展最快
D. 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14年到1918年我国进口火柴的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机遇,说明社会环境会影响工业化的进程,故选A项;从表格内容无法看出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滞后,故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轻重工业的发展比较,不能说明轻工业发展最快,故排除C项 ;表格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的经济改革成效,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的选择题.这样题目首先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材料“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关键信息分析四个选项。
5。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中可以看出,西方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原料进行掠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破产”;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
7.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A。 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 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 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 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 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B。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 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D.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答案】D
【解析】
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表明“它”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投入市场,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政府以及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B正确;ACD均与“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无关,排除。
4.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 商业氛围十分宽松
C.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快
【答案】A
【解析】
从“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中可以看出,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署”“平准署”,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这体现了唐朝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后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故D项排除。
从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东部的工厂已经被敌人占据,只有开发西部才能够与日本周旋,体现出国民政府持久战的思想,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西部的发展条件远不及东部;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5。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6.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 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
【解析】
【详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自给自足,所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指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逐渐分离和日益商品化,故D项正确;大批洋货涌入中国是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之一,而非表现,故排除A项;“控制了中国市场”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取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点睛: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反映了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1.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10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3。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
A. 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B. 抑商旨在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13。下表是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中数据说明
年代
进口火柴(万箩)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 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 08
3
0.66
A. 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12。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89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謇的企业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故选B项;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都有助于张謇企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C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10。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人员,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只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AB两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排除。
8.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答案】D
C。 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D. 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制 “中小"商人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小农经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富商大贾也是抑商重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商业经济也是繁荣的而非长期萎靡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的商业政策是稳定的而非朝令夕改反复无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试题分析:注意限定词“商标侵权案",A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与题干不符;C不对,题干并没有涉及法律形式获法律依据;D涉及劳资关系,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商标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商者保护意识的增强,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B. 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滞后
C. 一战中轻工业发展最快
D. 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14年到1918年我国进口火柴的数量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机遇,说明社会环境会影响工业化的进程,故选A项;从表格内容无法看出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否滞后,故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轻重工业的发展比较,不能说明轻工业发展最快,故排除C项 ;表格内容没有反映政府的经济改革成效,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的选择题.这样题目首先从图中找出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是材料“唐朝长安城西市”“市署”“平准署";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关键信息分析四个选项。
5。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中可以看出,西方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原料进行掠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破产”;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