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专家找出不少“瑕疵”,临摹时要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专家找出不少“瑕疵”,临摹时要注意
学画画来涂图
学书法还来涂图
王羲之使用的毛笔跟现在不太一样,笔芯是硬毛,外围是软毛,写起来比较硬,常有几根笔毫不听指挥,所以写出了下面三种“瑕疵”:
一、破锋。
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
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比如下图“同”的左边
一竖、“觞”(觴)左边的“角”、“岁”
(歲)上面的“山”(其实王羲之写的不是
“歲”,而是它的异体字,能看出区别吗):
二、断笔。
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
比如“可”的一横、“足”的一捺、“揽”
(攬)字里的“臣”(王羲之其实对“攬”进
行了部分简化):
三、贼毫。
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
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下面这个“暂”。
其右
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现了分岔,右下角的
“足”的右侧干脆出现了“毛边”,这些都是
贼毫的效果——话说标准的繁体字应该是
“暫”,书圣又写了异体字。
当然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瑕疵,应该算
是“特效”。
存世所有《兰亭序》摹本当中,
冯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最接近真迹。
为
什么只有他做到了。
冯承素采用半临半摹的方法,有时双钩填
廓,有时直接手写!这样做当然最能保留原作
的手写意味,但恐怕只有那些书法造诣直追王
羲之的人,才有胆量、有能力这么做吧!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在于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迹:
“于(於)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
“是(或者足)可悲也”改为“悲夫”
“岂不哀哉”改为“岂不痛哉”
“外寄所托”改为“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
“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这些改动保留了王羲之的创作思路,非常“原汁原味”!而且多数改动乃冯承素摹本所
独有!
最精彩的一处修改痕迹还要数下面这个:
王羲之最初写的是“一揽昔人兴感之由”
(一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思考再三后在
“一”上多添几笔,改成了“每”,变成“每
揽昔人兴感之由”(每当我看到古人发感慨的
由头)。
冯承素不仅使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迹,而且遵循了原作的字间距:
由于字型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较长的
“每”,所以“每”与“哉”“揽”二字的间
距明显变小。
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会更清楚:
右边“哉一揽”三字的间距与左边“合一契”三字的间距原本是一样,由于“一”改成
了“每”,所以“哉每揽”三字立刻挤到了一
起。
如此绝妙的修改痕迹在其他摹本中都没有
体现!
除字间距外,冯承素对行间距的把握也极为精彩。
通览全文,你会发现文稿开头部分行
距宽松,结尾部分却比较拥挤:
上两幅图分别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图,图
片宽度完全一样。
文首部分有五行字,文末的
密度却增加到六行半。
是冯承素临摹到最后发
现没纸了吗?当然不是。
当代书画鉴定家启功
认为,这很可能反映了原作的行间距变化,真
正没纸的是王羲之!这种行间距的变化同样没
有出现在其他绝大多数摹本上!
不过,读到此处的你一定感觉到了:这件
最优秀、最珍贵的摹本出自谁手已经不那么重
要了。
因为它最大限度保留了《兰亭序》真迹
的特点,所以无论归在谁的名下,都无损它本
身的价值。
而我们还能亲眼目睹其风采,已是
无比幸运!
书圣笔下不仅有“瑕疵”,还有真正的错别字,比如“和”的右边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曰”。
这也难怪,“书圣”当时是喝多了,所以都没有谁愿意去较真,但是,我们在临摹时可得注意了,不能全部依样画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