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为什么要保存火种”导写及范文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作文“为什么要保存火种”导写及
范文2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许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作文题型
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

命题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材料梳理
论辩话题:保存火种的意义。

1.内容
(1)取暖御寒
(2)烧出鲜美的肉食
(3)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彩,是最美最美的
2.含意:
(1)生存、生活与审美
(2)实用与审美
(3)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
(4)“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双方看法:
第一类人“古人类生存学家”: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实用角度);
第二类人“数学家”: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审美角度)
三、多角度立意参考
(一)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

(二)从数学家角度:
生活留心皆是美;
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
做一个“美”的发现者;
要面包,更要水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
“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 巴金)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 罗丹)
(三)从辩证说理的角度:
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最佳角度:首选辩证分析角度,其次选数学家的角度。

【作文素材】
名句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荣辱》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

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比尔•盖茨。

人没有钱不能生存,活在当下完全不追求任何物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不是为了钱,物质而生存。

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

——泰戈尔
人类没有很好地认识他们的财富,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实力:对于前者,人们竞把它信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对于后者,人们又太不把它当一同事,对自己的实力太缺乏信心——培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塞涅卡
事例
1、1950年,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钱拖累的失去了创作能力。

福克纳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
尚奢华,财政情况如一团乱麻。

为了拜托负债,他不得不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签约,为他们写剧本,尽管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

2、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

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最好方法。

3、2010年4月28日,“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公布。

中国着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毫无悬念地位居“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当得知自己名列“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之首后,袁隆平依然带着宽厚的笑容说:“对我来讲,上了太多的排名榜,也对各种排名失去了兴趣,却唯独看重这个排名榜。

因为,主办方给我的评词,对我大辈子做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总结。

虽然财富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而要让心灵真正富裕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所以,我对这个排名深感欣慰。


【优秀范文2篇】
1.外在之“用”不及内在之“美”
同是一团火种,有人看到的是它取暖御寒、烧制熟食的外在功用,有人看到的却是它灿烂多姿、照亮黑暗的美学价值。

诚然,物质的实用性不可忽视,但我们更应透过表象,窥见事物的内在之美。

《庄子》中有言:“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里的“有用之用”即是指事物的表面功用,如桂可食、漆可用,而“无用之用”则如火光的灿烂多姿,需要用心灵洞察体会。

不可否认的是,事物的外在功用是我们生存的基本。

火若没有取暖煮饭的作用,或许也不会为人类所用,其灿烂多姿的美更不会被我们发现。

现代科学的推陈出新,也旨在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便利幸福。

没有物质的富足,便很难有思想的发展。

但如果我们仅仅浮于表象,流连于外在之“用”,就如同把生活看成了那只不能盛水的“大瓠”;唯有不为外在功用所桎梏,欣赏“无用”之物的内在美,才可获得精神的自由,“乘桴浮于海”。

洞见内在之美,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生活态度。

丰子恺说:“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当今社会,当多数人拥挤在第一层追逐名利时,却有人登高望远,搜索更广阔的天地。

外卖小哥
雷海为,为谋生辗转几座城市,却从未放弃对诗词的热爱,在送餐间默默读诗,被董卿赞为“生活的强者”;农民工陈直,业余时间自学哲学,不仅坚持阅读艰深晦涩的文字,还尝试自己翻译了《海德格尔导论》。

他们或许从未希冀从读书中汲取外在的实用之物,因为他们的心中并非“实用”至上,而是“浪漫”居多。

要面包,更要理想;要摆脱眼前的苟且,更要追寻诗和远方。

不止步于物质欲望,不断充盈精神生活,这何尝不可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内在美的发掘,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季羡林有言:“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

”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领域默默深耕,正是全社会应共同营造的价值追求与情感认同。

当法拉第醉心电学研究,发现电磁感应却遭人讥笑无用时,他不会想到自己对科学美的热爱打开了电气时代的大门;当“韦神”韦东奕被全民追捧,他也并未止步功名的聚光灯下,而是潜心研究数学,追求学术至善。

于他们而言,科学不但是真理的代名词,更拥有至高的美。

试想,当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发掘出自己热爱事业的内在美,并为之付出努力,社会的车轮更会加速向前。

这正应了白岩松的话:“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然而揆诸当下,多少人在纸醉金迷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仅为竞争考学而学习、为升职而疯狂加班,对“有用之用”的盲目追求正在造成全社会的无效“内卷”与精神内耗。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尝试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寻找美,世界也会回馈我们最美的一面。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妨慢下脚步,仰望星空,还生活、还社会、还每个人以最本真的美。

2.留火种以求得生存,赏火光以润泽精神
回望远古草原上升腾着的烈焰,燃烧着人类不灭的热情与信仰。

火种的存在,使肉体存之于世,而火光的存在,予精神以无限的润泽。

正如两位人类学家所说,“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这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肉体所存在于的物质生活。

而托姆却说,“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这便是人类灵魂所滋长于的精神生活。

因此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促成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生存是一切的基础,物质生活保证人类延续的千秋万代。

无论是西方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他们为人间带来火种的故事,都昭示着人类对于“火”的感激——对于生存的感激。

从农牧社会到工业时代,从耒耜的使用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的生存之道闪烁着智慧之光;从神农尝遍百草到袁隆平种植杂交水稻,人类为生存而奉献的精神熠熠生辉;从孟子所向往的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到如今全面脱贫攻坚迈入小康社会,人类为生存注入的期望与艰辛绵绵不绝。

以生存为基础,物质为保障,人类的文明才有了立身之地,如同一棵有着无限潜力的巨树,深深地扎根,生芽,而后繁茂,蓊郁整个苍穹,而精神的枝叶也得以外延。

精神生活于物质基础之上,建立起巍峨的城邦,保证人类文明繁荣不息。

当物质生活已经富足,人们却成了物欲的奴隶,俯拾那满地的六便士,却不知“抬头看看月亮”。

幸好,古往今来,我们从未缺乏那些“赏火光以润泽精神”的人。

千年前,曹植脱离物欲的桎梏,落笔成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将洛神之美留在世代人的心中;陶渊明不为庙堂所累,"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尽赏乡野村光之大美;千年后木心提笔写下"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于市井民生见生活朴素之真谛;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一湖繁星,于世俗纷扰中寻得精种寄托之乐土。

文学、艺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千年来不朽于历史长河,纵使风浪冲击亦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唤醒每一个迷失于纸醉金迷的人,给予他们"抬头看见月亮"的勇气。

如同大鹏之两翼,两翼丰满,方可扶摇直上九万里,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人类生存才得以保障,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

当今时代,物质生活已足够富足,而更多的人所追求的往往是酒池肉林而非托姆所赞所叹的火光,我们当使自己两翼俱全,让人类文明在物质与精神的协调下光辉不朽。

那远古遥远的呼唤,那亿万年前升腾起的烈焰,我们不忘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留火种以求得生存,赏火光以润泽精神,人类文明方繁荣不息。

稳固物质基础,丰盈精神世界
66.24 陈廷旭
穆罕默德有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面包是立人的物质基础,源源不断地为学习发展提供动力;水仙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灵感的本源。

故欲求得丰富充实的人生,不仅需稳固物质基础,也要丰盈精神世界。

古人类学家在谈及人类保存火种的原因时,提到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烧制美食,这是在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没有“面包”,就不足以丰衣足食,开辟天地。

而数学家勒内•托姆则认为是火光的灿烂多姿促使人类保存火种,在漆黑孤独的夜晚机遇慰藉与希望,这是强调精神上的港湾,心灵的依靠。

物质与精神二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大写的“人”。

只有不断稳固物质根基,才能为精神追求打下基础。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到温饱小康的现代,从积极贫弱的近代,到经济腾飞的新时代,见证着人类在地
球上繁衍生息,改造社会,谋求发展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批新中国的建设者。

“铁人”王进喜拼命硬干,不知疲倦,为大庆油田的建设奉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平民百姓与早涝、盐碱、风沙抗争,开辟出一条致富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世界性难题,培育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吃不跑饭的问题。

至今,国家仍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半个世纪前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到如今“县县通”的高速铁路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仍在继续,物质的“火种”照亮精神世界前行的道路。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时,丰富的精神生活突显得尤为重要。

君不见陶渊明厌倦官场生活,毅然辞官回到乡村的怀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他寄情山水的真实写照;君不见梭罗本有当选美国总统的实力,但他选择隐居瓦尔登湖畔数年,写下被世人传诵的经典;君不见外卖小哥雷海为凭着对诗词的热爱,纵使生活困顿,也不失一颗高贵的心。

如果说物质生活是扎根大地的繁茂枝叶,那么精神丰盈就是点缀其间的红花。

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出自真心的行事、广阔的视野与胸襟,成就一个富有个性的自己。

稳固的物质基础与丰盈的精神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顾物质基础而失去精神追求,就会丧失生命给予的最本真的快乐;只求精神丰盈而不顾物质基础,就会耽于空想乃至消极避世。

揆诸当下,许多人或在物欲的焰火中失去了观赏绚丽火花的精神追求,或一味沉迷于诗和远方虚像而忽略脚下坚实的道路,这都很难确保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

吾辈青年,自当让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相互促进,共同写就每一个绚丽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