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5e09f70242a8956bece487.png)
一、填空1、城市职能三要素包括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1、城市化类型:向心城市化与离心城市化、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形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的前提原因: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二、名词解释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郊区化: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4、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会的组合。
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又叫出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主要偏于联系方向的一端。
9、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很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11、CBD:即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
地球的城市地理学
![地球的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ffcd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0.png)
地球的城市地理学地球上的城市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城市地理学中,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的形态、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城市的扩展和密度以及城市内外的相互联系等方面来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城市的定义和分类城市是一个人口聚集、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密集的地区。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城市的定义方式有所差异,但通常都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功能集中的地区。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可以将城市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大城市一般具有较大的人口规模、经济活动丰富、交通发达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备等特点。
中城市相对较小,但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小城市则规模较小,经济活动相对较少。
二、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城市的形态包括城市的形状、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等方面。
常见的城市形态有环状、线状、星状和网状等不同的形状类型。
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受到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城市布局模式有放射状、环状、线状和碎片化等各种类型。
城市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划和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内部常见的功能区划有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
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会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发展。
例如,市中心一般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区则是人们购物和娱乐的重要场所,住宅区为人们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空间。
三、城市的发展与扩展城市的发展与扩展是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人口、经济和功能不断增长和变化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城市发展模式有扩张型发展、聚集型发展和集聚型发展等。
扩张型发展是指城市向外扩展,不断吞噬农田和郊区;聚集型发展是指城市向内聚集,形成高密度的城市中心;集聚型发展是指城市通过发展特定产业或功能区实现城市发展。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da2051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d.png)
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空间、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地理学对于我们认识城市的本质、了解和解决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线索,深入分析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变化城市是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合而成的,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和人口、街道、建筑、设施、交通、商业、文化等人文要素。
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城市中心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新兴产业区等不同用途的空间划分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变化。
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推进。
二、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城市的产业结构、分布结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及其波动、贸易和金融等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口分布和结构、文化承载和传承、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
三、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文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居住环境和日常行动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故而研究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流动的加速,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冲突和文化共振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等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城市地理学在寻找解决方法和路线方面需要不断拓展。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907015770bf78a642954a7.png)
第一章1、简述城市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居住地的一种形态.2)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城市的主要生产部门是非农业部门(二、三产业).3)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是不同种类(职业、价值观、信念、宗教等)人群的聚集地.4)城市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发生在地表的一定空间上的区域现象。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地理学就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具有上述特性的城市的学问。
城市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分布)。
第二是研究城市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第三是研究每个城市所独有的地域性(特性)。
3、你认为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一方面中国派遣许多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西方的地理学理论;另一方面又不少外国地理学家到中国考察和讲学。
4、简述西方国家城市地理(地理)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1920年以前1、区位研究 2、形态学研究1920-1950年1、生态学研究2、城市体系研究第二章1、城市、世界城市、城市化地区、都市区、大都市带、巨大城市、的概念。
城市:城市是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功能的场所。
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拥有全球性的管理及控制能力,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城市。
它们处在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城市化地区: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外围密集居住区都市区: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
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巨大城市:在全球化、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背景下,对全球城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扩散导致巨型城市区的出现;区域层面的城市生产性服务间的相互联系使区域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结构。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b24f6deb9f3f90f76c61b2a.png)
一:名词解释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
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街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首位城市:是指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城市金字塔: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基本部门:现在城市的每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有同时为本地服务,把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非基本部门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果的转型,(3)地域空间转型,(4)生活方式转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二:零碎知识点1,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988c5bb284ac850ad02426f.png)
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的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3、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4、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5、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6、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7、以美国为例,从城市的景观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职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8、城市的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基本活动部分和非基本活动部分;以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9、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有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过渡类型。
10、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分为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11、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规定:城镇人口由市人口和镇人口两部分组成;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市所辖的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也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1109713763231126edb11fc.png)
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①具有高密度的人口、经济和财富②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破坏最强③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极其复杂动态变化。
城市与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成为镇,市和镇的总称称为城镇,且镇在古代带有军事色彩。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问题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关联。
城镇划分: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其它。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在产业结构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3.在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三种空间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腹地: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6da892866fb84ae45c8d98.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变化的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描述性研究,即描述城市现象的空间现状;(2)解释性研究。
即研究城市现象的因果关系;(3)评价性研究,即既要认识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性,又要识别那些符合效益和社会公平标准的可供选择的状态。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似然要素的综合体。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P7)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阶段:一、1920年以前(一战刚结束)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式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1920-1950三、1950-1970四、1970年以来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1949年以来的兴起阶段2、1949-1966年的相对萧阶段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研究和应用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深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思考题1、谈谈你对于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精选推荐
![城市地理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a2073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3.png)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地理学第⼀节复习指导⼀、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概况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这⼀特殊的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按它研究的空间尺度。
⼜可以分为国家或区域中的城市的空间组织(也称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的组织(也称城市内部结构)两⼤部分。
(⼀)熟悉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解西⽅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西⽅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20世纪早期城市地理学作为—个专门的新领域出现了。
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局限性,地理学思想以地理环境决定论占优势。
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上,当时的基本思想就是⽤城市位置的⾃然条件的作⽤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1920⼀1950年这⼀时期,城市地理学的两⼤贡献⾜德国地理学家克⾥斯泰勒(WalterChristaller)中⼼地学说的诞⽣和美国芝加哥⼈类⽣态学派提出的城市⼟地利⽤模式。
前⼀成果的巨⼤影响虽然在战后才感觉到,但它的出现说明,城市地理已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后⼀成果则标志着城市地理学的注意⼒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景观的复杂性。
3.1950—1970年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发⽣了地理学的所谓“计量⾰命”。
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B·J·L·Berry)⽤数理统汁⽅法对中⼼地学说进⾏了许多实证性研究,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把城市⼈⼝分布与服务中⼼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究的⼀个重要转折点。
“计量⾰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两⼤部分。
4.1970年以来地理学的新思潮层出不穷,⽽且在城市地理学中都有最充分的反映,先后形成了区位学派、⾏为学派和激进马克思主义等⼏个流派。
城市地理学概念
![城市地理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eedee2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d.png)
城市地理学概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的空间组织演化问题。
城市地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的空间层面上来看,有两个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区域城市系统的空间组织演化;另一方面针对城市个体本身,研究城市内部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演化。
2.主要研究内容以上述两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核心,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即:1)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结合对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
如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等。
2)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或称区域城市体系研究,是将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城镇群体放在区域城乡结构发展演变的整体背景下,研究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空间组织规律。
主要包括区域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关系研究。
其中,城镇化研究对象是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发展演变,区域城乡结构关系及其变动轨迹和趋势;区域城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城镇体系内城镇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和空间组织结构三大主要内容。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又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地域空间(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4)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区域城市赖以发展和依托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背景、资源支撑条件和为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社会联系提供基本保障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和社会分化、贫困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fc6920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7.png)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等各个方面。
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人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和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城市环境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区域,具有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集中、交通便利和文化多样等特征。
城市不同于农村,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政治和经济中心地位明显,人口流动性大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城市的特征和类型,城市地理学可以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工业城市、政治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和大学城等不同种类。
商业城市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商业中心、商业街、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
工业城市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工业园区、工厂、高科技企业等工业设施。
政治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行政中心,通常具有议会、政府机关、大使馆等政治机构。
文化城市是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旅游城市是以旅游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旅游设施。
大学城是以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通常具有大学、学院、研究机构等教育设施。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二、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地理因素到人文地理因素,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到文化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从历史上不同阶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到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代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河谷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等都有着早期的城市,这些城市多是自然环境条件好的区域,有灌溉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e1d206a76e58fafab00334.png)
1、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3、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a):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5、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7、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8、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由农村向城市转换的过程。
9、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文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f1c8f2acfc789eb172dc819.png)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研究方法 1.景观分析方法 对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配置组合状态进行研究,并进行模式化表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对于站在区域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形态、区位、功能、结构、配置等的城市地理学而言,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模式研 究最为重要。 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各种要素空间投影的内部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整个城市社会的全貌。 2.城市填图方法 从分析各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组合状况出发,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 方格法和断面图法。 3.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社会区分析、生态因子分析 社会地区研究法:美国,史域奇和威廉斯,1949年,《洛杉矶的社会地区》 1955年,史域奇和贝尔,《社会地区分析》,在方法论上更加精确化。 社会地区分析与古典城市结构模式的差异:古典模式是把现实的城市事例进行一般化后的归纳法模式,而社 会 地区分析是从整个社会的社会变动中演绎推导出城市的地域分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 社会地区分析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指标的选取,形成三个复合概念: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第二步, 对 这种复合概念,以国情统计区为单位,选取能用数字表示的指标。第三步,分区计算上述三指标的得分。第四步 以这三指标的组合情况决定各区的特性。 因子生态分析法:前提条件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多变量解析统计方法的开发,以及城市内 部小地区统计资料的整理。 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地区分析的不同在于,后者事先设定城市内部居住分化的主要因素,而前者则通过变数群的 统 计分析去抽出主要因子。
城 市
地
理
学
• • • •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研究方法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概
念: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组织演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8baedd27284b73f3425046.png)
第一章1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城市作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1拥有高密度的人口和经济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涉最强烈3是一个不完全脆弱的环境系统4呈复杂性且动态变化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又包括城市化研究和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以及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3中国当代城市地理学动向和内容挑几个,谈谈想法,如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2)途径多元化。
(3)聚集效益佳。
(4)辐射能力强。
(5)个性特征明。
(6)人本气氛浓。
(7)城镇联动紧。
(8)城乡互补好。
城市体系(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82ad19f18583d0496459b8.png)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特点:地域性、空间性、综合性、历史性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主要内容: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自然、人文(社会经济)历史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规模、职能、形态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5)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有指导作用,但非一一对应。
规划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城市规划:工程技术性、科学性、社会阶级性、综合性、地域性、,技术、科学、艺术,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交叉部分。
比城市规划更强调艺术性,也是广义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规划体系:微观——宏观,城市内部和外部空间风水?选址、临水、山水城市、自然地理,心理学5、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6、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7、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 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8、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9、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1)大、中、小位置。
这是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远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8b61bc4b14e852458fb5771.png)
一、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等级规模形式。
2、城市首位律:3、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示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6、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1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2、生长极理论:生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0d2fc889eb172ded63b732.png)
第一章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区别: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地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a、与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偏重空间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b、城市形态学:城市景观: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土地利用。
重各部分的联系和形态演化c、城市社会学: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d、城市经济学:城市财政、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投资e、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
6、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特点:a. 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b、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c、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明显d、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7.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一时期,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形成了聚落地理学,而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研究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同时注重城市内部形态的研究。
2:1920~1950年。
20世纪20年代,帕克,沃斯和伯吉斯在对城市小的住宅区,工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
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生态学的方法,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3:1950~1970年。
20世纪60年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
地理数量学家贝里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宏观城市空间的研究和微观城市空间的研究。
4:1970以来。
美国和西欧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学的研究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社区与人的关系以及内城更新等问题的研究,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城市地理学进入新的多元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洛杉矶学派”使城市地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内部空间,城市社会地理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迅速增加,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8、宏观城市空间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微观城市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上9、城乡区别的本质:产业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规模一般人口多、景观人口建筑密度大、物质构成市政公共设施、职能工商业文教交通集中地为政经文中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
10、城市划分的标准(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1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根据国家行政区划方案的规定,一个城市依照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城市的实体地域: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以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城市的功能地域: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期的城市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医疗等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它以建成区为核心,还包括与城市建成区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以县为基本组成单元;12、都市区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1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5、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16、城镇密集区: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若干个都市区)。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7、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18、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19、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20、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21、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22、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端点位置: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23、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临河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3、城镇形成发展原因: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等;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24、三种类型代表城市主要特点及发展前景: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主要特点: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其发展前景取决于城镇的行政等级,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条件 2)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疏运系统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3)以专门化职能为主城市一般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范围广,但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一般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并有可能有较大的起伏性。
这类城市发展的前景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等,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25.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全面发展以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表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1)集中区位,专门进行信息技术产品从构思、设计、样本制作、实验性生产以及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形成了一些新增长中心 2)分散区位,主要进行装配工序生产,分散在较大区域范围内。
由决策、管理、协调、金融、保险、法律、经济等构成的高层次职能属集中区位,而文秘、实际操作等为高层次职能服务的辅助职能属分散区位。
从国内外的实例看,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强大的交通通信网络的支撑下,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分布,装配工序相对分散;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高度集中,低层次服务业广泛分散。
在这种集中区位,分散区位交叉作用下,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从而形成新的全球型产业空间26.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
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世界城市体系。
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在这种网络化城市体系中,大都市区出现人口与经济活动再集中趋向,出现重新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城市日趋专门化,空间极化趋势渐趋明显,核心与边缘城市差异拉大。
世界城市体系则有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的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27、城市化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自身的规律。
定义: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的转型。
特点:集中性专业化流动性异质性。
28.城市化的内涵:A 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B 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C 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D 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E 是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
F 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张过程。
29、城市化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业劳动力剩余。
动力机制工业化、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30.哈维的资本三次循环: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在生产中,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经过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货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力继续投入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的第二次循环: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投资两方面。
第三次循环:在科研和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如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在哈维的基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生产型建成环境和消费型建成环境共同组成城市建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