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物理复习培优培训练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物理复习培优培训练题
1.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他整过程的平均速度是(C)
A.5km/h B.5m/s C.4.8m/s D.5.6m/s
2.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
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
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可以看到杯中有大、小两枚硬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大硬币”是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B.“小硬币”是光在杯侧壁发生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在上,“小硬币”在下D.“大硬币”在下,“小硬币”在上
3.如图画出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图象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乙物质吸热较多
D.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4.雨后晴朗的夜晚,月亮挂在天空,人在月光下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D)A.人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B.人背着月光走时,亮处是水,暗处是地面C.人迎着月光走时,暗处是水,亮处是地面D.人背着月光走时,亮处是地面,暗处是水5.如图小明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D 。
图2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那么温度计甲的示数是-22 ℃,乙的示数是38 ℃,图3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该图的读数是 2.55cm 。
6.物理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
(3)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是不同的,如图20乙所示,图 A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如图丙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水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5)分析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其温度不变。
(6)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7.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v=s/t 。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25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50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小(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平均速度v=S BC/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用v、v1)。
8.如图是小科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为0℃。
(3)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B处(选填“<”、“=”或“>”)。
(4)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弯管变细或烧瓶变大。
9.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
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甲所示。
(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过程用了10 分钟,第5分钟时呈液态,凝固点为-2℃(2)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快(选填“快”或“慢”)。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体积会变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某一天气温0℃,小明把一小块﹣5℃的冰投入一大杯0℃的水中,冰的体积将变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1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
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 ,在原来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 像。
(4)当蜡烛A 像玻璃板靠近,蜡烛A 的像 不变(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如图,蜡烛A 和B 可以放在刻度尺上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像的大小情况,实验中使用刻度尺,其主要目的是 C
A .观察能否成像
B .观察像的大小
C .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D .观察像的虚实
(6)实验中,仔细观察像的位置,会看到平面镜中有两个像,请你分析产生两个像
的原因: 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
1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2)如果有4mm 厚和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某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A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 不点燃(点燃/不点燃)后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B 移动到A ′处时,可以看到它跟A 的像A ′完全重合。
移开蜡烛B ,用白纸做光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 不能(能/不能)看到棋子A 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实/虚)。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处 的像是来自于蜡烛A 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 C 。
(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 .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 .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 .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
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不移动(向右/向左/不);他又将玻璃
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转向自己(转向自己/转离自己/不动)。
12.一列长为140m 的列车以72km/h 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 ,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米?(2)整个列车全部通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3)在列车内,一位旅客以0.5m/s 的速度从车头走到车尾,一共需多少时间?
(1)隧道的长为980m ;(2)从火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56s ;(3)在列车内,一位乘客以0.5m/s 的速度从车头走到车尾,一共需要280s 时间。
13.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关于“影”的说法,请指出下面各句话中的“影”说明了光在传播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光学规律。
(例如:树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1)手影游戏:光的直线传播; (2)水中的倒影: 光的反射 ;
(3)放映电影:光的折射; (4)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14.如图1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
当水温升到90℃时,随 着加热过程的进行,小明每隔1min 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表:
(1)实验前,应先安装B 。
(“A ”或“B ”)(2)在图2中,图 甲是水沸腾后的情景;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100℃。
(4)从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
(5)为了缩短水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请你提出有效的操作建议:(写出两点)减少水的质量 , 提高水的初温 。
(6)实验时,熄灭酒精灯,水能继续沸腾,你觉得原因是: 石棉网和铁圈上面有余温,水可以继续吸热 ,再过了一会水将停止沸腾,这个现象表明,水沸腾要 吸热 。
(7)小华在课外书上了解到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的甘油(原液)后沸点会升高。
下表为甘油与水按。
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8)小华在水中加入一些甘油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烧杯中的混合液会减少。
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升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水由于汽化而减少,甘油的含量增大。
15.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
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
由以上知识可知:(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降低温度。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氧气。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氦气。
16.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D)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17.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下半部分被截去,其上半部分的高度为L.在其左焦点F处放有高为L的发光物AB,在右焦点F',处放有一平面镜MN.则关于AB通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B.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AB的上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下半部分不成像
D.AB的下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上半部分不成像
18.有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取等质量或等体积混合后密度分别为ρA和ρ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ρA大于ρB B.ρA小于ρB C.ρA等于ρB D.ρA和ρB大小无法判断
19.图中的物体A的质量是400g,物体B的体积是8cm3.用细绳将两物体通过定滑轮连接,放手后,A恰能沿着水平桌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将B始终浸没在水中,并使A沿着水平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需要施加1.12N水平向左的拉力。
则物体B的密度为7.5g/cm3.(g取10N/kg)20.将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90g水从大烧杯中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160g酒精从大烧杯中溢出。
已知ρ水=1.0×103kg/m3,已知ρ酒精=0.8×103kg/m3,则物块的密度是0.95×103kg/m3
21.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
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
(1)他用天平测柑橘的质量时,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当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右侧的位置,则接下去的操作应是取下最小的砝码,然后向右移动游码。
天平平衡时,右盘里砝码的质量、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该柑橘质量为114g。
(2)测量柑橘体积步骤如图乙,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则该柑橘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1.2N;该柑橘的体积为120cm3。
(3)该柑橘的密度为0.95×103kg/m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该柑橘的密度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的实际密度。
22.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
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帏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乙(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帏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远离(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带的是远视眼镜。
(选填“近视”或“远视”)
23.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1)有一位同学,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2)某刚学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屏上的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蜡烛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成像不是很清晰时记录了像距。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没有让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找焦点。
(6)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第28题乙图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
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小于(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如图丙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明和小华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远离凸透镜(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4.小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A和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
(1)小华首先测量凸透镜A的焦距: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如图甲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f1=10.0cm;
(2)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选填“虚”、“实”);
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幻灯机(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上;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为f 2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
50cm刻线处。
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
由此现象可以判断:凸透镜A 和凸透镜B的焦距大小关系为f 1大于 f 2(选填“小于”或“大于”)。
25.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把烛焰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e各点,并分别调正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c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a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b点,屏上出现等大的像;
(4)把烛焰放在e点,出现放大的虚像;(5)把烛焰放在c点,所成像的像距最大。
26.小明想知道自己喝的牛奶和身边一木块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0.8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如图15甲所示,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如图15乙所示,则烧杯中牛奶的质量为
41.2g,牛奶的密度为1.03×103kg/m3。
(3)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牛奶密度会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4)在测量木块密度时,老师告诉小明,不用天平、量筒,只用一把刻度、一个直柱形容器、牙签和水也能测量物质的密度,小明和小华讨论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补充完整。
①在直柱形容器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容器中此时水的深度为h1。
②将木块轻轻放入水中,使木块漂浮,用刻度尺测出容器中此时水的深度为h2。
③用牙签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容器中此时水的深度为h3。
④则木块的密度表达式ρ木块=(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5)实验结束后,聪明的小华发现用步骤(4)中的刻度尺、木块、直柱形容器、牙签和水还可以测量牛奶的密度,于是他们在(4)基础上继续进行实验。
①将直柱形容器里的水倒出,并擦拭干净,往容器中装入适量的牛奶,用刻度尺测出容器中此时牛
奶的深度为h4。
②将木块轻轻放入牛奶中,使木块漂浮,用刻度尺测出容器中此时牛奶的深度为h5。
③根据(4)、(5)可以得到牛奶密度的表达式ρ牛奶=(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27.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小铁块、大烧杯、足量的水和杠杆测量一石块的密度。
石块所受重力较大,无法直接用测力计测量;杠杆AB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杠杆A端和B端均有绳套。
以下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他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小铁块所受的重力G,将G记录在表格中;
(2)将石块用细绳系好悬挂在杠杆B端,小铁块用细绳系好悬挂在杠杆A端,测力计通过绳套在A端施加竖直向上拉力,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读出测力计示
数F1,将F1记录在表格中;
(3)在大烧杯内装入适量的水,石块和小铁块悬挂的位置不变,将石块
浸没在烧杯的水中,测力计通过绳套在A端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将F2记录在表格中;
(4)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石块的密度ρ=,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8.完成下列光路图。
(1)在图1中画出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径迹
(2)在图2中画出光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径迹。
(3)如图3所示,S是发光点,S′是S在平
面镜中的像,S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光线。
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画出SL的反射光线。
(4)完成图4的光路图。
29.工厂生产的酒精(ρ酒精=0.8g/cm3)含水量不得超过10%(质量比),质检员抽出甲、乙、丙、丁四瓶样本。
查得它们的密度依次分别为0.81g/cm3、0.815g/cm3、0.82g/cm3、0.83g/cm3,其中合格产品是甲、乙。
30.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
(1)甲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20mL水;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甲所示,此时液面示数为40mL;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a.将游码移到零刻线处;b.向右(填
“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c.在左盘放金属块,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m=157.8 g。
④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7.89×103kg/m3。
该实验所测密度与金属块实际的密度相比较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2)乙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没有天平),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写出他们的实验过程。
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金属块、细线、水、烧杯
主要实验步骤:
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用字母表示)
31.一个空瓶的质量为1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600g,在空瓶中装某种金属碎片若干,瓶与金属碎片的总质量为900g,再装满水,瓶子、金属碎片和水的总质量为1309g,试求:
(1)瓶的容积。
(2)金属碎片的体积。
(3)金属碎片的密度。
(1)瓶的容积为500cm3;(2)金属碎片的体积为91cm3;(3)金属碎片的密度约为8.8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