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共24分)
一、基础(24分)
班级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小深和同学们去“锦绣中华”游玩,回来后写了几段文字。

我们年级各班采取自动报名的方式去深圳著名景点“锦绣中华”游玩。

周六早上,天刚亮,兴奋的我一gū lu从床上爬起来,就匆匆出门了……我们年级几百位同学A浩浩荡荡到了锦绣中华大门口。

一副对联“锦绣江山归一览,中华文化聚微型”我暗自jǔ jué它的意味……
“锦绣中华”在游览路线的设计,园林的绿化、商业区的设置等方面都美不胜收。

游人在园内可以一边漫步在绿树掩映、B花团锦簇的园林小径中,一边欣赏散布在园内各处的微缩景点;还可以在园中的小舞台下C目不窥园地欣赏民间舞蹈;在那白墙青瓦的苏州街内可以品尝各地风味小吃,购买富有特色的工艺和土特产品。

热闹吉祥的节日氛围、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景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晚上才回到家,疲惫的我倒在床上D酣然入梦……
1. 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gū lu()jǔ jué()
2. 文段中四个成语,使用不当的一个是()
A. 浩浩荡荡
B. 花团锦簇
C. 目不窥园
D. 酣然入梦
3. 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

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有一个跟其它的不同,它是_____(抄下词即可)
热闹吉祥的节日氛围、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景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5. 锦绣中华景区里面有一副对联,下联是“荟萃八万里风情”,请你为它选出一副合适的上联()
A. 汇集四方宾客来
B. 游览两平方公园
C. 纵览五千年文化
D. 锦绣中华展美颜
6. 小深在游览锦绣中华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游客有不文明行为,如,在景区乱扔烟头、包装纸,随地吐痰等,他萌生了利用节假日来做义工,义务监督游客行为的想法,他该如何向景区管理部门自荐呢?(100字内)
【答案】1. ①.骨碌②.咀嚼 2. C
3. 修改为:“锦绣中华”在游览路线的设计、园林的绿化、商业区的设置等方面都匠心独
具。

4. 成为
5. C
6. 示例:您好,我是XX中学的学生,游览了咱们景区后,深深被这里各种美景吸引,同时对有些游客不文明行为感到很失望。

我想利用暑假时间来做义工,义务监督某些游客的行为,同时也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汉字字音的正确使用。

①骨碌:读音为,gū lu;意思为,滚动。

②咀嚼:读音为,jǔ jué;意思为,用牙细嚼食物。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使用。

A.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

现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文中用于形容同学们的人数众多,规模宏大,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
B.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文中用于形容园内鲜花簇拥的样子,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
C.目不窥园: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文中用于形容在小舞台下欣赏民间舞蹈,不符合语境,成语使用不正确;
D.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文中用于“我”舒适地入睡,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语病。

划横线的句子搭配不当,“设计”“设置”不能“美不胜收”,可以把“美不胜收”改为“匠心独具”。

所以句子应修改为:“锦绣中华”在游览路线的设计、园林的绿化、商业区的设置等方面都匠心独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性辨析。

“成为”是动词,“吉祥”“深厚”“亮丽”否是形容词,所以“成为”跟其它的词语词性不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据此进行分析即可。

A.“四方宾客来”是“形容词+名词+动词”的结构,与“百万里风情”的“形容词+名词”的结构不相符,选项与下联不符合;
B.“园”是平声,与“情”的平声平仄不符,选项与下联不符合;
D.“锦绣”是名词,与“荟萃”的动词词性不相符,选项与下联不符合;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

根据题干要求,替小深写一段推荐自己成为义工的语句,要介绍自己的身份,明确做义工的原因和目的,并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字数。

例如:您好,我是XX中学的学生,我很喜欢咱们的景区,这里胜景如画,这里风深厚底蕴,深深地打动这我。

所以面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对园区的破坏,我倍感失望。

我想利用暑假时间来做义工,引导游客们爱护园区,监督某些游客的行为,也可以让我自己得到锻炼,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7. 古诗文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但愿人长久,_________。

(《水调歌头》苏轼)
②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温庭筠)
③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

(《无题》李商隐)
⑤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许浑)
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

(《岳阳楼记》范仲淹)
⑦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来增加诗句的含蓄和典雅。

《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含蓄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作者怀念故友,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千里共婵娟②.鸡声茅店月③.三年谪宦此栖迟④.蜡炬成灰泪始干⑤.溪云初起日沉阁⑥.后天下之乐而乐⑦.闲来垂钓碧溪上⑧.忽复乘舟梦日边⑨.怀旧空吟闻笛赋⑩.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婵娟、茅、谪宦、蜡炬、溪、赋”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第二部分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子瞻于匡庐道之矣。

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

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

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

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

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

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有删改)【注】①暱:同“呢”,亲近。

这里指挨近,靠拢。

②掖:搀扶,挟持。

③沤:水中气泡。

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与日去
C. 寓山之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D. 若并不知有亭也未若柳絮因风起
9. 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亭之景•有情味】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11. 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12. 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

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
胜收。

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

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
亭名,体现了他①_______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
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___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答案】8. C 9.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0.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这座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11. 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被洗涤心灵,有神清气爽之感,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2. ①.悠闲自在(醉情、热衷于山水)②.得意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临:居高面下/面对,靠近;
B.意:意趣/意志;
C.胜:美好、优美/美好、优美;
D.若:好像/比得上;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胜”修饰“寓山”,故“寓山之胜”结构完整,“盖”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其前应断开,故断句: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重点词语:
①得,领会;寓,寄托。

②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

为求解脱,不愿
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

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

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

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

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

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

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

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

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

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二)实用文本阅读
【二】
材料一:
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

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

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

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

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

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
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

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

而网友则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
日)材料三:
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四: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

(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
13.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B. 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

C. 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D.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14. 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15. 请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

16. 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3. A 14. 示例:打比方,将亚洲象四肢比作四根柱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亚洲象四肢粗壮的特点,使句子更加通俗易懂;
列数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亚洲象体型庞大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15. 示例:首先概括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丧失成为全球的挑战的现状丙肯定了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接着从思想与理念方面介绍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体现的智慧;然后从具体实践与措施方面表现中国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后表明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16. 示例:①国家制定严格保护亚洲象的法律,禁止并惩处盗猎和杀戮亚洲象的行为;②国家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地建设,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维护亚洲象的栖息地;③保护亚洲象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基因库。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

A.错误,材料一的第①段“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
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可知是“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不是“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3.2米、5.4吨”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雄性肩高、体重的数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亚洲象体型庞大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可知,列举亚洲象因偷猎致死的数量,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因偷猎致死的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可知,将亚洲象的记忆与人类的记忆进行比较,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亚洲象有很好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行文思路的分析概括。

分析作者行文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来说明,再从……加以说明,最后从……加以说明”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根据材料四第一段“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首先概括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丧失成为全球的挑战的现状丙肯定了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根据第二段“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可知,从思想与理念方面介绍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体现的智慧;
根据第三段“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可知,从具体实践与措施方面表现中国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第四段“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可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提的建议一定要与学校有关部门相关,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针对材料一第二段“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

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可提建议为:国家制定严格保护亚洲象的法律,禁止并惩处盗猎和杀戮亚洲象的行为;深入开展亚洲象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提建议为:国家推进自然环境保护地建设,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维护亚洲象的栖息地;
针对材料三“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可提建议为:保护亚洲象生存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基因库。

(三)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

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