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第四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第四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镁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所以反应中固体减少,而反应前后锰元素都在固体中存在,固体质量减少,所以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题意;
B. 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D.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镁粉,反应中同质量的镁比铁生成氢气多,最后由于酸的质量相同,生成氢气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固体,能够得到140 g溶液
B.随着溶液温度不断升高,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78.4 g硝酸钾晶体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不会溶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20℃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故100g溶剂能溶解31.6g溶质,能够得到131.6 g溶液,错误;
B、由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可以发现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大,错误;
C、60℃时210 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20℃,能析出110g-31.6g=78.4 g硝酸钾晶体,正确;
D、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氯化钠会继续溶解,错误。
故选C。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法正确;
B、铜粉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铁粉和足量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滤得到铜粉,方法正确;
C、CuSO4和过量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方法正确;
D、CaCO3、CaO都和稀盐酸反应,主要成分和杂质都除去,方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化学课本中提供的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
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判断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
B.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C.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可以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D.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判断金属能否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元素
【答案】C
试题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用蒸发溶剂的方法;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水生成,根据溶解性表,可以判段是否有沉淀产生;C、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无关;D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故选C
考点:得到晶体的方法、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影响因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下列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交叉关系B.糖类与淀粉属于并列关系
C.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合成材料与塑料属于包含关系
【答案】D
【解析】
A、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故A错误;
B、糖类与淀粉属于包含关系,淀粉属于糖类的一种,故B 错误;
C、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中和反应属于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合成材料与塑料属于包含关系,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故D正确。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B.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HCl,加过量的CaCO3,过滤
C.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过量的稀硫酸,过滤
D.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和羊毛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HCl,加过量的CaCO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过滤,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铁和硫酸反应,而铜不反应,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过量的稀硫酸,过滤,固体只有铜,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 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和羊毛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基本没有气味的为涤纶,选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在2A+B═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6g B.16 C.32g D.32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可知:2×28+x=2×44,解得:x=32,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
【点睛】
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
8.如图,将等质量的铁和锌分别加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右边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为浅绿色
B.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C.U型管中液面左降右升
D.U型管中液面仍相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等质量的铁和锌分别加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锌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详解】
A、右边试管中为锌,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氯化锌溶液不是浅绿色,应该是左边试管中,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置换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大,故右边试管中溶液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C、由题干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U型管两端的气体体积变化相等,所以U型管液面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题干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U型管两端的气体体积变化相等,所以U型管液面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盐、镁盐
B.自来水厂常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进行消毒
C.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D.水净化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可溶性钙盐、镁盐溶于水,电离出钙镁离子,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将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不是用于消毒,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净水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Sb2O5 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工业制取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Sb2O3+ 2X═Sb2O5+ 2H2O。
则X 的化学式为()
A.H2B.O2C.H2O2D.H3SbO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参加反应的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可以确定X的化学式为
H2O2。
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CO 和CO 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A 错误;
B 、能量的变化不仅仅存在于化学变化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中也伴随能量的变化,例如熔化、升华等,故B 错误;
C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但是灭火时只要去除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就可以,故C 错误;
D 、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D 正确。
故选D 。
1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水,因操作不当造成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分析以下原因,其中一定不会导致这种误差发生的是 A .量取水时,仰视量筒的读数
B .称取固体时,左盘放祛码,右盘放食盐
C .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
D .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试剂瓶时,有一些液体流到瓶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量取水仰视,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A 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B 、在称量时“左码右物”,再用到游码时会导致溶质质量减小,则质量分数减小,B 选项可能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C 、烧杯中原来留有水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C 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D 、配制好的溶液其质量分数已经固定,且溶液时均一且稳定的,故溅出少量溶液不会影响质量分数,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金属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生铁和钢性能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2)22CuO+C
2Cu+CO 高温
反应中,CuO 发生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把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取滤渣加盐酸,产生气泡,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_______。
【答案】含碳量不同 还原 Ag 、Zn 【解析】 【详解】
(1)生铁(含碳量2.3%-4.3%)和钢(含碳量0.04%-2.3%)性能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2)22CuO+C
2Cu+CO 高温
反应中,CuO 提供氧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3)把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粉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产生银和硝酸镁,然后锌粉和硝酸银才能发生置换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取滤渣加盐酸,产生气泡,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锌和银;因为镁粉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被消耗,滤渣中不确定是否有镁。
14.新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促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用下列对应序号填空. ①金属材料 ②无机非金属材料 ③合成材料
④复合材料钒钢用于制造高铁的铁轨,它属于 .特种陶瓷用于制作月球车中的超声电动机,它属于 .国产大飞机的轮胎是用合金钢和橡胶等物质制成的,它属于 . 【答案】①;②;④ 【解析】 【详解】
(1)钒钢用于制造高铁的铁轨,它属于金属材料,故填:①; (2)特种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填:②;
(3)大飞机的轮胎是用合金钢和橡胶等物质制成的,它属于复合材料,故填:④。
1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_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________,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______. A .一个
B .两个
C .一个
D .两个
【答案】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 化合反应 2H 2+O 2 点燃
2H 2O C
【解析】 【详解】
(1)两种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所构成;反应前有分子构成不同的两种分子,反应生成一种分子,即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符合这一化学反应特点的反应如氢气在氧气中
燃烧水,方程式为2H2+O2 点燃
2H2O。
(2)反应物的3个分子中共含有两种原子的6个原子,而在生成物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还缺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C中可以提供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符合要求。
故选C。
1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河南省实验中学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甲所示实验;并利用了数字化实验手段进行了探究:在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得到的图象如乙所示。
(1)实验甲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甲所示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_____?
(3)乙中图示曲线总体趋势为数据逐渐减小,其中的道理是什么_____?
【答案】
3222
CaCO+2HCl=CaCl+H O+CO↑有白色沉淀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逐渐减少,装置内气压减小
【解析】
【详解】
(1)实验甲装置A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
CaCO+2HCl=CaCl+H O+CO↑。
(2)甲所示装置B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因此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3)收集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瓶内气压逐渐减小,故有乙图中图示压强的曲线变化。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二,加热后固体全部消失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
【详解】
(1)实验①、②是等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在等体积的水、汽油中,实验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硝酸钾在加热前有部分未溶解,加热后全部溶解,说明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8.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除温度外还有_____(填一种)。
(2)40℃时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_____(只列出表达式)。
(3)9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溶液按图示进行操作,图中n的数值为_____。
(4)下图为某同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字母)。
【答案】溶剂的种类(质量)
63.9g
63.9g+100g
×100% 93.5 BEADC
【解析】
【详解】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温度、溶剂的种类(质量)等;
(2)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
63.9g
63.9g+100g
×100%;
(3)80℃降温到60℃,析出硝酸钾质量69g-10g=59g,所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为100g。
90℃降到80℃时,应该析出33g,实际析出10g,变为80℃时KNO3的饱和溶液(此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69g),所以90℃时的KNO3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为169g+10g= 179g。
降温至50℃,变为此时的饱和溶液,溶解度为85.5g,故图中n的数值为179g-85.5g=93.5g;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硝酸钾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BEADC.
【点睛】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2019年3月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
科学家发现的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N(NO2)3中N、O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
(2)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2:3 36.8%
【解析】
【详解】
(1)1个N(NO2)3分子是由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N(NO2)3中N、O原子的个数比为4:6=2:3。
(2)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4
100%36.8% 144+166
⨯
⨯≈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