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市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古文(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1)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林壑尤美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甲)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周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5)(乙)段中“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为“丰乐亭”的原因。

(甲)(乙)两段文字都表现出作者__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6)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游历山水,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名篇。

正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

请结合两个文段,谈谈欧阳修是怎样的一个人。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

”于是母予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母问其故(________)②向所以退(________)
(2)范元琰家贫,以园蔬为业,是家里生计的根本。

但是看见有人偷自己家东西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态度?请你用原文回答。

(3)你怎么评价范元琰面对偷盗者的态度。

3.文言文阅读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

②故:特意。

③厌:满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善学者不耻下问/以大易小,甚善
B.或谓君不善学/或遇其叱咄
C.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益慕圣贤之道
D.李生故寻王生/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结合生活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4.对比阅读
(甲)夏日闲居
高攀龙
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问君何所为?无事心自闲。

细雨渔舟归,儿童喧树间。

北风忽南来,落日在远山。

顾此有好怀,酌酒遂陶然。

池中鸥飞去,两两复来还。

(乙)可楼记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
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1)参考提示,解释下面划线字词。

①可以负日之暄提示:久负盛名负:
②是名之曰“可楼”提示:名之者谁名:
③观览所及提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
④生于有所不足提示:心满意足足: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说诗晬语》曾评价高攀龙“得陶公意趣。

”陶渊明诗云“心远地自偏”,而高攀龙诗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诗中绘“渔舟”“儿童”之姿、“北风”“落日”之态,令人沉醉其中。

(乙)文中,诗人为寻“”,游遍五岳名山未得,终登“可楼”而望之,感受到(结合画线句分析)。

(4)古代园林中亭台楼阁最讲究起名,请结合以上材料和《醉翁亭记》,谈谈名字中的意趣。

参考材料:
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5.文言文阅读
【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

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日:“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日:“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

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

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王愿请先生治淮南。

”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

妻从市来,日:“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接舆日:“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

”其妻日:“得无许之平?”接舆日:“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

”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

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接舆日:“吾不许也。

”妻日:“君使不从,非忠也。

从之又违,非义也。

不如去之。


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

变名易姓而远徒。

莫知所之。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③屦: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

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纺织工具。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
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
③夫负釜甑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②得无许之乎?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释】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与王素党结避祸 ________
③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4)文章第二段写到“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马骤前啮项,捣其
胸,翌日呕血死”,请赏析作者描写战马的用意。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祯这一人物形象。

7.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

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

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②吾谁与归________
③尝于邸中为假山________
④王强使视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3)[乙]文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甲]文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望之而蔚然深秀者蔚然: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________
③饮少辄醉辄: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许:________
⑤可鉴毛发鉴: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树林阴翳()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由峰而山,由山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B. 文中多用陈述句,二十一个“也”和二十五个“而”字运用也恰到好处,节奏富于变化,文章舒缓从容,不显得呆板。

C.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D.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云归而岩穴暝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
B. 溪深而鱼肥
C. 泉香而酒洌
D. 而不知人之乐
(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射者中,弈者胜
③佳木秀而繁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抱负。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欧阳修;宋
(2)①格外、特别;②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③这;④命名
(3)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

(4)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后面几句皆属多余。

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与民共乐
(6)欧阳修是有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人。

2.(1)原因;先前
(2)元琰遽退走;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示例一: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

示例二: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言之成理即可)3.C
解析:(1)C
(2)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不耻下问,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而且学习时也要不断思考。

(要结合实际来作答)
4.(1)享有、拥有;命名、起名;到、达到;满足、满意
(2)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3)无事心自闲;桃花源;可楼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诗人于是心满意足,自觉悠游自在。

(4)古代的亭台楼阁之名往往寄寓了起名者的情感志趣。

醉翁亭虽名为醉翁,可是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山水之趣。

欧阳修将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文中所描写的这座可楼,只有一丈见方,但主人登临其间,四望山水,满足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

高攀龙这里借他的小楼之名,表明他自己的“适中长乐”的处世之道,也是对世人的一个忠告。

5.(1)计议,商量;放弃,舍弃;背。

(2)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3)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

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4)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

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6.(1)责备(数落);一向;通“值”价值
(2)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
(3)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4)侧面描写,写了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以马的忠义衬托了王祯的义薄云天。

(5)忠义,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不惧生死,具有牺牲精神。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7.(1)在……之前;归依;建筑,建造;让
(2)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8.C
解析:(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9.(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10.A
解析:(1)居高面下;秀丽;遮盖
(2)①野花,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3)A
11.D
解析:(1)茂盛的样子;聚拢;领会;以……为快乐
(2)①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②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3)D
(4)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12.D
解析:(1)寄托;投壶;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