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一.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4.3.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在学
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对于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了
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
件。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分享探究成果,共同提高。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角形全等的
条件。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操作。

2.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要知识点。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三角形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

总计50分钟。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的过程。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问题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如何判断三角形全等把握不准。

解决办法: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巡回指导,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三角形全等。

2.问题二:学生在分享探究成果时,表达不清楚。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白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然后再进行分享。

3.问题三: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理解不透彻。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三角形基本概念、性质的复习,为
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打下坚实基础。

2.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注重课后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
能力。

5.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提高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改进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教师发现学生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有所增加。

同时,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改进后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分享探究成果时表达不清楚,课堂互动不够充分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揭示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改进措施,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一、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业设计如下:
1.基础题: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1)△ABC与△DEF,其中AB=DE,BC=DF,AC=EF。

(2)△ABC与△DEF,其中AB=DE,BC=DF,∠A=∠D。

(3)△ABC与△DEF,其中AB=DE,BC=DF,∠A=∠D,AC=EF。

2.提高题:在△ABC中,AB=5cm,BC=7cm,∠ABC=30°,求AC的长度。

3.创新题:已知△ABC与△DEF全等,求证:∠A=∠D,∠B=∠E,
∠C=∠F。

二、作业点评
1.基础题:旨在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判断三角形全等,学生可以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提高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这个题目中,学生需要运用勾股定理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

3.创新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专家点评
1.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从基础题到提高题再到创新题,难度逐渐加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作业题目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作业点评中,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要求,提高解题能力。

4.教师在作业点评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作业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措施
1.在作业设计中,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难度,确保作业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
作用,又不会过于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5.定期专家点评,邀请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对作业设计进行把脉,
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教师将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自身能力。

同时,教师也将注重作业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