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2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2新课标人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事实性知识:
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
2、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级别
3、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方法、技能:
1、运用图表等感性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2、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训练地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1、体会、欣赏星空无限、变化又具有秩序、和谐之美。
2、领略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而且天体的运动
是有规律的、有其内在和谐秩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五、教学策略: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2、补充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片。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1、了解天体大屏幕投影晴朗夜晚的彩色星
空图,提问学生图中的星星等
都是以什么为背景?观察点在
哪里?是物质存在还是意念?
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
什么是天体。
学生看图、看书、讨论、
回答
2、了解天体类型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
看图比较星星等的形状、亮度、
是否闪烁、颜色、运动、是否
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
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小
结
学生回想、看图、看书、
思考、讨论、回答
3、掌握天体系统的形成、级别(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先提问万有引力定律,接着提
问太阳、地球、月亮相互之间
是否适于万有引力定律?再提
问在互相吸引下三者怎样运
动?师生共同推出地月系、太
阳系的形成。
然后提问太阳系
与其它天体的关系。
投影教材
中天体系统级别图,要求学生
找出各天体系统的从属关系,
布置练习。
学生回忆、思考、读图、
看书、讨论、陈述自己
观点、做练习填教材P4
框图。
4、说明地球是颗普通的行星
(1)分析、比较、归纳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先投影课本P4太阳系模式图,
要求学生读图回答——九大行
星运动方向相同吗?然后再投
影课本P4活动栏目里的表1.1
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
接着先提问轨道倾角、偏心率
含义是什么?再提问表下的
2—4三个问题。
学生读图,读表1.1的
标题,读P4页末注释,
读表中数据,比较九大
行星轨道倾角、偏心
率,归纳运动特征。
此处注意提
醒、训练学
生看图表时
要先看图表
的标题。
(2)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质量、体积,同时比较地球与太阳的质量、体积。
投影课本P5活动栏目中的图
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质
量和体积比,并投影太阳与地
球质量和体积比,要求学生读
图,先提问行星下的数字是什
么含义?再提问地球的质量、
体积与太阳相差大含义?还是
与其他行星相差大?
学生读图中数据、读图
例、比较数据的差异,
以此说出地球与太阳
的差异大反衬地球与
其他行星的差异小
此处注意提
醒、训练学
生读图先读
标题,接着
就是读图
例。
5、说明地球是颗特殊行星。
先提问寒潮、干旱对农作物有
何影响?呼吸作用对动植物有
何意义?再提问生命存在的必
要条件是什么?接着提问温度
与日地距离的关系?液态水的
来源与地球内部演化有何关
系?液态水的存在与地表温度
有何关系?大气的存在与地球
的质量、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
验回答前两个问题,受
启发后再结合课本新
知识回答第三个问题,
接着看太阳系模式图,
比较日地距离与其他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读
课本P5图1.5,比较地
球与其他行星的质量、
体积,讨论、推导回答
后面相关问题
6、小结、练习小结本课内容,布置练习,启
发答题思路、要点,点评答题
过程和结果。
学生到讲台上口头描
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然后小组讨论课本活
动栏目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八、教学反思:
旧教材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新教材没有给结论,而是较详细地给出支持结论的图、表、数据等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出结论。
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新教材的优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