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十) 一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一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清河中学)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十分尖锐,后起
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
矛盾不可调和。

②、直接原因: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和三国协约(英、
法、俄)。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前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2、经过:
①、一战的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②、交战双方:德、奥匈、意——俄、英、法、
③、主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④、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⑤、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面对战争谈感想):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③国与国之间应和平相处;④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
【操纵国】: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实质】: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
【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凡尔赛和约》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来继承
★中国对《凡尔赛和约》规定作出的反应: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说明的道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2)、凡尔赛体系:
【构成】:由《凡尔赛和约》和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

【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1921年——1922年
【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之间尤为激烈。

操纵国:美、英、日
【主要条约】: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
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它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毛泽东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长久,主要原因是这一体系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是导致二战的原因之一,二战的爆发标志这这一体系完全解体)
三、冷战与美苏争霸、“一超多强”
1、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美国的冷战政策:
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的解体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2、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典型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②、第二阶段:20世纪七十年代,特点: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处于攻势,美国转攻
为守。

典型事件:苏联攻占阿富汗
③、第三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特点: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典型事件: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实行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争
④、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也随之结束。

3、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①两极格局的结束:1991年,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②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③“一超”是指美国,美国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他国内政。

“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他们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④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专题十:经济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背景: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一时
2、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①、爆发:1929年首先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消除经济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主要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从而加强了政府对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性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

6、作用(影响、评价):
①、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管理得到加强。

④、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因为它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