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
这些起义()
A.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结束B.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推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D.推动了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微信:10784702)如图墓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舰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是中国人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进行的三次艰辛探索。
其共同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B.挽救民族危机
C.推行君主立宪D.建立民主共和
4.(微信:10784702)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D.广西起义
5.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
这表明当时()
A.报刊以政治舆论导向为主B.民主共和观念影响扩大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发展D.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6.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下图所示关联信息判断,中间空白框内应填()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微信:10784702)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这次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
8.下侧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的原因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D.北伐战争的进程
9.(微信:10784702)“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以下关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终结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10.下列历史事件与如图所示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D.清帝退位
11.某校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他们应该去()
A.北京B.武昌C.上海D.广州
12.小明居家学习搜集了一些历史资料来了解武汉,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在武汉三镇最先取得胜利
B.武汉会战是正面战场抗战的第一个胜利
C.武汉钢铁基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建成
D.武汉长江大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
13.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
下列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进步知识分子②资产阶级改良派③洋务派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
14.(微信:10784702)1908年,绵阳市江油人凌阗秘密散发讨清檄文,号召“驱逐满虏,勘定中原”。
并于1911年11月19日,在江油两河口组织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发生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5.武汉素有“英雄城市”之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这座英雄城市家喻户晓。
武汉被称为“英雄城市”源于1911年的武昌首义,这次起义()
A.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B.直接推翻清朝的统治
C.导致清朝统治的瓦解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威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材料二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
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微信:1078470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3)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请选取相关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危局如斯敢情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秋瑾“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与妻书》材料二: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1)(微信:10784702)材料一体现了秋瑾、林觉民等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
(2)材料二赞扬了近代史上哪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这些起义并没有结束清朝的专制统治,排除A;此时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和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BC。
2.
【答案】D
【解析】考查点:黄花岗起义。
解题思路:根据图片中”七十二烈士之墓“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该墓地是黄花岗七十而烈士的墓地,黄花岗起义是为推翻清王朝而爆发的革命起义。
根据”七十二烈士之墓“可知该墓地与黄花岗起义有关,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故选D;图片反映的是黄花岗起义,和鸦片战争、黄海海战以及天津保卫战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ABC。
故选D。
3.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难探索,B正确;维护封建统治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推行君主立宪的是戊戌变法,排除C;建立民主共和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
故选B。
(微信:10784702)
4.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出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大意是: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次起义又名黄花岗起义。
故C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排除A;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遇难。
排除B;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排除D。
故选C。
5.
【答案】B
【详解】从武昌起义爆发至1913年,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纸明显增加。
这表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B正确;材料没有报刊的内容,故A错误;这体现不出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C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总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所以中间空框内应填辛亥革命,C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D。
故选C。
7.
【答案】D
【详解】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材料描述的正式武昌起义,故D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发生在1906年,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排除ABC。
故选D。
(微信:10784702)
8.
【答案】B
【详解】日记内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响应,是辛亥革命的发展,故选B;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已经爆发,日记内容不是辛亥革命的原因,排除A;辛亥革命胜利指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排除D。
9.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故A不正确但符合题意;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微信:10784702)
10.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经过革命党人的努力,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
B符合题意;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虽失败,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A不符合题意;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不符合题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
库,夺取枪支弹药。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
因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B项符合题意;北京、上海、广州与辛亥革命“首义之城”无关,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
【答案】A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在武汉三镇爆发,并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首义”。
故A正确,符合题意;正面战场的第一个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排除B;武汉钢铁基地建成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武汉长江大桥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排除D。
故选A。
13.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了戊戌变法;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故各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
故A符合题意。
B、C和D顺序错误。
排除。
故选A。
(微信:10784702)
14.
【答案】C
【考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知道两河口起义发生的背景是辛亥革命。
【解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新军占领武汉三镇,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两河口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是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发动的,故两河口起义发生的背景是辛亥革命。
15.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瓦解,故选C;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尚未结束,1912年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排除B;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排除D。
(微信:10784702)
二.材料题
16.【答案】(1)态度变化:从称他们为乱臣贼子到为之叹息、同情。
(2)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革命人士对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成立和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的领导。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改变了社会习俗,剪辫易服、革除旧习等。
【解析】(1)从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到”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可以看出人们的态度有所变化
(2)通过“20世纪初”时间定位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严重;”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可得出革命人士通过著作宣传了革命;“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也对革命有着推动作用;材料中孙中山作为革命的领导人,提出了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并领导了多次起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及意义来作答。
(微信:10784702)
17.
【答案】(1)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
(2)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解析】
(1)依据题干“危局如斯敢情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于啼泣之余……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材料一体现了秋瑾、林觉民等革命党人的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
(2)依据题干“1911年10月10日……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党人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微信:10784702)
(3)依据题干“皇帝…都可以被打倒……不可阻挡了。
”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